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1)

脾经通,胃的活力就好;否则就会腹胀、嗳气、胃脘痛等症状就会找上门,因为脾、胃为表里,胃的消化需要气血运筹,而气血则来自脾经的输送。

不仅如此,脾经为血液统管,想要身体好,就得养好脾经

经常敲打脾经中的太白穴、公孙穴、三阴交穴、阴陵穴,能有效地解决气血不畅引起的各种问题。

时间以上午为佳,可在9—11点进行自我按摩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2)

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讲:“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所谓“仓廪之官”,是一个存储之用的地方,而“谏议之官”则不同,人的全身就如同一个国家,各器官各司其职,如果没有直言谏议的人,那秩序就要乱了。

脾脏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

足太阴脾经是保证脾脏器官的运化之道,脾经失调则运化不灵,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所以当脾经不通的时候,消化方面的问题就随之而来:腹胀、嗳气、胃脘痛、便溏、下痢等。

这些大多数人应该都经历过,其实就是脾脏不调和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3)

脾经的循行是从脚的大趾内侧开始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脾经从脚趾内侧上行至内踝,然后沿着小腿内侧上行,从大腿内侧进入腹部,再由胃过膈肌,从食道两边止于舌下,全线穴位左右各21个,共计42个。

保持脾经通畅,不但不会发生腹胀、嗳气等日常小病,也是根治妇科疾病的一个好方法,而且方法非常简单。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4)

特别是女性患者,人到中年,每个月经量大到吓人,且经期长,经血颜色又浅,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大便稀溏的情况,同时还会出现入睡困难,容易噩梦,醒来比不睡时还要累。

脸色会黄中透着倦气,观察舌苔,边缘有很大的齿痕,明显舌体胖大。

这就是脾虚不统血的典型的症状,这种情况一般是疲劳过度所引起的脾气受伤,致使脾虚不能统血,最终导致月经病的形成。

血止不住心就要虚,致使心神不宁,如此不但失眠而且多梦。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5)

脾经之中虽然有42个穴位,但隐白穴是最止血的,有人说此穴堪比三七

其实,隐白穴不只是养血止血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它还有健脾疏气的功效,隐白穴还可以保证脾脏正常健旺的重要角色,既可健脾养血,又可为取暖所用。

比如,那些足冷过膝的问题,只要多按摩这个穴位就可以改善。

但在按摩隐白穴时自己要寻找窍门,它是脾经开始的第一个穴位,位于大脚趾内侧、指甲向后半厘米的地方。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6)

按摩时,最好用指甲在上面一点一点按压,才能利于气血的调和通畅。

除隐白穴外,脾经中的太白穴、公孙穴、三阴交穴、阴陵穴等都是治病防病重要大穴,很多小毛病都可以通过这些穴位来自行调理

例如:太白穴可以治胃痛;公孙穴可减肥,可除积食,治腹痛;三阴交穴则在健脾益血、促进睡眠的同时,还能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女性问题。

提醒:孕中的女性忌按此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诀(玫子科普十二经脉)(7)

足太阴脾经的活跃时间是上午9~11点,这时脾经旺盛,人体血液旺盛。

对于养生达人来说,此时正是对脾经进行按摩敲打的最佳时机,对上班族的人来说,一定要不定时地起来运动一下,《黄帝内经》明确说过“久坐伤肉”,而脾经刚好是主肌肉的,久坐会让气血运行不畅,这对于脾经的通畅显然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养生除了需要正确经络护理之外,还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