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丹霞寺有塔林,早欲访之,总不得闲。一个周末,终于得空,决定去丹霞寺访塔。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是南阳的北部门户,素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丹霞寺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的留山镇北五公里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现存三大千年古刹之一,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齐名。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由高僧天然禅师(739-824年)创建。天然禅师因开创丹霞寺,又称丹霞天然。

早上从郑州出发,走郑尧高速,转二广高速,一路听导航指引,倒省了不少事。一路畅通,约三个小时后,就赶到了南召丹霞寺。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

今天的丹霞寺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等建筑,以清代建筑为主。寺前有两棵古银杏树,高大葱郁,枝叶繁茂,寺内还有青檀、古柏等,这些古树,让寺院显得古意盎然。

关于丹霞寺始建于唐的说法,来源于明正统七年(1422年)《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碑,碑文载:“南阳郡城北百里许,有山曰留山,又曰丹霞山……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天然禅师因究生死大事,遍游诸方之末,钟爱兹山之盛,辟创为道场之所。”这个记载与今天所说的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略有出入,也许还有其它碑碣记录了相关内容,总之出入不大。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4)

一座寺院的历史,一是看史书碑碣的记载,二是看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三要看至今仍生长着的古树。需要几个方面去互相印证,才能还原寺院的相对完整的历史。目前来说,丹霞寺门前的千年古银杏树,以及寺内的青檀、柏树等,基本可以与碑碣上的记录相印证。寺内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经过屡次重修重建,早期的多已被毁,寺内现存的清代建筑,显然无法去印证更早时期的历史,但丹霞寺仍存在的塔林,却可以向我们讲述很多“过去的事情”。

还没到寺院时,就看到路边有塔林,心想这里的塔林相对容易找了。到寺里转过后,问寺里一位僧人塔林的情况,还好他对寺院的几处塔林都比较了解,他说塔林分别位于寺对面山崖下、寺东小学前、寺西南有三处,说明了大概位置。

一、丹霞寺无名塔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5)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6)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7)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8)

出来寺院,先到对面去找,过桥穿过村子,看到位于土崖下菜地中间的一座古塔,古塔为六角形砖塔,向一边严重歪斜,塔铭已失,塔基被埋于土中,现存两级塔身,与之后看到的几座元代砖塔相比,差别不大,推测此塔当为六角形三级密檐式砖塔,建于元代。

二、马湾小学前塔林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9)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0)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1)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2)

顺利找到了丹霞寺塔林的第一座塔,信心大增,返回后开始找寺东的塔林,去东塔林的岔路很多,但最终还是找到了位于马湾小学门前的三座古塔,其中两座砖塔仍有塔铭,为元代所建,另一座为石塔,推测也为元代。

最高的一座塔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为筠溪和公之塔,为三级六角形密檐式砖塔,塔基为束腰须弥座,下为圭角,束腰部分每面开有壶门,壶门内有砖雕花卉,塔身南向。一层塔身嵌一塔额,塔额内容为:“南阳府留山十方大丹霞禅寺第十代住持,燕京万寿禅寺敕赐领曹洞一宗佛性圆明普照禅师筠溪和公之塔。峕大元至元三年岁次丁丑孟春二旬吉日嗣法门人文灯等建。邢台魏德琇刊,洛阳泥匠李信造。”由此可知,此塔为筠溪和公塔,建于元至元三年丁丑,元代有两个“至元”,但依据后面的“丁丑”,可知此塔建于1337年,是元顺帝时期所用的后至元。这位和公号佛性圆明普照禅师,曾在燕京万寿寺作过曹洞宗的领袖,塔由其弟子文灯所建。金元时期,燕京几大寺院均为皇家寺院,领袖天下各宗派,比如大庆寿寺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大万寿寺则为曹洞宗寺院,因此,这位称为“燕京万寿禅寺敕赐领曹洞一宗”的筠溪和公,在元代应该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曹洞宗禅师。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3)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4)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5)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6)

在筠溪和公塔后,为讷庵言公塔。此塔现存一级,塔基为束腰须弥座,基台较高,下为圭角,束腰部分每面开有壶门,壶门内有砖雕花卉,塔身南向。塔身南面嵌一塔额,塔额内容为:“南阳府留山十方大丹霞寺第七代住持、持赐佛慧普明大禅师讷庵言公寿塔。峕大元至元三年岁次丁丑孟春末旬吉日嗣法门人胜才等建。邢台魏德琇刊。”由塔额内容可知,此塔与筠溪和公塔建于同一年,仅晚了十天左右。但此塔主人却是丹霞寺的第七代住持,比筠溪和公高出三代。塔由其门人胜才等人建。奇怪的是,此塔塔铭中竟然将“敕赐”的“敕”错写成了“持”。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7)

在讷庵言公塔前,为一低矮石塔,石塔为六角形亭阁式,塔铭为“海公禅师之塔”,没有找到建塔时间等信息。

三、寺西南元代塔林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8)

寺西南不远处,有三座砖塔,并列而立,就在路边,相对好找,也为元代塔,均为六角形三级砖塔,三塔须弥座雕刻很有特点。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19)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0)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1)

