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说到喜剧很多人可能想到的会是时常出现在荧幕前的周星驰,又或者是在令人捧腹大笑的《人在囧途》系列电影中出演的徐峥和王宝强等。正是这部分人构成了现代的喜剧,把时间回溯到古代,是否存在喜剧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我国的古典戏剧发源的时间非常早,而在古代戏曲的名录之中就存在一些喜剧。

只不过这种喜剧与现代的喜剧是截然不同的,它并不会刻意去制造笑点,而且如果我们是,可能很多人会面无表情的将所以有的古典喜剧看完。与其说是一部喜剧,更不如说这只是普通戏剧。难道说所谓的喜剧是故意杜撰出来的吗?《西厢记》正是古典喜剧精华之一,让我们从这部著名古典喜剧之中看看古代喜剧的成长之路。

一、古代古典喜剧的发展

1、先秦时期的喜剧艺术

在古代,喜剧其实就是喜剧的一种形式,喜剧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就有"徘优"一说。所谓"徘优"也叫做"倡优",这其实就是当时对从事乐舞戏谑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在《说文解字》中对于这个词也废除了解释:"以其戏言之谓之徘,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由此可见,人们在当时就已经对喜剧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义。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1)

《说文解字》

先秦时期不仅仅只是给喜剧一个笼统的称呼,由于喜剧表演的方式不同,古人还把喜剧细分为"倡优"和"徘优"。倡优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歌舞,而徘优的主要表演形式则是滑稽表演。清朝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先生认为:"优之为技也,善肖人之形容,动人之欢笑,与今无异耳"。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2)

徘优铜像

"滑稽"一词最早用来专指一种酒杯器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开始古人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徘优"的表演,因为这些"徘优"表演的时候总是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他们主要起到祝兴的作用。所以时间一久,古人就用"滑稽"来指代他们的语言。

再后来,随着这个词含义的变化,它的词性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所能够代指的范围很为广泛。除了语言,连动作也可以指代了,可见"徘优"艺术已经不在局限于语言,甚至发展出了特有的动作。

2、先秦后喜剧因素的发展

徘优艺术发展到了汉魏时期,它虽然继承了先秦时期语言上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戏谑的特点。但是徘优艺人已经发现除了幽默的语言能够取的观众的叫好,还有一些动作也能,甚至能够达到语言达不到的效果。有些徘优已经不是凭借言辞幽默、能言善辩来博得观众的喜爱了,徘优艺术在这个时候得到发展。

除了徘优的发展,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些"谐辞",这些词的主要作用就是中文字表达出"辞浅会俗,皆悦笑也"的诙谐风格,从而达到请君一笑的效果。因此,许多人认为魏晋之后的谐语仅作戏谑之用,并没有其他好处。然而由此衍生出的"滑稽娱乐"却对于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3)

《笠翁十种曲》

通过谐隐这种文学文学形式,给文人的内心世界增添了一抹色彩,由此,一种喜剧精神也蔓延开来。人们在创作戏曲作品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加入一些喜剧元素,使得作品之中洋溢着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如清代作家李渔的《笠翁十种曲》。正是这些发展我国古代早期的喜剧艺术由此发展,并且渗透到了戏曲之中。

二、古代对喜剧概念的看法

1、"滑稽"一词的使用

喜剧原本就只是一种博人一笑的娱乐形式,前面说过它最早产生与先秦,但是由于其原本的表演者身份极为的低下,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艺术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古人对于它并没有一个词来形容。直到后来便出现了一些形容喜剧的词,比如"滑稽""谐"、"趣"、等。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4)

《楚辞》

滑稽作为我国的古语词汇,最初来源于屈原的《楚辞》中的"突梯滑稽",这个时候的"滑稽"还不是形容喜剧的一个词,甚至还带着一定的美学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司马迁在其《史记·滑稽列传》中,赋予了滑稽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了用来论述笑的术语。

正是因为司马迁对于"滑稽"意思的这种改动,所以到唐朝时,司马贞受其影响也对滑稽一词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他在《史记·索隐》中指出"滑,谓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能乱同异也"。同时,南朝姚察也做出了解释"滑稽犹诽谐也。滑读如宇,稽音计也。言谐语滑利,其计疾出,故云滑稽也。"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5)

《史记·滑稽列传》

司马迁之所以将滑稽的意思进行改编,其实就是因为滑稽一词一直被很多的人代指喜剧艺术。这就促成喜剧艺术的抽象化,因此喜剧不再停留在现实之中,同时促进了喜剧艺术的文本化,这也是戏曲文本的出现和发展。

2、喜剧精神的出现

除了"滑稽"一词,用来形容喜剧的还出现了"谐隐"一词,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就这个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的观点来说明谐语拥有浅显易懂,娱乐大众的性质,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这种娱乐精神"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刘勰除了对"谐隐"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从儒家在《诗经》中提出的"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勰对于喜剧的持有的是批判态度的。之后,一种以喜剧为基础的文体也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这种戏谑文可以通过喜剧的方式表达对统治者的怨恨比如《登徒子好色赋》、《滑稽列传》等,但是这种文体也不乏有消磨人们意志的文章。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6)

刘勰像

对于这种戏谑文体,古代文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许多的文人在这些戏谑文中都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感受的不仅仅是一种喜悦,还有一种明悟,从戏谑的词汇之后看见的明悟。一开始文人们只是以为这是他们精神的一种反映,实际上这是这类戏谑文特有的一种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喜剧精神。它主张任何笑话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笑,更能使人从中有所感悟。

