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独家」 冷成琳

“拍纪录片是一件关乎情商的事儿。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会为人处世、情商很高的编导和摄像带回来的素材质量也是高的,主人公既会忘掉摄像机,又肯处处为摄像机着想。”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

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派出的摄制组来到小万工(纪录片《四十年:美好生活》第一集《小万工,好姑娘光芒万丈》的主人公)所在的武汉万科分公司楼下的时候,小万工想,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无论哪个城市估计都能找出来成千上万个,自己有什么值得拍的呢?导演马志丹告诉她:“我就是拍普通人啊,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记录的就是这个国家普通家庭的生活。”

去年,像这样纪录普通人命运、与时代和人民共振的优秀纪录片,还有《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走进兰考》《小岗纪事》等。它们的背后有哪些独到的创作经验?

▍纪录片创作要把握生命源——时代性和平民性

2017年3月,在离开北京前夕,小万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北漂9年搬家7次,最终回归武汉的经历。这引起了小万工鄂南高中、清华大学的校友丹飞的关注,他把小万工的故推荐给广东卫视纪录片导演马志丹。马志丹立马打电话给丹飞,说“就是这个人物”进入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录片,就这么敲定了下来。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2)

马志丹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小万工?她告诉「广电独家」:“小万工的故事触动了大众日益为住房问题焦虑的时代性特征,还有裸婚、逃离北上广等一连串的社会热点话题跟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普遍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受必定引起共鸣。而小万工夫妻对待爱、婚姻、家庭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很值得青年去学习。”

一直以来,马志丹镜头聚焦的都是普通人,比如《四十年:美好生活》中云南苍山洱海边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以及由中专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重载司机景生启……

白族老奶奶这群人物的选取,还出于马志丹对题材宽度的考虑:在每个重要的宣传时期,除了在题材上立足全国,她还必定会找一个少数民族人物。

这群白族老奶奶一辈子捕鱼耕山,有的甚至不识字,但是她们的生活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开起了客栈,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年逾古稀的她们本是含饴弄孙的岁数,但仍在饶有趣味地描绘着生活的图景——她们正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黑龙江。郝云荣是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的一位普通农民,担任村里妇女主任一职。2017年4月份,黑龙江的天气还很寒冷,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团队的20多人扛着“长枪短炮”踏上了拉林河畔,一直拍到2017年春节,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部抛弃所有特别的创作技法,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来创作的纪录片。郝云荣和车家屯屯长黄成春、为天津老板种水稻的70岁的杜中学、新型农民陈洪刚一起,成了《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主角。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3)

总导演沈书介绍,《希望的田野》是一个大IP,《拉林河畔》是第一个系列,正在拍摄的第二个系列叫《兴安岭上》,在伊春市上甘岭区的一个溪水林场拍摄,反映的是黑龙江林业工人的生活状态。“最近几年国家禁止采伐,林业工人的生活和生产都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是有阵痛的。我们就拍他们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奋斗的。”第三个系列《乌苏里情歌》也已经在策划、实施过程中。

对于时代性,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赵昱的感受十分深切。当接到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制作一部关于兰考的片子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发怵”,因为“这个题目做得太多了”。经过反复研讨,他们决定不做政论片、专题片,而是以纪实风格拍摄。这部纪录片就是《走进兰考》。

在很多人心目中,兰考就出要饭的,兰考就是风沙,兰考就是盐碱。兰考的学生去上大学,人家会问“你们那儿风沙盐碱还大吗?”兰考的公司去北京招商,人家会问“兰考那么穷还招商?”因此,“颠覆所有人对兰考的固有印象”便成了摄制组的初衷。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4)

我们确定了一个思路,要把熟悉的事情陌生化,用全新的眼光来打量兰考。”赵昱告诉「广电独家」,“第一步是找出反映兰考的意象性符号。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符号的话,所有的纪实都是散落的,没有附着点。

首先进入她脑海的第一个意象性符号就是焦桐。焦桐是焦裕禄1963年在兰考县工作时,为了号召大家种泡桐防风护沙,亲手栽下的泡桐幼苗。等到那一批泡桐树成材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出了很多木匠,把树木做成板材和家具售卖。泡桐做成的风箱卖到了江浙沪一带,上海乐器厂听到风箱的声音挺好,便就着风箱做了一件乐器,发现音质比江浙产的泡桐更好,于是找到兰考。如今民族乐器厂在兰考遍地开花,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颇富戏剧性的故事。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5)

