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玉部》: “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王,霝声。靈,或,从巫。”

译文:灵,巫,(他们的职责是)用玉事奉神明。从玉,霝(ling二声)声。靈,的或体,从巫。

《说文》玉部,形声兼会意字。今为火部。

才高八斗典故的来源(才高八斗的典故)(1)

“灵”是形声兼会意字。金文从示(祭台),从霝(下雨),会祭神求雨之意,霝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和“靈”。

繁体的灵始见于春秋金文,上部是霝,霝是“零”的古字,意为降雨,此处为声旁。下部是示,指祭台,“灵”字本义和“事神”有关,本义为跳舞降神的巫。战国文字、《说文解字》小篆写作“”,上部是声旁“霝”,下部改从“玉”,意为以玉降神。秦代文字中“”字已出现“灵”这一或体,下部为“巫”,表示通过舞蹈来祈求神降临的巫。

简化字的“灵”大约出现于宋代,是会意字,从彐,从火,“彐”的篆文为手的象形,“火”为火焰。合起来表示火上烤手微温之意。后来与“靈”通用,成为“靈”的俗字。由于简体“灵”极少在典籍中使用,故汉字简化时被用作“靈”的简化字。

“灵”的本义为奉玉舞蹈以降神。引申指跳舞降神的巫。如屈原《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巫师能降神,故引申为神灵。如屈原《九歌·湘夫人》:“灵之来兮如云。”由神灵又引申为聪明、灵性,如“心灵手巧”。还引申为灵魂。如诸葛亮《出师表》:“以告先帝之灵。”

谢灵运,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亲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

才高八斗典故的来源(才高八斗的典故)(2)

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瑍,谢瑍却怎么生出灵运的呢!”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儿。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文章写的非常好,独霸江南,没有一个人能赶超他的,关于才高八斗的典故就能说明谢灵运的聪慧。

据《夜航船》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作为伟大的旅行家,其伟大发明被李白大声赞誉。谢灵运的旅游活动,也属于探险生活,他经常选择一些奇险、陡峻的山峰作为自己旅游的目标,而且他还热衷于这种旅游探险,在挑战自己勇气,挑战山水风景时,谢灵运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为了探险旅游,谢灵运发明了”‘登山鞋”——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一种前后齿可装卸,这就是“谢公屐”,亦称“灵运屐”等,亦省称“谢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

说他是佛学家不仅仅因为他对佛法的贡献有多大,而是把自己的身体也献给了佛家。史载谢灵运是个美髯公,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临刑前,他自愿把自己的长须施舍给广州祇洹寺,用作寺中佛像的胡须,这束美须为僧人所珍视,保存了270多年,直到唐中宗时(705-710年),才被皇帝的女儿安乐公主毁掉了。

才高八斗,也注定他放任不羁,虽做了官,但朝廷只把他当做有些才华的文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偏偏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却不被赏识得到重用,经常愤愤不平。更是瞧不起当朝的官员,当时的会稽太守信仰佛教,诚恳认真,谢灵运就很瞧不起他,且对他说:“成佛得道的应该是有灵气的文人,你升天一定在我谢灵运之前,成佛一定在我谢灵运之后。”一句话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死时年仅4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