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这部电视剧,前期戏份颇多的女二号,是北元名将王保保的女儿,“符离公主”伯雅伦海别。

她在与朱棣同游开封府夜市时,居然说出了如下台词:

「对你来说,这是大明朝的北京(注1);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大元颍川王察罕帖木儿开府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王与母妃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

山河月明中皇长孙是怎么死的(山河月明的北元公主)(1)

而身为大明四皇子的朱棣,听到这种奇葩言论,居然颇以为然,而不立时严辞反驳?——这里在三百年前,本是我们汉人的京师:宋朝的汴京城!

(注1:朱元璋时代,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朱棣登基后,才改以燕王封地北平为北京。)

还有玛丽苏大女主的父亲,半生飘零未遇明主的“云飞兄”王保保,在漠北决战明军时,对部下大将如是言道:

「江南丢了,我们可以回到中原;中原丢了,我们可以回大都;大都丢了,我们可以回上都;上都丢了,我们可以回漠北;漠北丢了,我们还能去哪呢?」

山河月明中皇长孙是怎么死的(山河月明的北元公主)(2)

如果是完全不熟悉从宋元到明初这几百年历史的现代人,

单看这段台词,与前后相关剧情,是否甚至会觉得:明军才是非要赶尽杀绝的“侵略者”?把能歌善骑的“北元人民”,从江南、中原、大都、上都、一路驱赶到了漠北?

真实历史上的王保保,明明是个与“大宋名将制造机”金兀术齐名的著名常败将军,

生平百战,不知被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们打得丢盔弃甲了多少回,从占据中原半壁江山,到被一路驱赶回漠北,累积损失了几十万兵马;

1368年,太原之战,徐达、常遇春率军大败王保保,全歼北元骑兵十万人,收降甲士四万,王保保仅率十八骑奔逃。

1369年:沈儿峪之战,徐达率军大败王保保,歼灭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北元亲王两人、大臣僚属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兵将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只是在1372年,靠着明军先锋蓝玉的贪功冒进,王保保才侥幸赢了徐达一次,杀伤万余人;加上屡败屡战,誓死不降,得到朱元璋“天下奇男子”的赞誉。

然而,在这部《山河月明》里,他却能面对着明军徐达、李文忠、傅友德、蓝玉、耿炳文组成的豪华将星阵容,先打败李文忠,兵困耿炳文,后战平徐达,不落下风……

——牛皮吹得这么离谱,王保保他自己知道么?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还记得两年前同样被很多人怒喷“歪曲历史、胡编乱造”的《大明风华》

永乐大帝朱棣,最后一次率军北征,想要一举荡平瓦剌、鞑靼、兀良哈各部,为后世子孙一劳永逸,永除边患。

太子朱高炽和朝中众文官则劝他与民休息,因为国库年年赤字,已经禁不起大仗了。朱高炽送来亲笔手书杜甫《兵车行》一诗,太孙朱瞻基当众诵读。

朱棣则对着子孙和众将士,慷慨言道:

山河月明中皇长孙是怎么死的(山河月明的北元公主)(3)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徐达大将军北征,两淮之地,洪泽湖一带,本是鱼米之乡,几百里没有人烟,那草长了半人高,从老百姓院子里一直长到炕上,

敌人们(注3)把当地圈了做马场,人杀了埋在地底下做肥料,那草长得才好。

我记得清楚,那是盛夏七月,当地却阴寒刺骨,四野鬼火,遍地呜咽,十几万大军近皆垂泪。

徐达大将军说,再搞十几年,我们的孩子,连唐诗宋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然,较真说,徐达北伐中原时,才七八岁的朱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随大军出征的。)

那是一段何等惨痛的历史,却一直都被刻意避讳,不知是否第一次在中国影视剧中呈现,

并非是在一部饱受赞誉的历史正剧里,而是在一部表面看似“玛丽苏大女主剧”的古装传奇剧中,唏嘘可叹啊!

其实对真正的明朝历史爱好者来说,

和永乐大帝的各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能否被电视剧如实展现相比,

我们其实并不在乎这部剧中,他到底有多少女人,又是否在和徐皇后伉俪情深的同时,居然还要如偶像剧男主角那样,对妻子“守身如玉、从一而终”?

——对历史记载中,明确有几十个嫔妃的帝皇来说,这原本就不该是个问题。

然而, 知道历史上的朱棣,究竟是什么人么?年少时就是常年御边北征的大明燕王,登基后五次北征蒙古,死在征途的戎马帝皇,这部以朱棣为主人公的历史剧,非要让他【认仇为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