最终,《走进兰考》以“焦桐”“推手”“车站”“家当”“喜宴”5个符号为主题,颠覆了人们对兰考的传统印象。

安徽广播电视台《小岗纪事》的时代性和平民性则是由题材本身所赋予的。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1978年以前是远近出名的“三靠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20世纪60年代,小岗村曾出现饿死60多口人、饿绝6户的惨况。1978年,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40年来,小岗村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6)

《小岗纪事》以“永不言败”的程夕兵,“固守土地”的袁怀清,“从头再来”的周党之,“向土地要钱”的王茹霞,“大包干”两代人严宏昌、严余山等小岗村村民为主要拍摄对象,从冬季一场大雪入手,讲述主要人物各自的梦想与遇到的困扰,例如种粮大户想要转型农产品深加工的愿望,果蔬大棚合作社遭遇暴雪灾害后能否翻身等。从“冬守春望”“人勤春早”“守望田野”“稻菽飘香”等4个主题切入,聚焦小岗村冬春夏秋四季不同的面貌和故事。

这些优秀纪录片从选题开始,就紧紧把握住了创作精髓。

▍如何让拍摄对象“既忘掉摄像机,又肯处处为摄像机着想”?

《小万工,好姑娘光芒万丈》的拍摄过程比预想的还要艰辛。小万工在武汉万科的工作非常繁忙,经常一个人开着车跑来跑去,马志丹和摄制组也就扛着摄像机、单反、反光板、灯光等一大堆设备,跟随她在公司、项目公司、设计院、工地、规划局、家之间四处切换。预计三个月的拍摄周期,最终一共用了五个半月。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7)

小万工在工地查看建材

小万工问马志丹:“你们有没有剧本啊?这样就不用所有场景都拍啊,挑想拍的部分就行,这样多累啊!”马志丹回答:“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就是人物的未知性,你不知道这条河流向何方,只能一直跟着,一起去经历。”

小万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记录了自己和摄制组相处的点滴:他们每次来家里都会换上从宾馆带来的拖鞋;他们从不打扰生活,节假日和我们一起回通城老家,总是拍完我们吃饭他们才吃饭……他们对工作精益求精,甚至在结束武汉部分的拍摄之后,单独派摄制组去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寻访我住过的每一处寻常房子、参与建设过的每一处普通项目……

马志丹镜头下的人物都很鲜活,这得益于她跟纪录片主人公的相处之道,“人跟人的接触是有气息、有磁场流的,跟被拍摄者处得好,他们在镜头前就会自然流露,不做作也不讲假话。一定要放下身段,就是家常的人说家常的话。”

甚至被拍摄对象吃饭时,马志丹和摄制组就在他们家里吃。有时小万工工作到很晚才回家,马志丹在外面吃饭后也会打包饭菜给她拎回去。小万工弹钢琴,马志丹就和她坐在一条钢琴凳子上,小万工弹奏,马志丹伴唱。拍到后面,一开始还很羞涩且寡言少语的典型理工男李志强会主动问“马导,今天怎么拍”,他们的两个孩子一看到马志丹和摄制组就会热情地扑过去。

“在小岗村待了一年之后,我像是变成了小岗村村民。”《小岗纪事》总导演郭巍说道。2017年11月,安徽广播电视台《小岗纪事》3个摄制组进驻小岗,与小岗村民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展开长达一年的不间断跟踪拍摄。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8)

为了得到被拍摄对象的配合,《小岗纪事》摄制组想尽办法。不光跟着他们下田拍摄,还帮他们一起干活,为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出力。村民们说:“来小岗村拍我们的媒体特别多,但是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像你们这样,我们半夜三更去农田里干活,你们也半夜三更跟着我们一起下田的。”摄制组还经常到农民家里跟他们拉家常,像亲戚朋友一样分享讨论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如果碰到谁家做了包子,摄制组就主动上门去跟他们“套近乎”。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9)

