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原文)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1)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昭穆”左昭右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祭祀活动宗庙之礼的时候得按昭穆的顺序排列,比如长幼尊卑,每个人所站的位置是不同的。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

“爵”就是爵位、官位的意思,在宗庙之礼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人,官位是大的,但是这里重点是他把“序爵”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序昭穆”。

就是你的官位再大也不可能越过长辈,所以首先是按长幼尊卑来排的。那么是按照官位的大小来排序的“所以辨贵贱也”,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做官的了。

“序事,所以辨贤也;”

“序事”这里的事指的是承担什么样的职位,承担什么样的职务,整个在宗庙之礼的过程当中,什么样的人担任什么样的职责,“所以辨贤也”,这个时候你就看出什么样的人是有贤能的人,什么样的人是负责组织的,什么样的人分配多少事情,所以你就能看出谁是贤能之人。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旅”是众人,众多的意思,“酬”是敬酒的意思。宗庙的礼仪结束之后,是不是大家要一起吃饭,一起敬酒,这个时候开始下为上了,什么意思呢?众人在一起敬酒的时候,是不是通常都是长辈敬酒,辈份低的给尊贵的人敬酒。但是,以前敬酒和现在的习俗不一样,以前晚辈给长辈敬酒,也是晚辈先干,先喝。

现在也是,我们现在都讲先干为敬,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古时候也是晚辈先喝,但是长辈看着晚辈先喝,是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敬重,所以叫旅酬下为上,这个时候处在下位的晚辈是为上的。

“逮贱也”就是恩及下位的,就是表示敬重和喜欢晚辈,所以你看着他让对方先喝和现在的先干为敬是反过来的。

所以“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恩泽,尊贵之人对身处低下位置之人的眷顾,所以叫“逮贱也”。

“燕毛,所以序齿也。”

“燕毛”是指的头发的颜色,比如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都是黑色的头发,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黑白相间,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是满头白发,所以燕毛是告诉我们头发的颜色不同。

“所以序齿也”齿是年龄的意思,看到头发颜色的不同就看出了年龄的不同。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尊老, 整个这一段看似是在讲宗庙之礼,但是这背后是有含义的。

比如说从开始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从刚开始宗庙之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整个家族的位置尊卑,谁是做什么样的官的,有什么样的官爵,因为祭祖的时候如果有哪家的子孙是做了大官的,祭祖的时候是要禀告先祖的,要禀告去世的先人所知晓的。

“序事,所以辨贤也”,这个时候什么样的人去承担了什么样的位置,就看出了这个人是不是有才能的。比如我们现在组织一个活动,或者家里组织成一个什么样的婚礼,是不是通常负责组织那个人都是大家所推选出来的,这样的人通常都是这方面的有贤能之才。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所以这个时候体现的是敬下,让处在下位的人,处在晚辈的人,可以接触到处在上位的人,可以接触到做官的人。

“燕毛,所以序齿也”,根据头发的颜色,可以看到人的年龄,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尊老的。所以从这样一个场景当中,我们能看到背后的道理,因为我们现在很少有人接触过这些宗庙的礼仪,所以不太好理解。

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方便大家去理解,我们把宗庙之礼暂且称为年会这样一个场面,因为它相对来讲比较接近。整个公司在办年会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所以序昭穆也”,会按照尊卑的位置排序吧,谁坐第一排,谁坐第二排,吃饭的时候谁坐在哪张桌子上,比如说有没有外来的领导,通常我们的老板都会请几位同行业的,或者其他行业德高望重的,或者做得比较好的朋友来参加我们的年会,这个时候他是有位置排序的。

接下来“序爵,所以辨贵贱也”,每个人职位的大小是不是安排的地方也不一样,可能职位高的安排和董事长坐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了,位置的尊卑贵贱,谁是做什么职务的一目了然。

“序事,所以辨贤也”,谁来做主持,谁来做统筹这件事情,是不是这方面的才能就看得出来了。“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我们还回到这个场面上,一开始一个年会一般敬酒的时候,是不是通常先敬来宾,接下来开始老板要举杯先敬酒了,先敬大家以表示大家的尊重和器重,道一声我们所有的人辛苦了,你看这个时候开始,是不是众人敬酒的时候以下为上了,反过来了上为下,就是在重视和敬重处下位的人。

“燕毛,所以序齿也”一般董事长以上为下,我们以下为上。那么再接下来是不是开始单独大家要互相敬酒了,一般部门领导先去敬董事长,然后员工再去敬部门的领导。然后反过来,董事长再去敬各部门的经理,再回来去敬员工,然后员工之间再开始相互敬酒,喝到一定的程度是不是就开始尊老了,说即使有的人没有多大的德行,或者没有多大的作为,但是他的年龄比较长,哪怕是我们看守大门的大爷,是不是这个时候也会有人给他敬酒,所以最后体现的就是尊老。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2)

整个年会这样一个活动,看似只是个礼仪,只是个形式,但是仁德已经在其中了。很多人是特立独行的,不来参加年会的,这样的人都是不以大局为重的,不以和为贵的,他跟这个公司一定是没有感情的。你看看整个在年会的现场通常比较活跃的那些人,是不是都是有担当的,都是怎么样让大家变得更和气,整个氛围变得更好,所有的人能开始变得更团结,所以这样的人仁德已经体现在其中了。

我们再讲回来,宗庙之礼更是如此,看似只是一个宗庙之礼,看似只是一个形式,但是这里面体现的就是人的仁德,人的敬畏之心,是不是敬先祖的,是不是敬重在场的每一个人的,是不是不忘祖先的功绩的。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

