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著名京剧家马连良诞辰115周年。而正是这即将过去的2016年,多位京剧艺术家如吴素秋、梅葆玖、李世济、王金璐等先后位列仙班。就在11月22日,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也溘然长逝。马长礼女婿杜镇杰说,这些老艺术家们是后辈们的“底气”,他们在,年轻一代才可尝试革新;他们离去,无疑是京剧界巨大的损失。

今年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传人张学津先生诞辰75周年。日前,张学津弟子、马派传人杜鹏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2016年8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的“温如玉兮长相握”——纪念马连良大师诞辰115周年京剧演唱会上,杜鹏演唱了京剧《赵氏孤儿》名段“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京剧表演艺术节张学津病逝前,将自己最珍爱的十二出马派经典剧目悉数教授于杜鹏,其中第一出便是《赵氏孤儿》。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1)

杜鹏(左)在北京举办纪念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诞辰115周年·杜鹏马派艺术专场,图为《赵氏孤儿》中的扮相。 中新网 图

杜鹏说,每每唱及此段,他的心情都一如戏文——“千头万绪涌在心”。《赵氏孤儿》其戏,代表了马连良艺术水平的巅峰,是马派经典作品;杜鹏之师张学津生前也将此戏引为得意之作。

从学津入马门

杜鹏从艺多年,研习派别主要为余、杨两派,他的马派功底并不为业内外人士熟知。其实早在三十余年前,杜鹏在山东省戏曲学校进行中专学习的时候,已经跟随马连良先生的直系弟子吴俊良学习马派表演,在两年的时间内,学演了如《群英会》,《借东风》,《白蟒台》,《苏武牧羊》等许多马派经典剧目。同时,在中专与武生同窗学艺的经历,也为杜鹏打下了扎实的做、打基础。

1999年,杜鹏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随后工老生,师从王世续、谭元寿、李甫春、杨韵青、叶蓬、梁庆云等名师。虽主工余、杨两派,可杜鹏亦喜马派艺术。

曾在彩排时看过杜鹏以马派的基本功展示余派名剧《除三害》的张学津先生,也对杜鹏印象颇深。杜鹏在多年之后才知悉,当年,年轻的自己在刚刚在北京的舞台崭露头角时,张学津先生就曾亲到剧院观看过自己反串主演的武戏《八蜡庙》。

后来杜鹏、张学津二人虽无师徒之名,可每每谋面,都相商教学之事,张先生应允日后教授杜鹏马派经典剧目。

2006年年底,杜鹏与京剧青衣张派名家王蓉蓉结为伉俪。由于同在国家京剧院一团,王蓉蓉与张学津合作的演出相对较多,杜鹏也与张学津先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2)

《苏武牧羊》剧照,杜鹏饰演苏武、王蓉蓉饰演胡阿云。

据杜鹏回忆,一次一团演出京剧经典剧目《秦香莲》,张学津饰演王延龄,王蓉蓉饰演秦香莲。演出之前,张先生因故无法上台。情急之下,杜鹏许诺当天替代张先生出演。而此时的杜鹏,尚未专门学习过这出戏,只得火速求艺,现学现演。演出前一天,杜鹏前往张学津家,二人一同观看张先生早年演出录像,张先生边看边说,杜鹏边听边记,两天一夜的时间,杜鹏硬是拿下了全本重要角色——《秦香莲》中的王延龄。

演出之时,杜鹏心中十分忐忑,全场表现也并未达到完美标准,但是,张先生看到演出的直播之后,心中对杜鹏大为嘉许,次日便决定,即日开始亲传杜鹏《赵氏孤儿》,《四进士》,《苏武牧羊》,《清官册》等十二出马派经典剧目。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3)

杜鹏在京剧《秦香莲》中饰演王延龄。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4)

《游龙戏凤》中的正德帝。

在教戏的同时,张学津鼓励杜鹏改专马派,因为马派对于老生演员的唱功,念功和做功,均有极高的艺术要求,择选满足这诸多条件的好演员实属不易,张先生便建议杜鹏正式拜师学艺,方便杜鹏日后进一步学马派、演马派,延传马派艺术。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5)

京剧大师张学津(左)生前为杜鹏指导马派艺术。 中新网 资料图

令杜鹏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自己在向张学津学习第三出戏——《清官册》时,遇到了难题:以往马派名家在出演此戏时,往往会在前面搭配一出其他派别的折子戏,比如《挑滑车》等,而张先生却决定,由杜鹏一人从头到尾完成演出,分饰前一出《李陵碑》中的杨继业与后一出《清官册》中的寇准。为了辅导徒弟,年事已高的张学津一夜未合眼,琢磨两出戏的衔接和教学的准备,次日为杜鹏翻找自己收藏几十年的、王少楼《李陵碑》的戏本。最终,《李陵碑》、《清官册》演出大获成功。

十二出戏,凝聚了张学津终其一生对于马派艺术的挚爱,也寄寓着老师对于杜鹏殷切的期望。那段时间的学戏经历,对杜鹏的演艺生涯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对师父的感激,对真传的珍视,也是他从彼时至今对于马派感情至深的根本原因。

十首四人战歌(十二曲目今犹在)(6)

杜鹏

青年演员不必一上手就急着确定专攻的流派

谈到马派艺术、乃至国粹京剧整个行业的发展之路,杜鹏演员与教授的双重身份,带给了他更客观的视角。

“京剧艺术的传承,就应该学习女排的精神。”杜鹏为青年京剧演员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青年学员在中专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夯实,不仅要把唱功学扎实,还要把身段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包括把子功、毯子功等硬功,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而这些功力的养成,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耐性和甘于吃苦的韧劲儿。”

同时,结合自身的经历,杜鹏认为,青年演员不必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就一定要确定自己一生将要专工的京剧流派。就拿自己目前传承的马派为例,这个流派对于青年演员的向性并不是很理想,很多身段上的功夫,青年演员官能正盛,很容易表现得过犹不及,流于轻浮不落大方。况且,马派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舞台生活化,举手投足,都是生活之中最寻常最自然的元素呈现,然后加上马派特有的艺术处理(行话称“做派”),恰如其分地将京剧艺术所强调的美感渗透给观众。这就要求演员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反思和理解,这往往是青年演员难以达到的境界。

“此外,马派艺术对于尺寸的要求,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不仅是艺术家自身的标准极高,就连马派京剧班底的二路演员、操琴司鼓、服装化妆和衣箱甚至舞台布景,都要精益求精。由此,青年演员在选择马派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硬功基础和生活阅历作为支撑,还要有力求完美的精神,这也成为马派艺术在主观传承方面面临的一大挑战。”杜鹏说。

谈到客观环境,杜鹏坦言:“今天,京剧艺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群众基础的老龄化,已成为阻碍京剧艺术普及并培养新观众的最大难题。年轻人觉得京剧艺术门槛过高,又自幼接受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难以对国粹产生感情。虽然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有助于青少年更早地接触京剧,感受京剧的魅力;然而,将京剧当做一生钻研的职业或梦想的人,依然是越来越少。这对于京剧的传承不利,更对要求愈发严格的马派,有着严重的影响。”

作为马派的传人,杜鹏每在演一出戏之前,总会反复观看老先生们留下的影音资料,保持自己对于整出戏的热情,以期将感情带到舞台上。据杜鹏回忆,自己当年随张学津先生学戏,仅收集先生每日传授的录音录像,总容量就达到300 GB。

谈到马长礼的故去,杜鹏说:“青年演员要抓紧时间向老先生们学习,举一反三,通过自学去体悟、去继承与发展。老一辈艺术家们当年也是通过多看多实践悟出来的,老师主要是起点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