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首《度大庾岭》大约写于公元705年 ,神龙政变后,宋之问被贬泷(shuāng)州,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写。

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诗人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望着长安的方向,忍不住热泪盈眶。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1)

这是宋之问一生中最狼狈落魄的一段时光。

却也正是在这段时光里,他写下了少有的真挚动人的作品。

如这首《度大庾岭》,如另一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于宋之问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之时。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字,那种想要归家又不敢归家,欣喜又胆怯、期待又恐惧的复杂心理,却被书写得淋漓尽致。

也正是因着这两首诗,对宋之问始终怀着一分叹息。

如果没有那些劣迹和笑柄,没有那些罪过和肮脏,没有被欲望驱使着一步步行差踏错,他的人生本可以是另一番光景。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2)

宋之问的家世并不显赫,但胜在一家人都很有才华。

父亲宋令文,会写诗文,擅长书法,武艺也好,世称三绝。

弟弟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自己则专工文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之问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和沈佺期并称“沈宋”,共同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可以说他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合称“仙宗十友”,也足可以见出宋之问的文学造诣之深。

新旧《唐书》里是这样记载宋之问的:伟仪貌,雄于辩。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意思是说,宋之问长得相貌堂堂,能言善辩,不到20岁,在五言诗上的造诣就已无人能及了。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3)

关于宋之问的文才,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武则天率群臣游览洛阳龙门,命大家即兴赋诗。先写就的人,赐一件锦袍。

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上官婉儿接过高声朗诵道: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武则天听罢,连连称好,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

就在这时,宋之问的长诗《龙门应制》也写好了: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駸駸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百官纷纷称妙,在武则天的示意下,锦袍从东方虬手中要回,转而赐给了宋之问。

这就是“龙门夺锦袍”的故事,宋之问由此才名更盛。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4)

按说,宋之问已然这么有才了,他完全可以靠着文才吃饭,谋得一个灿烂前程。

但他不!

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名利场上的富贵奢靡,让他彻底陶醉了、沉沦了、堕落了。

在膨胀欲望的驱使下,后来的他,做尽了肮脏龌龊事。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5)

武则天影视剧照

关于宋之问,许多人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那桩有名的“杀外甥夺诗”案。

据说,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

有一次,他写下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歌,拿给宋之问看,请他点评一二。

宋之问看了后,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是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更是喜爱有加。

他让刘希夷把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不肯,宋之问恼羞成怒。

在嫉妒与愤怒双重情绪的驱使下,宋之问竟派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

故事传得很是生动,但在笔者看来,并不可信。

且不论两人舅甥的关系是否属实,真实年龄相差又如何悬殊,单就当时的名气来看,宋之问的声名也是远远大于刘希夷的。

他自己的诗已然写得绝佳了,没有必要去抢别人的。

刘希夷之死之所以被归结到宋之问头上,除了对刘希夷早逝本身的怜惜外,也是因为宋之问的确做了许多品行低劣的事,被世人不齿。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由此一步登天。

宋之问仗着自己相貌堂堂,也想谋得女皇的宠爱,就给武则天写了一首《明河篇》,公然示爱,自荐枕席: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可上下滑动

无果后,又竭力巴结张氏兄弟,甚至到了为对方提尿壶的程度。

但最终只换来了武则天的一句:“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

原来,宋之问因牙齿有疾,患有口臭。成为武则天男宠的美梦,就此破碎。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6)

《大明宫词》张易之剧照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神龙政变”爆发,武后被逼退位,不久病逝,张氏兄弟被诛杀,与之有牵连的宋之问也因此被贬。

贬谪地在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荒无人烟,很是偏僻。

宋之问难以忍受,第二年春天就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在好友张仲之的家中。

却意外得知张仲之正和人密谋要除掉武三思。

原来此时武则天虽然已经去世,但武氏家族的残余势力依然很大。

宋之问听到消息后,立刻就派人向武三思告密。

张仲之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竟会被好友出卖,落得全家被灭门。

而宋之问自己,则靠着依附武三思,擢任鸿胪主簿,从前的罪名也一笔勾销。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7)

武三思影视剧照

后来的宋之问,在官场上愈加精进着自己“墙头草”的本领。

先后依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左右逢源,不亦乐乎。

直到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对这位品格低劣的伪君子很是不齿。

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自己追逐权贵、利欲熏心的一生。

可悲,也可叹!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是权利,是金钱,是美色。

欲望本身并不是错,适当地满足欲望,正是我们活着的其中一项重要意义。

但人一旦沦为欲望的囚徒,被欲望驱使着走,就会犯下许多过错。

贪嗔缠人,欲壑难填。

武则天评价唐朝诗人(撩武则天反被嘲)(8)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做加法,就是要看遍世间繁华,要把肩上的行囊装得越满越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愿舍弃。

年纪渐长,我们才会越来越明白,人生其实是做减法,给欲望做减法。

不是一定要看遍世间繁华,守着小屋岁月安暖也很好;

不是一定要把肩上的行囊装得满满当当,把位置留给最珍贵的东西也很好;

不是一定什么都要,什么都得到。

不再汲汲于声名,不再营营于富贵,活得简单、干净些,也很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