最东一座为云居才公塔,一层正面嵌塔额,塔额内容为“南阳府留山十方大丹霞寺住持第十一代云居才公禅师寿塔,峕大元至元三年岁次丁丑仲春上旬吉日落发小师妙敬等建。”由塔额可知,这位才公,当为东塔林中的第七代讷庵言公建塔的门人胜才所建的寿塔,胜才应该是在东塔林中的丹霞寺第十代住持筠溪和公之后,接替了丹霞寺的住持,成为丹霞寺第十一代住持。塔由其弟子妙敬等人所建。此塔为六角形砖塔,塔基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各面嵌牡丹花卉图案,塔上部已残,现余两层,由其旁边二塔推测,可能同为六角三级砖塔。根据才公称为云居才公,推测他可能曾经在燕京云居寺住锡而得其名。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2)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3)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4)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5)

中间一座为孤岩安公塔,此塔为六角形三级砖塔,塔基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各面嵌牡丹花卉图案,一层南面有塔额,塔额内容为“南阳县留山十方大丹霞禅寺第八代住持、持赐佛日圆照广慧禅师孤岩安公之塔。峕大元至元六年庚辰孟夏中旬吉日,落发小师惟喜等建。”由此可知,此塔比东塔晚了三年,但却是第八代住持孤岩安公的塔,由其弟子惟喜等人所建。塔铭中的“敕赐”也错写成了“持赐”。塔背面另嵌一铭,内容为:“南阳府南阳县灌河保十方留山大丹霞禅寺第八代住持孤岩禅师嗣法小师:济南府无门智行禅师、平阳府柏岩法义禅师、襄城县无碍智照庵主、顺德府普隆庵主、月潭洪满庵主、汝宁府善洪庵主、安西府文福庵主、叶县惟著庵主。落发小师:惟喜、惟让、惟聪、惟灯、惟添、惟琏、惟恭、惟林、惟贞、惟温、惟泰、惟定、惟证、惟会、惟明。在家受戒徒众:李千户娘子惟信、李二舍人惟心、马惟珍、朱惟玉、刘惟元、张惟利。施财施主:杨聚才、副寺政公庵主、敬直岁。峕大元至元六年庚辰夏吉日惟喜等建,王子敬刊。”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6)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7)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8)

最西一座,同为六角形三级砖塔,上面有额,有“唵、嘛【】【】【】吽”,当为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塔铭中残留有“【】(上面一个容,下面一个木)公翠峰首【】【】【】塔”可以看到从其建筑特点来看,当与另外二塔为同一时期所建。从六字真言额来看,当时曾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四、寺西南清代塔林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29)

继续向南,有一片柏林,柏林里新建了几十座新的砖塔,塔铭无字,似乎全为预建之塔。由于不了解情况,这些新塔让我费了很大工夫,担心古塔混在新塔中间,找了好一阵子也没看到有古塔,最后在尽头的乱坟堆中看到了三座石塔,过去一看,都是清光绪年间的,除三座石塔外,还有一处塔基,大概也是一座古塔。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0)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1)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2)

最西边一座,为普参禅师塔,塔铭为:“皇清光绪十一年立,传曹洞正宗第四十九代艮山坤彭氏子普参禅师灵塔,嗣法门人令然、嗣法法姪令绘,姪孙妙绪”。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3)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4)

中间一座,为月坦然公塔,上额为“曹洞正宗”,两联为“月在上方诸品静,坦持半偈万缘空。”中间塔铭为“皇清光绪三十二年【】【】月吉日,艮山坤向【】【】,第五十代上月下坦然公之宝塔,嗣法门人妙相,法姪妙绪。”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5)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6)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7)

最东一座为海参绘公和尚塔,此塔曾于2013年被盗,后又追回重立。塔额为”正法眼藏“,塔铭为:“大清光绪十四年四月上旬日立,沁阳县人栗氏子,本县古路沟火神庙出家,上海下参绘公和尚衣钵之塔,嗣法门人妙绪、法姪妙相,传曹洞正宗第五十代。”其余各边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衣钵塔相对少见,据查只有在少林寺塔林里,有座明代和尚的衣钵塔,因此这座“衣钵塔”对于研究僧人葬俗葬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三座石塔均为光绪年间所建的六角形亭阁式石塔,同为妙绪等人所建,塔型大致相同,只有东塔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五、寺西南明代塔林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8)

明代塔林

关于湖镇舍利塔历史(访南召丹霞寺塔林)(39)

本图来源于网络

看完石塔,去寻找剩余的三座塔,在新塔林立的柏林中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正要放弃时,看到一密林里有三座砖塔,进去一看,与新塔有明显不同,分别为一座四边形亭阁式砖塔,另外两座为残存二级的四边形砖塔,由于三座塔塔铭均失,根据形制,推测为明代所建。

这样,丹霞寺现存13座古塔,全部顺利寻访完毕。

根据元代几座砖塔塔铭,分别为:丹霞寺第七代住持讷庵言公塔,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丹霞寺第八代住持孤岩安公塔,建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丹霞寺第十代住持筠溪和公塔,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丹霞寺第十一代住持云居才公塔,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另有一座榕公翠峰,推测为丹霞寺首座。清代三塔分别为曹洞宗第四十九代和第五十代住持。

由此可知,丹霞寺历史上应该一直以传承曹洞宗为主的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