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寒冬来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是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大咖敢站出来承认金融海啸的来临。

二级市场的惨烈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看得见,通过大规模裁员来刺激股价,削减开支的情况十分正常。我来北京的时候,我那公司起码有6000多名员工,一次次裁员现在都800不到了,好几个楼层都空了,(连负责裁员的人事部门都空了一大半)。优酷的大清洗已经持续了两三年,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百度就更别说了,找不到盈利点没有电商抢占不了移动端现在也是陷入非常尴尬的时刻。金融市场更是尴尬,某基金公司投研部的全部整天闲着没事在那儿刷短视频玩。

就我所知的确定渠道,好几个北京的小初创公司已经遭受了非常严峻的资金链断链的问题,老板连夜跑去借钱,市场部全砍,只留下技术人员撑到下一个版本的APP上线等来新的融资。

烧钱模式的O2O已经再也不蹦跶了,想找他们合作给用户送个券啥的都磕磕巴巴。毫无疑问,winter is coming.

细化到个人身上,很多人下班了就是真下班,对自己的行业没有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自己的技能点没有追求更快速的成长,享受着大公司带来的丰厚的资源办事的便捷逍遥自在的过日子,终到这一天面临残酷的现实了才开始恐慌和不知所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我。

该怎么办?收起浮躁的不安分的心,闭门细细打磨自己的专业功底,像一个海绵一样尽情地去吸收更多的养分,去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圈,多认识同行,跨岗位的交流,生活丰富点,关心社会关心时事,不要整天盯着那点儿八卦津津乐道,时刻充满忧患意识,为了真正的每日的成长做出点什么,超额的去给自己施压定目标,等到变化真的来临的那一天,你才能更加淡定从容。

补一句:应届生们,不要考研,尤其想做互联网的,先下海再说吧。

第一选择当然是要去大公司,说难听点裁员都补偿得痛快得多;如果自身实力不够,只能去创业公司的话,选择有实际盈利而不是仅仅指望用户增长的公司。

比如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的部门。创造一切机会,混进各种互联网行业圈,多跑腿,打杂,谦虚好学,以帮助前辈完成工作的借口得到信任和教导,会让你获益无穷。

再补:为啥不考研,学校和社会脱节多大?

市场上最热的最火的是啥有几个在校生搞得清楚,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啥,研究生实习能真正到岗多久干什么?

等你两三年读完出来市场早就又变天了,别的行业不谈,做互联网的就是看项目看经验,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厂有余力培养新人。

以及,你真的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吗?不接触社会你可能都没办法认清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热爱某一个岗位某一个职位。

为什么国外的研究生非常欢迎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再次深造,因为价值双方都可以得到交换,有足够的案例再去看理论和纸上谈兵是截然不同的。

人生必须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