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出头鸟,多次遭到严打,不说太远,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把“打倒孔家店”视为核心精神,把“批林批孔”搞得如火如荼,原因之一就在于“学而优由仕”,明显将这句千古绝唱理解为从读书到做官一条龙的必然结果和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

孔子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出头鸟,多次遭到严打,不说太远,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把“打倒孔家店”视为核心精神,把“批林批孔”搞得如火如荼,原因之一就在于“学而优由仕”,明显将这句千古绝唱理解为从读书到做官一条龙的必然结果和目的。

孔子一直提倡的“六艺”,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首先是做人要懂得礼仪,礼仪比知识还要重要,这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根源所在,其次是音乐、射箭、驾车(战车)及骑马的技能,最后才是“书”和“数”,儒家人文思想重在强调身体力行,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到最次的地位。

在这里不得不遗憾地多说一句:中国现在实行的教育,正好把这六样东西的次序弄反了。只是象征性地学习一下思想品德、体育和音乐,一到大考临近便把这些课程全部取消改为文化课的临阵磨枪和突击备考,离孔子的教育理念差了十万八千里,造就了众多的考试生、死读书的典范,真是让人痛心。

“学而优则仕”成为了孔子“千里读书为做官”的官本位思想的罪证,也是五四运动及五四之后孔子被打倒的主要原因,也正因此,儒家思想的内核被定位于“培养官僚”,果真如此吗?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全句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本意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要进行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学到的知识,然后再回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也就是说,学和做是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实践”,于是,这里的“优”做“有余”解,“仕”做“实践应用”解,而不是“做官”。总而言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一句,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翻开《说文解字》,优,饶也;饶,有余力。而在《说文解字注》中,“仕,事也。”可见孔子的“仕”在古代,至少在孔子所处的年代里,不做“官”讲,只是在汉代以后,才把“入仕”一词拿过来用做“当官”的意思。

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就针对孔子的这句话有过最精确的注释:“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明白白地解释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跟当不当官一点关系都没有,八杆子打不着。

为啥现在的文人学者还在书中将“学而优则仕”理解为官本位思想呢?估计得感谢五四运动和文革破四旧这两件事,这两件事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孔子的官本位,于是后来人也自然而然地将孔子打扮成了官本位的跳梁小丑,于是孔子这么多年,一直被官本位压着,不仅自己一辈子教书匠没做成官,自己的思想也毁誉参半,没在中国的文化大营中做成官。

与之相似的还有很多学校墙上挂着的励志的标语,其中最常见的一句是“生而有涯学无涯”,意思知识无穷尽,不努力用有生之年去学习无尽的知识,就是浪费时间啊。

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篇,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知识也是学不完的,人生短暂,把大好时光浪费到一些你一辈子也可能用不到的知识的学习上,这一辈子就毁了。”本意是读无用之书等于谋财害命,用以劝人有选择地读书。

庄子还有一句听起来很温馨的话“相濡以沫”,大概用来形容夫妻两个人相敬如宾互相扶持之意,其实人家庄子可不是这意思。

这个成语是说庄子有一天看到一个水洼里两条小鱼因为死期在际,互相吐出胸中仅有的水泡涂抹在对方身上以求苟延残喘。如此看来,的确是符合“相濡以沫”,岂不知人家庄子后边还有一句呢。“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与其在危难之时如此这般的相互帮助扶持,不如当初避免处在这种危险的境地,在大江大河里互不相识结果更好啊。

这里,成语的转意是随着时间的变换而变换的。说到成语的转意,“难兄难弟”本意是学识相当,难分高下的意思,“丧家之犬”说的是办丧事的家里,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没人照顾小狗,小狗很可怜的样子。只不过到了后世社会,为了符合人们词语选用的需要,渐渐地从词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个语境转变的过程中,原著的本意,就被以讹传讹地丢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