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水县陈师镇百药园里,1200亩菊花到了采摘季村民张宪芳乐呵呵地说,自家两亩多地流转出去了,在这打工每天还能挣六七十元钱,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淮安市涟水新农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淮安市涟水新农村(淮安涟水乡村振兴开启)

淮安市涟水新农村

在涟水县陈师镇百药园里,1200亩菊花到了采摘季。村民张宪芳乐呵呵地说,自家两亩多地流转出去了,在这打工每天还能挣六七十元钱。

“美了环境、富了村民。”陈师镇党委书记左鹏对记者说,百药园流转土地1.2万余亩,决明子、白术、瓜蒌等20多种中药材长势良好。目前正启动实施中医药保健理疗、中药交易、药膳一条街建设,流转了土地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时值冬季,涟水县城乡却是一幅热气腾腾的丰收图景。县委书记王向红告诉记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涟水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涟水县坚持“种多不如种好”“种好不如卖好”“卖好不如卖巧”的农业发展新思维,科学谋划土地整治以后形成的连片高标准良田,解决“种什么”问题。

2018年11月,南集镇稻虾共生创意观光体验园开工,以“农业 ”为突破口,让农民朋友搭上“致富快车”。项目采用合作社 村集体 农户模式,建设1100亩稻虾共生示范区、稻虾养殖示范基地和200亩果林生态观光区,配套建设稻虾苗种孵化厂、有机大米加工厂、小龙虾成品加工厂、稻虾养生农家乐。土地有租金、上班有薪水、年底有分红,一年给入社农户带来120万元收入。南集镇党委书记张峰说,稻虾体验园只是一个点,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累计投入1亿多元,核心区1.1万亩、辐射种养区4.5万亩,培植的“绿色大米、优质大豆、精品果蔬”三大产业带动全镇1700多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县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0万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0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等均已形成规模效应,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四大园区正提档升级。“‘全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同步推进、一体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既当‘股民’又做‘工人’。”县农委主任徐军说。

夕照下,高沟镇扁担村的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木栈道上三三两两的农民悠闲自得。2015年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两三年就彻底变了模样。“现在家家户户不再乱抛垃圾,生活污水也不再朝沟塘排。”村支书谢翠平笑着一指,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村里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依托田园风光,扁担村开展稻虾共养;结合农光互补项目,培育食用菌;对接今世缘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致富项目越上越多,扁担村经济一年比一年强,2018年集体收入可达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8万元。

随着乡镇布局优化、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推进,高沟“缘来小镇”、红窑“云锦小镇”、陈师“中医药养生小镇”、保滩“花卉小镇”等特色小镇初现雏形,点缀周边的高沟许庄、红窑颜下庄、黄营朱桥等特色田园乡村展现新姿。“我们把生态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致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不断提高城镇吸附力。”涟水县县长时勇说,2018年1-9月份,全省空气质量排名考核,涟水进入前十名。

乡村振兴要塑型,更要塑魂。涟水这几年持续实施“文化回归振兴”工程,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在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不同时期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民俗馆、乡村土灶台、农家磨盘广场等15个景点到处是游客,国庆期间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来此感受传统民俗、了解农耕文化。

毛广淞爨体艺术馆、陈登科陈列馆、王嘴村史馆……20多个乡贤馆、村史馆遍布城乡,“文化大餐”滋养乡风文明,乡土文化重焕生机。每到周六晚,以淮剧表演为主的涟城镇“百姓大舞台”准时开场,大舞台负责人陆金萍说,他们已为群众免费演出120余场,不少戏迷几乎一场不落。

涟水好人季度发布、“四美在农家”评选、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项项乡村振兴的举措、一条条乡村振兴的惠民红利,提升了百万涟水人的幸福指数。去年1至10月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李卫兵蔡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