“践其位”首先升起祖先的排位,每个人站到每个人该站的位置,各归其位。“行其礼”开始各行其礼,因为每个人所行的礼是不同的。“奏其乐”,每个人所行的礼,奏的乐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以前的周礼规矩非常繁多。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整个宗庙之礼体现出来的氛围就是这八个字,“敬其所尊,爱其所亲”。比如说参加宗庙之礼的这些人,他内心所敬重的先祖也是不一样的,在场的这些人,每个人所敬重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所爱的人,所亲的人,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这八个字是来体现了整个宗庙之礼的氛围,他是敬重的、他是仁爱的、他是亲爱的这样一种氛围。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整个这两句话来总结,这一段宗庙之礼。“孝之至”可谓最高的孝顺了,到了极致什么样的孝顺可以被称为最高的孝顺了呢?“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说祭祀,虽然已经先逝,可是我们就像他还活着一样。

所以看似是讲的宗庙之礼,其实是讲的我们内在的孝道是不是还在,整个这一段告诉我们武王、周公“达孝矣乎”,说他们的孝是通达的,先祖创下的这些伟大的基业我们来继承,我们去把他发扬光大,我们对待先祖好像他们还在世一样,依然如此地去尊敬,可谓孝之至矣。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郊社之礼”,“郊社”是两个词,冬至在南郊祭天称为郊。夏至在北郊祭地称为社,所以郊社是祭祀天地的礼仪。在我们的首都北京现在还有天坛和地坛,这两个地方,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明清两朝的天子,都在天坛和地坛,祭祀天地的。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宗庙之礼是祭祀我们的先祖的。

“明乎之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整个这一段是精髓,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讲“宗庙之礼”的要义就在此。“明乎郊社之礼”如果你真的明白,明达,祭祀天地之礼,“禘尝之义”“禘”是指的夏季,“尝”是指的秋季。“禘尝之义”,“禘尝”是指的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先的礼仪叫做禘尝之义。

整个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是明达,是通达的,对于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先的礼仪,如果我们明白其中的要义,治国如示诸掌乎,这个时候如果治国就好像看自己的手掌,如此的简单清晰。这里为什么要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正明白郊社之礼,祭祀天地之礼,真正明白祭祖的含义和要义,治国就像看着自己的手掌这样的简单。

整个这一段,看似是讲的宗庙之礼,实则是讲的道察乎天地,这里是讲的因果循环的规律和定律。

我们回顾这一段,告诉我们如果说没有忧愁,恐怕只有文王了,因为文王从祖父开始,一直到他的儿子周武王,周公,再到他的孙子周成王,都是实行的仁政,所以大德必受命于天。

为什么后面还会有“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我们到现在还在学习这些圣贤的品行,还在学习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化和作风,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是合乎天道的。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3)

所以开篇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让我们合乎自己,最至纯、至真、至善的天性,我们率着天性而为就是合道的,合道的人才能长久,才能让后世去敬仰我们,去赞叹我们。

所以整个这段的宗庙之礼,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都是因为他们有这么大的德行,所以他们是受命于天的,他才能去长寿,才能去得他的美名,才能去得他的位置。

如果我们懂得了这里面的道理,这就是治国的道理,看似讲的是祭祀,可是里面讲的是我们的诚意,讲的是我们的德行,看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合道,是不是能回归到自己的天性,这是整个这段话的要义。

我们再来延伸一下,我们去拜圣贤,比如说我们去孔庙去孔府,去孟子庙,去颜庙,我们去拜舜帝舜祠,我们到底在拜什么呢?看似我们到那里去求一求,说保佑我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家族安康,这是表面的形式。

我们去拜的不是要感受圣贤的文化吗?不是要体悟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吗?不是要体会他的心怀天下吗?为什么这些圣贤会被我们供奉至今?是因为他有大的德行,是因为他的做事是符合道的,是回归他自己的天性的,这个才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何须外求呢?我们自己人人都有那个天性,我们率那个天性而为,都可以去合道的,那我们的德行也自然会得到彰显。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比如说我们到现在这个社会,再来学习儒家文化,我们会认为什么呢?说儒家文化太注重礼节了,为什么呢?孔子的那个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孔子要重新推行周礼呢?是因为人们内在开始没有仁德了,没有仁德用礼是来约束人们。

比如说这些宗庙之礼也好,这些祭祀之礼也好,人们在去参加这些祭祀和宗庙之礼的时候,是不是起码你的行为上是合礼的,他是想通过人们的行为去建立内在的仁德。其实我们到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修行是不是要用戒,是不是要用礼?为什么要用戒和礼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还没有那么光明,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还不足够的良善,所以用戒和礼是来约束行为不是最后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行为的约束,可以让我们内心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大家守戒的意义。

比如一开始我就是想吃肉,我就是想喝酒,可是你守了戒以后,我不能吃我不能喝,是不是时间长了你就养成一个新的习惯,那个时候让你吃你也不吃了,这个时候就叫不戒而戒。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只不过人们只讲礼,不讲背后的仁德,不知道通过礼到底要来修正什么。所以讲《中庸》为什么想讲里面的东西,要不然大家讲宗庙之礼,讲祭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看似是祭祀,他告诉的是我们道的循环规律,他告诉的是我们通过祭祀,要懂得敬重祖先,敬重先贤,敬畏天地,这都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这一段大家不太好理解,不太好理解没有关系,因为关于礼仪的事情,祭祀的事情离我们比较遥远,所以我们不用去理解它字面是意思,我们懂得它后面的规律在讲什么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