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监督是我们的希望(媒体看检察民主与法制)(1)

∆ 《民主与法制》周刊 2022年第30期

“这是不能做的吗?”“只是为了帮朋友。”“这样很威风。”这是一些涉罪未成年人在被调查时的回答。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正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白皮书》显示,2021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从犯罪人数看,2021年较2017年增加2980人,增幅达57.4%。

未成年人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而预防犯罪是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途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联动保护。为了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检察机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在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中做足文章。

近年来,检察机关从推动法治副校长工作走深走实;到加强机制共建,凝聚法治宣传教育合力;再到聚焦专业发力,促进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以及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全方位发力打造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将未成年人保护网织得更密。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3.9万名检察官法治副校长进课堂

“什么是入职查询制度?遭受网络欺凌之后怎么办?学校、家长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有哪些责任义务?学生可以使用哪些法律方式保护自身权益?……”

2021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堂以案释法的法治课,在北京二中师生和家长们的期待中正式开讲了。授课人是第四次走进该校讲授法治课的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

首席大检察官亲自手写教案、认真备课,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法治精神。四年来,随着普法的深入,该校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加入法律社团,与法为伴。

自此,各级检察机关检察长纷纷走进了校园,来到了孩子中间。《白皮书》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深入贯彻法治思想,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全国3.9万余名检察官,在7.7万余所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其中检察长3205名。

“法治副校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了找寻问题的答案,记者连线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检察院来一探究竟。

就在不久前的6月29日,延安市检察院检察长胡立平走进了延安中学,为2024届高中学生讲授法治课。彼时,延安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闫聪也与学生们一同旁听。她也承担着“法治副校长”一职。截至日前,她已经9次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传递法律知识。

“当时课堂的氛围很热烈,大家都竖着耳朵听。因为讲的全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闫聪检察官告诉本社记者,包括未成年人“是否能文身”“是否能带手机进校园”“面对别人劝着喝酒和抽烟怎么办”“如何理性追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等等。

据悉,这次课的主题是围绕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起法治课,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枯燥无趣的法律条款。为了调动学生们了解法律的积极性,法治副校长们选择用“温情”解读、以案释法,“法味”十足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努力让学生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做得好。

课上,当胡立平检察长讲到校园欺凌、强制报告制度、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快意江湖与当代法治的时候,为了让案例更加生动,他还穿插了不少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同时播放了最高检制作的宣传短片,让同学们在自觉守法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依靠法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这堂法治课反响特别好,包括下课以后有几个高中生走过来与我交谈,他们才知道原来‘未成年人文身是法律禁止的’!”闫聪检察官对记者回忆道,当时旁听的老师们也感触颇深,老师们提到由检察官来释法说理,学生们似乎少了些“逆反心理”,听课效果也更好。

每每回忆起首次“执教”的经历,闫聪检察官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张稚嫩的脸庞——“我爸爸妈妈总是吵架,爸爸还打妈妈,你们可不可以把他抓进监狱?”一双大眼睛流露出一丝怨气,这个小学三年级小姑娘晓彤(化名)的认真发问,让闫聪检察官心里五味杂陈。

那是2019年11月27日下午3时许,延安市某小学的法治课堂上,主题为《落实“一号检察建议”,护航未成年人成长》的课程正在缓缓进入尾声。

“孩子们思维很发散,在自由提问时间,晓彤把我叫到她身边,问出了自己的困扰。”闫聪告诉记者。原来,晓彤是一名“留守儿童”,外地务工的父母偶尔回家,却常因脾气火爆引发争吵,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肯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我们还担心她遭受其他侵害。”课后,闫聪检察官第一时间向校长和晓彤的班主任反馈了问题。随后,闫聪检察官与校方对晓彤进行了家访。

检察机关通过对老师、学校及家长进行先期的调查了解情况后,由“宝塔春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进行介入,结合晓彤的实际情况联合社工等多方组织,对晓彤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有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为了用法治火炬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延安检察机关共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359场次,覆盖了399所学校,有35.5万名中小学生受教。

