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逢诸葛
227年三月
诸葛亮进军汉中前,就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决心,结果北伐的事情好象人尽皆知。
头年才继位的曹睿在洛阳也是听说了的,朝中很多人的意见是主动攻打汉中,曹睿也很想御驾亲征。曹睿问起孙资的意见,孙资数落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说,
“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
随后,司马懿回到洛阳,曹睿问他,“现在要讨伐蜀吴的话,先选谁呢?”司马懿说了一套水路并进伐吴的想法,曹睿又把他派回宛城准备去了。
就在曹魏将诸葛北伐之事遗忘的时候,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楙是个公子哥,也可以看出曹魏对蜀汉防线的轻视),决定稳扎稳打,出相对平坦的祁山进军陇右。
在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摆出攻取郿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西县)。
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应亮,派人向诸葛亮联系。 应该说,诸葛亮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他自己的军队就达七万(是不少的数目,十年后238司马懿带四万兵讨伐辽东,魏臣还认为太多),又和赵云的疑军作出多路出兵的姿态。
魏方面的材料都说因为刘备死后,认为蜀汉没有人能够再统兵,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栖於山岩”的大量蜀汉军队,雍州西部各郡吏民的惊恐可想而知。天水南安就挨着祁山,但安定却远在北部,与天水还隔着广魏郡,也派人向诸葛亮联系。
自此姜维真的与诸葛命中相遇。
《三国志》中说道天水太守马遵以为下属姜维这一帮人也是要叛变投蜀,便半夜跑到上邽,闭门不开堵死姜维,而姜维返回冀城也是无法入城,此时面对诸葛大军倾覆而来只有投降。《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在《孙盛杂记》(*注六)里记载:姜维跟随诸葛亮与母失散,后来收到母书,
“令求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有的说法说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但我觉得不能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这句话足以扛起姜维在蜀国九伐中原的解释了。
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
先一笔带过诸葛北伐的事情。题。
诸葛亮到达祁山,形势有好有坏,有三郡投降。但是陇西郡太守游楚却坚守襄武。《三国志张既传》:游楚曾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
陇西还未攻下,曹睿就分派诸军进军了。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在郿城防备赵云邓芝,右将军张郃率步骑五万攻击马谡,曹睿也亲自坐镇长安前线指挥部。 马谡兵败的消息传来,也带来了曹魏方面的消息,诸葛亮只好退军,临走时带走西县(西县离祁山最近,也可看出蜀军真正能控制的也就祁山附近了)千户回汉中。
姜维跟随诸葛亮回到汉中,被辟为丞相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仓曹掾是诸葛亮身边主管仓谷之事的属官,奉义将军是杂号将军,诸葛亮对这前魏国烈士的儿子很器重,他给留守成都的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介绍姜维说时如此说道: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真是凉州上士。” 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为人勇敢大胆,通明义理,深解兵法。而且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传授给他军事知识,然後就带他进宫觐见皇帝。”
紧接着,姜维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魏国降将,如此厚爱。
姜维在诸葛亮身边研习兵法并见证了老诸葛殊死一搏般的七出岐山,或许姜维在接管统帅权力九伐中原,除了个人志向和性格等因素,也有这位老师傅的影响吧:
1, 228年(姜维27岁),48岁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兵退汉中,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马谡下狱死。秋天,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
2,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却受阻于早受曹真嘱托准备的郝昭达二十多天。最后在张郃的援军到达之前,诸葛亮因粮尽退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后退时诸葛亮率军击杀了追来的王双。
3,229年春(姜维28岁),49岁的诸葛亮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都属益州,靠近魏雍州边界),自己则挺进至建威,本欲攻打陈式的雍州刺史郭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复归蜀汉。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蜀汉疆界,复丞相职。为巩固汉中防务,诸葛亮于冬天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城固。这年四月,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六月,蜀吴两国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并约定共分天下。这一年赵云病逝。
4,230年(姜维29岁)曹睿听从大司马曹真的意见,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 50岁的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等待魏国的大军,结果老天连降大雨三十多天,栈道断绝,魏蜀两军没见着面。九月,曹睿诏曹真等班师。诸葛亮分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算作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5,231年(姜维30岁),二月,51岁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祁山,用木牛运粮。魏方面则由53岁的司马懿代替养病的曹真进驻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这是司马宣王和忠武侯的第一次交手。三月,曹真病死。诸葛亮在前期连战连胜,司马懿转入防守。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在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设伏击杀了奉司马懿命令追击的张郃。八月,诸葛亮上表罢免都护李严(因秋夏之际,李严运粮不继,派属下说粮尽劝诸葛亮退兵。等到诸葛亮退兵,李严却上疏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想要推卸自己运粮不继的责任)为平民。
6,233年(姜维32岁),53岁的诸葛亮督使诸军运米,集结于斜谷口,并驻于斜谷。这年蜀南方有反叛,马忠平定叛乱。九月,安定的匈奴反叛,司马懿遣胡遵等追讨,破降。
7,234年,33岁的姜维跟从54岁的诸葛亮开始了师徒一同的最后北伐。诸葛亮出兵斜谷,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诸葛亮走出斜谷驻扎五丈原,却没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去。 56岁的司马懿在渭水之南,背水为垒与诸葛亮对峙。 司马懿面对准备两年的诸葛亮,打好了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主意。
诸葛亮一方面派士兵屯田做长久打算,一方面想尽办法要与司马懿决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之服想激怒他出战。恰在这时,曹睿派辛毗持节禁止魏将出战。《汉晋春秋》载,姜维听说辛毗到了前线,对诸葛亮说,“现在辛毗持节传达曹睿的命令,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何尝不知,叹道,“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辛毗来是为了制止司马懿手下的。否则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又何苦千里而请战?”
就这样僵持了百多天,诸葛亮知道自己已然耗尽了生命,就秘密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量死后退军的事宜。 八月,54岁的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密不发丧,悄悄撤军。当地老百姓告知司马懿,司马懿起兵追赶。
《汉晋春秋》说姜维令杨仪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这里多少有些抬高姜维的地位,杨仪这时已俨然以丞相继承人身份自居,又怎会听姜维令?《晋书》的记载类似,但没有“姜维令”。
不管如何,魏军没有过分追击。姜维同尚存隐患的蜀军向成都方向撤去。
在魏蜀吴鼎足形势之下,其实许多曹魏的务实派官员都强调首先要恢复民生,征战之事可以长久考虑,不要急于一时。孙资就跟曹睿说,“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蜀吴所依靠的天堑山险很难攻取,当前应该做的是“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王郎早年给曹丕上疏要求抚育民众减省刑法,虽然从是刑法开始,却清晰的表达了曹魏在北方应该做的内容,事实上之后的曹魏和司马也是这么做的。
而回到蜀汉这边,姜维即将继承诸葛亮复兴汉室的衣钵,施展才华扛起讨伐大旗,可事实上在军权的掌握上,不那么顺心如意。姜维在诸葛死后,首要面对着的是连蜀国内部派别对立、宗族区分和政权和兵权的残酷博弈。
欢迎关注第二章 步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