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大九湖景区特色美食(科学汇九月大开渔)(1)

8月小开渔,9月大开渔。随着伏季休渔期即将结束,浙江的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码头汽笛声响起,一批批不同类型的渔船陆续解禁,争“鲜”出海。

这一个月以来,市民餐桌上多了不少海货。除了活蹦乱跳的东海虾蟹,远洋冰鲜海产也陆续“游”上餐桌。

那么,从深蓝海域中捕获的活蹦乱跳的生鲜,是如何实现高质化极速加工,锁住最鲜活的营养美味,来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呢?这一环扣一环的新鲜速递背后,靠的是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

前不久,“海捕渔业资源低碳高效开发与船载高质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历经21年探索与攻关,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期科学汇,我们特意邀请该科技成果负责人浙江工业大学丁玉庭教授为同学们开讲,聊一聊他们团队是怎样打造大海搬运工,助力“蓝色粮仓”梦想成真的。

大九湖景区特色美食(科学汇九月大开渔)(2)

项目团队成员01

海洋是人类的“蓝色粮仓”

根据《自然》杂志预计,到2050年,海洋将为人类提供8000万~1亿吨的优质动物性蛋白。充分合理地利用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动物蛋白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

浙江是海洋大省,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背景下,发展“深蓝渔业”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但是,“深蓝渔业”建设囿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呈现多重不确定性特征,在客观上使得“蓝色粮仓”建设存在很多未知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远洋(极地)渔业在捕捞和加工产业链中面临着渔场外移、海况复杂等众多高难度挑战。

如何把海洋建设成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巨大“蓝色粮仓”?如何保障海产品高质化绿色安全品质?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大九湖景区特色美食(科学汇九月大开渔)(3)

02

从捕获到保鲜加工只要30分钟

丁香鱼和虾皮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是儿童和老年人理想的营养补钙食材。

早在2007年,华盛水产董事长陈善平从中发现了巨大商机,针对洞头、南麂、北麂等素有“浙南鱼仓”美称的特色资源,在国家863项目和浙江省重大项目支持下,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创新建造了“华盛渔加1号”水产干制品加工船。这是全球第一艘海上移动干制品加工船,船舱内建有三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水产品加工流水线,从捕获到保鲜加工只要30分钟。

大九湖景区特色美食(科学汇九月大开渔)(4)

到了2012年5月,更大规模的“华盛渔加2号”开始海上移动加工作业,一个班次可以加工120吨大海深处最初的味道,能最大限度保持海鲜产品天然绿色安全的鲜度品质,促使渔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海上加工船从海中捕获活蹦乱跳的生鲜,在半小时内加工为优质海鲜成品,产品畅销国内外,这是怎么做到的?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规模化加工船只,配备了冷藏库、燃油库、海水淡化仓和相应的生产保障设施,不仅是一座移动的海上水产品高效低碳先进加工厂,而且还具备渔业监管、运输、储藏、补给、救生、休闲等多种功能。

同学们可能不清楚,海鲜的船上加工不仅要对付复杂海况,加工工艺也非常讲究。一条一寸不到的丁香鱼,一只一克不到的虾皮,从海捕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要经过20道工序,才能确保其绿色安全、天然纯正风味。

一般,海上一线船载高质加工过程是这样的:从捕捞船上收获原料后,每一批丁香鱼、虾皮都会有对应的专用标识、编号,原料验收合格后,需要历经冷海水保鲜、去杂净化、洁净海水清洗、热水蒸煮、均匀布料等工序,再进入多层多温段隧道热风干制,随后冷风快速冷却。冷却后的丁香鱼、虾皮,通过筛选分级包装,储存于渔船自备的低温冷库中。

浙工大的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船体摇摆、船舱狭窄和海上操作稳定性差等难题,发明了船载渔获物连续热力钝酶技术、多温段组合热源干制加工与规模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研发了船载加工立体化高效节能专用装备与成套化生产线,有效解决了海上移动加工“船载工程化”行业技术瓶颈,变革了“海上捕捞—陆基加工”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渔获物的30分钟快速锁鲜与高值加工。

大九湖景区特色美食(科学汇九月大开渔)(5)

船上加工设备03

21载打造大海搬运工

只要30分钟,极速加工即可在船上完成,这背后必然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该成果针对海上产业链“捕捞作业精准化、源头保鲜高质化、加工船载工程化”三大技术难题,依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等科技优势,历经21年探索与攻关,通过原创性技术突破,实现了全产业链条一体化。同时,该成果突破了渔场外移和复杂海况下“走不远”和“加工难”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首先,得从大洋性渔业资源捕捞作业的精准化说起。

传统的海上捕捞,往往存在鱼类集群性差、捕捞空网率高、海上渔业能耗高和生态友好性差等技术难题。针对这些痛点,团队突破了捕捞作业的“精准化”和船载加工渔获原料的“高质化”关键技术。

较传统方式,综合能耗和保护性动物误捕率显著降低,渔获物的肌肉僵硬、肌纤维形态和组胺生成等鲜度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网捕综合能耗大幅降低,并有效降低了误捕率,为远洋渔业资源开发的低碳高效及其精准化生产作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线渔获物捕捞上来后,紧接着,就是从源头做好高质化保鲜。

由于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远离国土,存在海上一线大网量起网时渔获物集中、冻品质量差和损失率高的技术难题,为此,团队发明了微晶化冰冷减菌技术,有效抑制了鱼体内源性酶和微生物的作用,解决了鱼体品质容易劣化的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多元冻结保鲜技术,破解了传统冻结的能量回收难题,有效提升了船载冷冻保鲜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传统技术相比,冻结速率明显提高,耗电量大幅降低,并有效保障了渔获物的源头鲜度品质。

最后,与传统陆上加工不同,渔获物的船载加工,在海洋航行的船上进行,海况复杂、船舱狭小且船体易受风浪摇摆的影响。科研团队还得把海上移动加工的船载工程化做实。

目前,该成果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相关技术已在我国代表性行业领军龙头企业率先应用,船载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