据了解,在担任法治副校长期间,检察官们在结合所办案例实时更新法治宣讲内容,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协助学校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参与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涉罪学生的帮教,促进法治校园、安全校园建设。

与此同时,法治副校长们还将授课对象由学生向老师、家长、社工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群体延伸,积极推动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强制报告制度、入职查询制度等工作落实落细。

“法治副校长极大地解决了我们乡村小学法治资源匮乏的问题,助力我们更好地法治办校、法治兴教,让我们更有底气、更有信心,用正确的方式、科学的手段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自觉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位校长如是说。

“凝聚法治宣传教育合力” 推动未成年人法治宣教全覆盖

在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办理过的众多经典案件中,也不乏一些案例被搬上荧屏——年仅3岁的女童,被生父狠摔在地上,造成颅骨骨折、颅内出血,面临脑疝风险;一个案发时群成员400多人,名为“风云家族”(化名)网络社交群,参与多起聚众斗殴案件;一起让办案民警用“难以想象”和“令人发指”来形容的校园欺凌案件……

这些案件,都曾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节目《守护明天》第五季中播出过。

据悉,2021年11月20日至29日,《守护明天》第五季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收视率屡创新高,业内专家称之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现象级”节目。

由于“两法”的颁布实施,2021年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往年都是先有案例,后定主题,《守护明天》第五季我们打破常规,主题先行,10集节目紧紧围绕‘两法’修订的核心内容进行制作。”节目总制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守护明天》第五季聚焦了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网络保护、文身治理、分级干预等立法亮点,从全国各地的未检案件中筛选出136件,精挑细选后,确定了12个案例。

与此同时,《守护明天》第五季中,节目组优先选择了承办检察官或参与案件程度较深的检察官亲自讲述案件情况,更加注重亲历性,也让讲述越发地打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

此外,在办案检察官讲解的同时,还邀请了各方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委代表共同讨论。“纯粹、用心、专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用三个词概括了《守护明天》的出彩之处,“检察官说案、专家点评、相关部门探讨,大家发挥所长,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作为《守护明天》的常驻嘉宾,姚建龙参与了每一季的策划与录制,也见证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逐渐变强的过程,由单打独斗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合力。

“每一季节目都是由点成线,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从第五季回头望,就能看到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长足发展的这条主线。”姚建龙举例,《守护明天》从第一季到第五季,校园欺凌案件从聚焦是什么、怎么办、如何防治,变为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校园安全与欺凌相关规定的理解与落实。“这也是对前四季司法执法困惑的一个回应。《守护明天》要一直守护下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守护明天》第五季开播后,各地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观看活动,一些学校还将节目内容编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其中,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法学会组织1979名会员观看了《守护明天》;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师生观看节目并写下了观后感和意见建议……

其中一期名为《欺凌同学的代价》播出后,一位中学校长主动联系了主讲检察官——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检察院检察官王瑜。“节目震撼了我,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这位校长对王瑜表示,他所在学校全校师生都观看了节目,受到节目的影响,学校还开会部署了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此番对话,深深触动了王瑜检察官,赋予了她更加实质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可以说,《守护明天》节目创办的五年,是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五年,也是党中央未成年人保护决策部署在司法检察工作、法治建设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的五年,既记录着我国未成年人法治建设的点滴进步,更承载着与社会各界共同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护祖国明天的希望和嘱托。

“在《守护明天》的节目中,检察官们用司法手段,用爱去温暖和帮助孩子,主持人和专家学者互动,不仅告诉我们案子是什么情况,也对案子背后的缘由进行了探索,可以说给家长很多帮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表示,“新修订的‘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各个方面,都对未成年人保护进行了规定。规定怎样能够实施到位,我觉得普法宣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守护明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希望这个节目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使法律深入人心,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除了《守护明天》,最高检还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等部门,共同策划制作国内首部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微电影《我的青春,你来过》。

