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红楼梦》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日前,民族舞剧《红楼梦》开启全国巡演舞剧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展开,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视角相结合,在传统与创新、写意与纪实间寻找平衡点,通过12个篇章描绘了一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红楼故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宝黛钗”,况且已有各种艺术形式的《红楼梦》“珠玉在前”,一群90后的舞者以他们最擅长的形式解读经典,这样的演绎、突围实属不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红楼梦舞剧阵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红楼梦舞剧阵容(民族舞剧红楼梦)

红楼梦舞剧阵容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红楼梦》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日前,民族舞剧《红楼梦》开启全国巡演。舞剧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展开,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视角相结合,在传统与创新、写意与纪实间寻找平衡点,通过12个篇章描绘了一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红楼故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宝黛钗”,况且已有各种艺术形式的《红楼梦》“珠玉在前”,一群90后的舞者以他们最擅长的形式解读经典,这样的演绎、突围实属不易。

舞蹈主要是借助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展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象、文化氛围。舞剧《红楼梦》的二次创作,巧用传统戏曲里开开合合的“二道幕”和站沿条,建构起或公开或私密、或宽敞或狭隘的空间,借助高背官帽椅、山水屏风、长条案几、折叠纸扇、大红花轿等颇具雅趣的道具,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相遇、相知、相别、相离,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起合。全剧散发着“话本小说”的韵味,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化为人物的潜台词,以及或外露或内敛的情绪与感情。通过一组组矛盾又统一的文学意象,远方与现实、繁华与废墟、盛景与衰败、热烈与幻灭等,表现作者对于生死无常、人生无序的哲学感喟。

舞剧《红楼梦》借鉴章回体小说结构,在表现形式上呼应了八十回全本原著,前后篇章间也构成镜像般的互文关系。如第二篇章“幻境”与第八篇章“丢玉”的梦醒参半、末尾篇章“归彼大荒”的浮生若梦形成深层结构。第三篇章“含酸”,顺承第一篇章“入府”,下启第九篇章“冲喜”,表现了“宝黛钗”的情感变化。第四篇章“省亲”暗藏元春生前的困苦,第十篇章“团圆”见证她死后灵魂的恣意。第六篇章“葬花”与倒数第二篇章“花葬”,借花感怀的主体,由黛玉一人扩大至贾府群芳。

传统的故事框架,对应的是现代的意识和表现手法。舞剧以当代美学视角,对《红楼梦》进行了大胆解构与重构,比如元春省亲,用服装的意象来反映元妃的身份和情感变化;又如“含酸”中,大红帷幕宛如一把切分舞台空间的剪刀,时而宝黛钗三人同居一檐下,时而又有双双独处的戏份,将三人的感情纠缠、黛玉与宝钗的性格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舞剧全靠肢体动作传情达意,没有有声语言的辅助,但这并没有造成理解偏差。每一个场景既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有工笔画的“纤毫毕现”,又有中国画的写意传神,新场面和名场面的交替出现,呈现出年轻编导的意趣、意境和意味,展现文学艺术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用当下视角观察红楼梦中人的悲欢离合,这种打破时空局限的古今对话,在演员、角色、观众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碰撞,让《红楼梦》拥有了更丰富的外延、更饱和的色调和全新的打开方式。它既超越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挽歌,而更像是灵魂独对苍穹的亘古追问,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是时间记忆,也是空间想象,如此真实,却又充满荒诞。繁华中窥见虚无缥缈、热闹中透出孤独凄凉,于生生死死、真真假假之间,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文学作品到可视可感的舞台,恰恰是舞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提供了从不同维度思考的意义空间。而《红楼梦》最本质的魅力,即在于其情节上的丰富性和解读上的多义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