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段唱腔】这个唱腔,我们成都人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咱们的传统艺术——川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川剧起源发展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川剧起源发展史
【进一段唱腔】
这个唱腔,我们成都人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咱们的传统艺术——川剧。
川剧,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剧目,精妙的表演技艺,完美的声腔体制,它在中国戏曲长廊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那么被称为“蜀粹”的川剧,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诞生的呢?
【音乐 】
四川,古称巴蜀,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思想多元共存,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积淀深厚的戏剧传统。
巴蜀先民向来能歌善舞,就连冲锋陷阵时都要一边舞刀一边吼叫,制造一种令人恐怖的氛围震慑敌人,这种“歌舞以凌”的传统在《尚书》中有记载,说助力武王伐纣的巴蜀军队“前歌后舞”,后来这种战前舞被命名为“巴渝舞”,流传至今。
另外,出土于四川的战国宴乐渔猎攻占纹壶,汉代说唱俑,绘有百戏、角抵、假面、舞乐的画像砖,他们也都在表明,巴蜀地区从先秦甚至更早的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歌、舞、乐的艺术形式,它们为后来四川戏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到了三国时期,蜀地就有了优人,也就是当时的演员,那个时期还诞生了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这是一部由刘备策划、导演,由专业演员演出,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演出效果的完全意义上的戏剧,在我国戏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被称为川剧喜剧的鼻祖。
唐宋时期,四川歌舞杂戏盛行,傀儡戏、参军戏、宫廷戏……演出十分丰富。 “神头鬼面”的川杂剧在勾栏瓦舍中昼夜登台,蔚然成俗,现在一些出土的文物古器上还描述着当时演出的一些盛况:杂剧打擂、艺人竞技、官民同乐,民间宴会、堂会也常借演剧助兴娱乐。那时的天府之国真是人人都爱戏剧演出啊。如果查阅各种文献典籍,你会发现唐代及五代时,蜀中关于杂剧演出、戏班演员、演出剧目的记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所以才会出现“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到了明代,以勒广儿为首的四川戏班已经不满足于在本地演出,他们远赴江苏南京一带表演。当时江苏有个乐王叫陈铎,他在自己的作品《嘲川戏》中,对这个戏班子万般鄙视,说: “士大夫见了羞,村浊人间了喜”,大意就是说,捧川戏场的都是些市井小人。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数百年之后,正是他茶余饭后的嘲笑之作,成了川戏到省外演出的确切记载。当然,这个明代的“川戏”是不能与今天的川剧画等号的,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同于南北杂剧的艺术特性。
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人口锐减,传统的戏剧演出几乎完全中断。从顺治年间起,清政府推行鼓励移民垦荒的优惠政策,史称“湖广填四川”。而随着南北诸省移民的大举入川,昆曲、青阳腔、湖南高腔、湖北汉调等诸多声腔剧种相继汇聚四川盆地,它们与本土戏剧声腔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乡土特色的川剧,从而开启了四川戏剧发展的新时期。
大约在清朝的乾隆、嘉靖年间,昆曲演变为川昆、弋阳腔演进为高腔,陕梆子演变为弹戏,徽调、汉调变成了川胡琴,所有用四川话演唱的戏曲都统一到川剧名下,以一套锣鼓演奏五种声腔的剧目,统一了剧种风格,形成了一个以高腔为主、五腔并存的大剧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川剧。数百年间,川剧承中华戏曲之传统,融巴蜀艺术之精华,自成一格,以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华梨园中一枝别具异彩的艺术奇葩。
《四川省志 川剧志》带您感受川剧的魅力。
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 广播电视台 联合制作。
感谢“杜建华工作室”杜建华研究员特别指导!
《四川省志•川剧志》
《川剧的前世今生》音频节目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