除了“线上”,检察机关还积极搭建“线下”平台。江西省检察机关借助教育行政部门“班班通”等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校园联络员、社会志愿者等力量,推动实现法治教育教学点全覆盖。黑龙江省大庆市检察院“童心圆”未检工作团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库,动员组织老干部、老战士、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志愿团队共同开展法治巡讲。

这些是检察机关打造法治宣传教育矩阵、凝聚法治宣传教育合力的典型表现。对于这方面的一些可行性做法,《白皮书》也做了概括性的总结:一方面,检察机关主动争取支持,统筹普法资源;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主动联动各方,加强法治副校长工作。

由此可见,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面,检察机关不仅是“责任担当”,还需“凝聚合力”,将影响力辐射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联合全社会共同投身于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普及。

“疫情之下花式普法” 形成一体化宣教新格局

“同学们好!本来应该在校园相见的我们,疫情原因,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见面了。大家都喜欢小动物,那么人类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野生动物交易会受到什么刑事处罚呢?法律又将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做?”

2020年3月,疫情刚刚开始蔓延,闫聪检察官把课堂搬到了“线上”,绘声绘色地带领小朋友们进入法治小课堂——《葫芦娃》里的蝎子精命人抓住穿山甲并卖给了蛇精,蝎子精因非法猎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警察叔叔抓住了,蛇精也因为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处罚。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灰太狼听说小白狼最近偷偷抓了不少的野生动物,就花钱向它买了50多只,结果被喜羊羊举报了。灰太狼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小白狼因非法狩猎罪,被森林公安局的警察叔叔抓住了。

……  

疫情之初,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于是,闫聪检察官结合法治热点,为小朋友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普法课堂。

对于这堂特殊时期的“线上课”,闫聪检察官投入了超乎寻常的时间和精力。“相较线下,互动性不强的网课对‘趣味性’要求更高,为了让小学生们‘听进去’,我先观察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于是决定从他们这个岁数喜闻乐道的动画人物入手,结合自己设计的案例、手绘卡通图、剪裁的纪录片片段等等,为孩子们上课。”闫聪对记者谈道。

和闫聪检察官一样,虽然疫情影响了他们这些法治副校长实地走进校园的脚步,但是法治教育不能就此断档止步。各地未检部门围绕校园欺凌、自护教育等内容精心录制系列云课堂,为同学们带来线上普法新体验,有效弥补线下普法的“缺席”,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检察院开设“守护娜荷芽远程法治课堂”,与教体局专网互连互通,一次讲座可覆盖6万余名学生。重庆市检察院联合市教委开设战“疫”云课堂,先后在2800余所学校播放,覆盖学生300多万人次。

除了加强网课建设,检察官们还通过开展直播互动,让线上普法变得更加生动。据悉,在2021年“国家宪法日”前夕,最高检第九检察厅负责人通过直播平台,为北京市100余名中小学思政教师讲授法治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检察院“小马未检”抖音直播间开展直播7场次,受众师生5万余人次,互动参与6000余人次。

“我们在2020年5月就首次试水直播普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尹媛检察官,也是该院未检“小橘灯”团队的负责人。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她介绍道:“首场直播的话题就是家庭教育,为了让该话题更有辨识度和共鸣,检察官事先做了街头采访,拍摄了短视频。该直播在线观看和回看人数数日内达258万人次,为人父母是否需要岗前培训的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直播的成功,也坚定了检察官“花式”普法的信心。尹媛检察官说,此后,“小橘灯”团队的检察官们探索“三个课堂”引导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并且开展线上直播普法课堂,联合妇联干部、教师、警花等精心策划直播授课主题,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接受法治熏陶,提高教育质效。

为了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各地检察机关还尝试研发线上平台来深化教育普及。其中,天津市检察院组织研发“未检护苗”平台,并推动与教育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检察机关法治副校长普法宣传教育对全市学校全覆盖,打造“全时空”青少年法律服务产品。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在法治宣传教育上能动履职,在“润物细无声”中以“实”字为先,提供了新思路、构建了新格局、担当了新作为,同样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2022年第30期

作者:《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张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