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 相国庙遗迹——演绎古老的“萧规曹随”典故
(潮宗街历史故事之一)
相国庙遗迹位于长沙市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群胜里12号,坐落在连升街至梓园巷之间的一个小型院落内。据今户主回忆,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购得此房时,房屋外形是一座庙宇。清同治十年(1872)《长沙县志》和光绪三年(1878)《善化县志》省城图上,连升街至潮宗街处都绘有“相国庙”标志,与今群胜里12号的地点相吻合。同治《长沙县志》还说,国相庙“在临湘驿左,祀萧、曹二相国”。
1878年省城图上的相国庙标识
清同治《长沙县志》关于相国庙之记载
今庙早已改建为民居,惟屋顶、屋檐、西面封火墙还保持着原貌。如坡屋顶、小青瓦、青砖外墙,尤其是曲线形木制大屋檐,显示出“相国”的气派。
相国庙曲线形木制大屋檐
《长沙县志》的记载,说明清同治年间相国庙就立于潮宗街地区了,而溯其历史可早至西汉初年。刘邦建立汉朝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代长沙郡建立长沙国,将湘县(今长沙)改名临湘县,作为长沙国国都。以今五一广场为中心的临湘故城正筑于此时。
群胜里相国庙遗迹
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灭,惟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文王吴芮、成王吴臣、哀王吴回、共王吴右、靖王吴著5代,以无嗣而国除。
凭着吴氏长沙国对汉王朝的忠诚,在长沙国的国都临湘故城兴建相国庙就顺理成章了。
这座相国庙演绎着古老的“萧规曹随”典故。
萧指萧何。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公元前209年,佐刘邦起兵,萧何立有大功。当起义軍打进咸阳时,别的将领多只盯住金帛財物,而他却独具远見,把注意力放在秦政府的各种档案文献上,因而一到咸阳,便将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图书律令全部接收过来。由于汉军有了这一份重要的资料,所以刘邦对于全国的山川险要、都郡县户口,以及对社会情况的了解,比起其他起义軍将领来,要更加清楚、全面得多。这对汉的迅速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何是一个善于知人的人。韩信的被重用,就是由于他的极力推荐,有出戏就叫《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初韩信在刘邦軍中因未被重用,开了小差,萧何听到消息后连忙放下工作,亲自去追赶。刘邦问他为什么别的人不追,单追韩信一个人。他回答說:“韓信有大将之才,若要爭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刘邦听了他的話,真的就拜韩信做了大将。后来韩信在汉的开国事业中,果然立下了不世的功勋。最终,韩信封王后起了反叛之心,又是萧何设计除了韩信,这就是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在楚汉激烈斗爭的那些艰困年代里,萧何辅佐刘邦夺天下,史称“萧相国”。萧何以丞相身分留守关中,转运粮餉,补充兵源,以致刘邦虽然屡被战敗而仍有余力来对付项羽,终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汉統一天下后,刘邦成念他的功绩,封他为酇侯。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萧何在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起家于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跟随刘邦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122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后,论功行赏,他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萧何任为相国,基本上仍按照萧何生前所定的一些規章制度办事,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汉惠帝曾问曹参,为什么自己没有建树。曹参回答:以前的法规很好照办就是。
《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所以历史上常把他们两人相提并论,称之为“萧规曹随”。
但成语“萧规曹随”也含有墨守成规、不求进取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