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凛冬离去
雪融草青
踏入川农的校园后
我们的下一站又是哪里呢
这些天,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等出国留学项目正在校园里火热推进。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不遗余力,为学子搭建世界成长舞台。每一年都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川农学子走出国门,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在每一处留下了川农的痕迹。在与世界对谈的过程中,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着自身关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全球胜任力,成为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让他们的精彩成长故事鼓舞学弟学妹,学校近期特举办了全球胜任力人才评选,许多出国留学的川农学子在此平台上记录和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我们选出了五位最具代表性的同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从川农走向世界的旅程。
“我的言行,代表国家的形象”
卢致远,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系进行联合培养。
卢致远从小立志成为一名畜牧科研工作者。在追梦路上,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周小秋教授,周老师是一名卓越的科研工作者,他表示十分有幸硕士和博士都能追随周老师进行深造。
由于畜牧专业需要通过养殖试验来开展相关研究,在硕博期间,卢致远用了近两年时间在川农大邑水产试验基地沉淀自己,在周老师以及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实验设计,方案制定,实验操作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后面他向周老师表示希望能出国联合培养交流,对此周老师更是鼎力支持。
2020年卢致远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卢致远几乎是每天晨曦去,披星归,也因此深受外导赏识以及课题组成员的认可,并委以重任,批准其参与三项新加坡国家基金项目,聚焦于斑马鱼肝癌和肠癌的相关研究,卢致远说:“作为国家公派的留学生,我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不能给咱们中国人抹黑。”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国内课题组学术交流会,分享国外学习生活状态以及外导课题研究进展,对于师弟师妹们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他表示希望可以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我现在能取得的一点小小成功,主要还是归功于我能在一个优秀的课题组里。国内周老师课题组的鼎力支持,国外Gong Zhiyuan课题组的委以重任,让我能不断的放手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在追梦的途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
陈佩琳,2012~2016年就读于川农草业科学专业、密西根州立大学土壤与作物科学系,2016年保送川农草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刚结束学校与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的陈佩琳,有海外的教育和实习经历。那时,她想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工作,这就是她决定读博士的开端。
陈佩琳表示自己不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但她在川农课题组的师兄师姐都非常努力和自律,看着他们备考GRE和雅思的同时还在做实验、发文章,这给了陈佩琳很大的鼓励。2018年夏天,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在温江展开,陈佩琳趁此机会去与一位德国教授进行了交流,教授表示很欢迎她来自己的实验室,一个月内陈佩琳就拿到了offer。
“在国内熟悉的实验器具、加量单位我从未想过它的英文是什么,所以在国外一开始交流上会有些卡顿,但不懂就多问。我的三位指导老师每周都会和我进行单独的会议讨论进展,这种思维的碰撞和平等的对话让我充满了乐趣和动力。”德国的博士毕业流程没有固定的时间线,相比起来她更喜欢国内的固定答辩流程,毕竟ddl是各方的生产力。
“疫情期间,我们生物实验楼的防疫措施是非常严格的,大家都遵守着进出消毒、戴口罩的要求,这也让我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如果能正确认知病毒,那么防疫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现在我很喜欢自己手上的项目,也享受科研带来的成就感,也许我不会再朝着WFP努力了,我已经在前往它的旅途上找到了更适合我的路。”陈佩琳发现,当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探索未来的时候,就已经从对未来的焦虑中解脱了出来,并且最终会走上适合自己的路。
提前关注,把握机会
肖军森,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结束了在美国普渡大学的联合培养。“身为一个动科人,当我看到一点几美元一磅的猪肉(1磅=0.9斤,中国一半的价格)和两点几美元一加仑的纯牛奶(1加仑=3.78升,不到国内三分之一价格),我感慨万千,不得不承认我们畜牧产业的巨大差距。”
在实验室里,令肖军森非常敬佩的一点是,美国的很多教授都会亲自做实验参与研究,不会停留在口头指导学生层面。当他问及很多六七十岁的教授,为何没有选择退休,甚至仍然在一线动手做实验,他们脸上浮现出的对科学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满足感,令肖军森记忆犹新。
对于想留学深造或者联合培养的川农同学来说,该怎样才能获得机会呢?
“拿我自己举例,大二时,我就关注了《四川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微信公众号,搜集整理里面提到的交换项目、公派名额等信息。但本科时有点胆怯一个人去往国外的生活,一直没敢递交申请。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才鼓起勇气找了一家中介机构帮我申请了英国的学校,原本打算自费去读一个硕士。后来感谢川农提供的机会,正好在我学雅思的时候,看到了国家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特批了硕士公派留学的名额,其中川农就分到了大量名额。于是才有了后来我去往美国普渡大学的故事。”
“我似乎找到了出国留学的答案”
温冰消,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目前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01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温冰消坐在复习考研的出租屋的窗边,纵使有压力,但她还在浏览国外一所大学的博士申请相关内容。等她看了很久回过神来,“当时觉得自己可笑至极,看什么申博啊?硕士能考上吗?”
而如今,也是冬天的一个下午,温冰消坐在办公室的窗边写下这些文字。五年过去了,她似乎实现了当时连自己都觉得不配追求的梦想。她说:“最初我想方设法地走进川农的校园,在川农广阔的平台上提升自己、寻找机会,在离开前夕,我与我在这里牵挂的人们反反复复地说着再见。”
“初来德国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差。柏林方便的交通、不错的公寓和实验室井然有序的工作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一个支点。”虽然接触到的是全新的研究领域,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崩溃,但是从当初那个和导师做汇报都紧张的温冰消,再到如今能够流利的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课题组汇报答辩,能够清晰流畅的跟导师汇报进展讨论课题,也能够独立的承担所有的实验提出自己的设想的她。“我想,我似乎已经找到了出国留学的答案。”
温冰消写道:“留学、读博,其实都不该成为人生的一个目标或者终点,但是你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和心血,承担更多的孤独和失败。也正是这一腔孤勇让我们奋力向着所追求的标靶射出一支又一支箭矢。”
关上一扇门时,你能否把握住开启的窗
吴震,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从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改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虽拿到CSC奖学金,但在经历几次签证无果的坎坷之途后,吴震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到底该不该坚持?可是人生往往就是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打开了一扇窗。在之前申请offer的时候,同时联系的比利时鲁汶大学的Johan Neyts教授在两个月后突然联系到吴震,在面试后 Johan告诉吴震表示他非常乐意给吴震提供这个机会。
在比利时鲁汶隔离结束之后,就去了实验室,Johan实验室主要从事的是疫苗的开发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吴震的课题是戊肝弱毒活疫苗的开发,Johan安排了两个高年级的博士带吴震熟悉环境以及这里基本的实验操作。因为他们对生物安全严格的要求,吴震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以及考试,在考试合格并且完成从事病原的疫苗注射之后,他才能进行实验。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Johan实验室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一件事情的执着。”不管是对几千上万种的药物筛选或者对一种疫苗的深度改造,几十年来始终如一,才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最近因为Johan实验室在进行新冠疫苗的开发,新的毒株被鉴定出来之后,他们马上要进行现有疫苗有效性的评估以及开发新的疫苗,所以这段时间也非常忙碌,常常加班到深夜。
此刻,吴震很庆幸自己坚持着最初的想法,他希望未来能在不同平台学习,与国外顶尖科学家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加深他自己对科研的理解,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进入川农不仅是一个新的起点
还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包容的平台
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川农学子
从川农校园迈入更广袤的世界
在创新,科研,学术等方面
将获得世界更多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