三、从生活脱颖而出的喜剧作品

1、喜剧创作的标准化

古代喜剧的文本化的最初形式是戏谑文,而这种戏谑文并没有收录在戏曲之中。很多时候这种戏谑文只是作为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并不是因为它内容过于娱乐化,而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模式,是属于一种非常杂乱的文体。正是因为这样情况,戏谑文并不符合戏曲的要求。

李渔是一个以喜剧创作为主的作家,他对于古代喜剧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他为了把喜剧艺术戏曲化,不仅在创作的时候根据戏曲的样式来编写,同时在戏本创作中适时的进行"插科打浑"。他在创作喜剧剧本时总是一种固定的格式,并且考虑的到观众们的观看体验,所以他创作出的喜剧作品被戏曲界认可了。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7)

李渔

李渔作品中适时的"科浑"不仅可以使剧情更具感染力,更能使剧场效果更具吸引力。同时他还对于"科浑"在喜剧的运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他认为"作得极巧,又下得恰好""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科浑之妙,在于近俗,所忌者又在于太俗",这让得原本只是戏谑文的喜剧作品成为了戏曲,从此喜剧作品创作趋于标准化。

2、喜剧的内容的来源

随着喜剧作品的标准化,喜剧作品的内容来源就成为了让一些戏曲作家头痛的问题。因为之前戏谑文的内容多是以逗人为乐,就如《笑林广记》那样,这种纯属是逗人为乐,根本不能够作为戏曲。面对这种情况,喜剧性的戏曲剧本创作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8)

《笑林广记》

面对这种问题,李渔并没有被传统的戏谑文限制住自己的思想。他从戏曲普通文本的创作之得到启发,从而脱离了之前的一些所谓的喜剧性的文本,同时将喜剧不再局限于逗人欢笑。所以他脱离传统戏曲的结局,转而以一些美好的结局作为作品最终的结局,同时加以一些使人能够开怀但又不显的作品内容幼稚的情节。

而对于喜剧的内容,李渔很快就采取了从生活中来的原则。很多戏曲作品的文本本就是才子佳人式的,所以李渔就借助这些戏曲的创作样式,结合喜剧元素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式戏曲。由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之中虽不是天天发生,但也不是一种极其稀少的事实。用才子佳人作为题材,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古代许多的喜剧作品都是从生活之中脱颖而出的。

四、《西厢记》结局的变化

1、市民阶层崛起的需要

西厢记》主要描写了相国的大家闺秀崔莺莺和英俊书生一见钟情的千回百转的故事,其中为了争取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斗智斗勇,并最终获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争取幸福婚姻的过程是艰难的,其中充斥着矛盾冲突和情节突转的现象,也正是这些矛盾冲突使剧本带上了喜剧的光环"。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9)

《会真记》插图

"西厢故事"最初版本是《会真记》,在这部番剧中虽然张生与崔莺莺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最后张生却最终还是抛弃了崔莺莺。所以说最开始"西厢故事"是以悲剧收尾的,虽然催人眼泪,但是却不是大众所期望的。

古代的平民,在生活之中受尽了压迫,他们也希望追求幸福,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不允许他们去追求。既然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无法追求幸福,那么他们就希望在精神上追求幸福。所以他们对于一些爱情故事自然都希望看到最终是美满的结局,随着后来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西厢故事"的结局就发生了变化。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10)

《董西厢》插图

所以《会真记》就自然而然的被后来的《董西厢》替代了,后者在进行改编的时候,改动的幅度比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主题的部分,把原本"始乱终弃"的剧情精心转变成"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

2、喜剧创作的影响

从喜剧因素正是传入戏曲之后,原本存在的戏曲就受到了它的影响。不仅如此,喜剧因素同时也渗透到了其他文本的创作。更何况"西厢故事"本就在戏曲之中有相应的体现,所以喜剧因素就很快的渗透进了里面

前面说过喜剧因素在戏曲之中的体现,其实就是以美好结局结尾的。所以董解元在认真解读了《会真记》之后,以其中的故事为基础,认真汲取值得借鉴的部分创作了其新作《董西厢》。董解元凭借其机敏以及睿智,同时兼备理性的思想,使得《董西厢》有着根本性的突破,不仅是将《会真记》的主题进行了创新,其中的情节以及角色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动。

西厢记的题材与主题(遥遥寄情于西厢)(11)

《董西厢》插图

经过改编重新创作之后,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充分调和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是将喜剧的因素充分融合进了这个故事之中,让得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的爱情在经过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修成正果。

虽然《董西厢》的故事已经转化为美好,但是其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后来《西厢记》就出现了,它的出现最终填补各个人物性格之间存在的不足,最终让得这部经典的喜剧成为了传世佳作。

结语:从我国古典喜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我国古典喜剧艺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徘优"到最终的喜剧式戏曲。喜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我国的文明程度,喜剧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欢快。所以喜剧不仅仅是对内心喜悦的反映,更是对生活的感悟。

"西厢故事"原本只是一场悲剧,后来因为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了迎合这一阶层的兴趣爱好,戏曲家们就不得不将这个故事改写。同时又因为喜剧因素的渗透,所以《会真记》最终被《董西厢》取代,后来为了让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西厢记》成为了"西厢故事"最终的载体。

参考文献:

《红楼梦评论》

《朱光潜美学文集》

《试论<西厢记>》

《黑格尔的喜剧理论》

《"喜剧"范畴在中国的接受与演变》

《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

《中国古典戏曲的喜剧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