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和金文都从止(脚),从廴丨(道路),会走长路之意小篆另加义符“’”,表示拉长之意,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演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演变(延建古今字义)

上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演变

“延”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和金文都从止(脚),从廴丨(道路),会走长路之意。小篆另加义符“’”,表示拉长之意,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延”

《说文·延部》:“延,长行也。从㢟,声。(延,长远地出行。从㢟,声。

“延”的本义为走长路。引申泛指长。如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又引申指伸展、引长。如《韩非子·十过》:“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引申指蔓延、延续。如成语“苟延残喘”。进而又引申指展缓、推迟。如“延期”、“迁延”。

“建”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人立于船头持篙撑船。小篆讹为从聿从廴会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建”。

《说文.廴部》:“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建,建立朝廷法律。由聿,由廴会意。)

“建”的本义应为竖篙撑船。由此引申为竖起、树立。如《资治通鉴》:“上可建五丈大旗。”意思是上面能竖高五丈的大旗。

又引申指建筑、建造。如张衡《东京赋》:“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又引申为倡仪、提出。如“建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