郭巍 《小岗纪事》总导演

郭巍说:“在跟农民的交往当中,你越是端着,越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摄像机长年累月不间断地跟着他们,越往后他们对摄像机的存在就越适应。当他们当摄像机不存在的时候,离我们节目的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总导演沈书也感叹,要走近一个陌生的家庭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我们电视拍摄和广播、报纸不一样,高清拍摄需要很多设备,对任何人的家庭生活其实都是一种干扰。我们力图把干扰降到最低,踏踏实实跟被拍摄对象在一起,和主人公的心贴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做到令他们无视摄制组的存在,在镜头前表现自如。”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0)

沈书《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总导演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摄制组刚进村的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狗,见到他们就汪汪乱叫,狗一叫录音就会有问题,根本没法拍摄,后来相处熟了,狗也把他们当成家人,见到他们不再叫了,还会在拍摄时乖乖地趴在旁边,或者摇着尾巴跟在他们身后。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1)

赵昱 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

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赵昱则透露,专门选择了50岁左右的纪录片导演李宁拍摄《走进兰考》,是因为李宁不仅有丰富的阅历,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生活经验,特别“接地气”。“我跟你说一个他之前拍摄过的纪录片的名字你就能感觉到了,叫《带着猴子走江湖》,在央视也播过。他特别会跟老百姓打交道,而我觉得拍《走进兰考》,你跟老百姓的熟悉程度,老百姓对你的认可程度,决定了这个片子的生动程度和真实程度。

她特别提到了李宁的一个习惯,就是“口袋里装糖,进门不空手”。李宁跟老百姓聊天时,特别是在农村,会特意在口袋里装几颗糖,见到小孩子就分几颗,小孩子很高兴,孩子的父母也觉得你喜欢他的孩子,自然跟他关系拉得很近。由此,《走进兰考》开发了很多“素人”,比如“小米哥”“红薯夫妻”,都是新型兰考人、新型农村的缩影。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2)

李宁 《走进兰考》总导演

《走进兰考》总导演李宁在谈到自己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习惯时说:“我们河南拍农村题材比较多,我靠经验给剧组定了一个小规矩。农村很注重礼尚往来,我想办法解决经费,到百姓家里拍摄的时候,碰到过年过节不能空手,饮料、牛奶拎一盒两盒,兜里带着糖,家里有孩子的给人家一颗糖,一下关系就拉近了,拉近关系人家才能敞开心扉和你聊。特别是拍基层的生活,不能高高在上,不然拍到的也都是大话、官话和空话,尤其是兰考人应对媒体采访很有经验,但那不是我们需要的。”

对此,《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总导演董长青总结得很到位,他说,拍纪录片是一件关乎情商的事儿,“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会为人处世、情商很高的编导和摄像带回来的素材质量也是高的,主人公既会忘掉摄像机,又肯处处为摄像机着想。”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3)

董长青 《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总导演

▍拍纪录片是累积“时间的重量”

从事纪录片创作29年,带领团队拍摄过500部纪录片,马志丹至今仍活跃在纪录片创作的最前线。2004年创办人文纪录片栏目《人在他乡》,2013年率先在全国卫视创办励志类人物纪录片系列——《我的梦·中国梦——追梦在路上》,2016年5月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广东广播电视首个电视工作室……现在的马志丹既当将军又当士兵,不仅仅在指挥营沙场点兵,在战壕里第一冲锋陷阵的也是她。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4)

马志丹 《四十年:美好生活》总导演

马志丹曾在2004年提出“时间就是重量”的创作理念,全部保留有价值选题的原拍素材,使用档案管理的理念经营下去,随着记录时间的延伸,将有选题价值的短纪录片延展为长纪录片。

在这一理念下,《张泗沟村变迁记》拍摄时间跨度三年半;《汶川十年:三个女孩》从2008年5月20日三个女孩从四川成都乘飞机到广东省三甲医院接受救治开始拍摄,到2018年8月中旬,跟踪拍摄了十年零三个月。其中,《汶川十年:三个女孩》在2018年中国(广州)纪录片节“中国故事”获十佳提案。

马志丹说:“拍摄纪录片就像拍摄电影一样,从头至尾讲故事;纪录片又比电影更有魅力——真实而未知。真实是灵魂,未知是吸引力,吸引着拍摄者一路追逐时光中的人物向前走,吸引着观众一路追看画框中的人物故事,在真实中带动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又为摄像机着想)(15)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