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式英语,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英文表达: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

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这些西方人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表达,倒是很对我们的胃口。

不过,你知道还存在一种粤式英语吗?在粤式英语的环境中,英语都是这么说的:

“喝茶”是“yum cha”(粤语“饮茶”)

“100元”是“one old water”(粤语“一旧水”)

“叛徒”是“two five boy”(粤语“二五仔”)

“侃侃而谈”是“blow water”(粤语“吹水”)

这英语一听就很有粤语的味道,那么,粤式英语跟清末流行的广式英语是一回事吗?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1)

影视剧里的广式英语。来源/电视剧《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英语学习十级爱好者:广州商人

粤式英语和清末广式英语虽然都是用粤语对英语进行改造,但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先来看广式英语。十八世纪的广州,有一批努力对英语改造创新的人——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他们为了与西方人进行贸易,创造出了一套有趣的广式英语。

为何对英语改造的现象只发生在广州?这主要与清代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关。有清一代,清廷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事实上,对外贸易并没有被封死。

顺治四年(1647),清廷颁布海禁政策,禁止沿海民众下海通夷。但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康熙派施琅军队收复中国台湾后,于1684年下诏开海贸易。不仅如此,清廷还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4地为通商口岸,并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海外贸易,征收贸易税收。

雍正年间,清廷的对外贸易政策收紧。为防止沿海民众与东南亚反清复明势力结合,雍正帝只允许西方的商船在广东的黄埔港停靠。乾隆年间,清廷对海外贸易也进行了诸多限制。当时,英国人很希望前往宁波口岸进行丝货、茶叶、瓷器贸易,但对清廷来说,宁波是海防重地,在宁波贸易远不如在广东贸易安全。为了防止隐患,清廷干脆封闭了宁波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下令封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形成了“一口通商”局面——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于是,你会看到,乾隆朝以后,尽管中国的海岸线绵延曲折,沿海对外贸易却格外冷清。而对外贸易最热闹的地点,在广州十三行。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2)

广州十三行。来源/纪录片《国宝发现》截图

广州十三行,是指外国人与中国行商做生意的商行。所谓“十三”,并不是确数,多的时候商行可达几十个,而少的时候只有几个。当时的广州十三行可谓一枝独秀,街头既有琳琅满目的货物,也有从世界各地涌入的商人。清朝诗人屈大均曾作《广州竹枝词》,描绘广东十三行的繁荣: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

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屈大均作这首诗时是康熙年间,当时的广州已如此繁荣,一口通商之后,广州的繁荣程度更胜之前。广州商人们很珍惜这次生财机会,千方百计把国内的茶叶、丝绸、土布销售出去。不过,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海外贸易商人,只依靠优质的货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项必备技能——英语。毕竟,买卖货物总不能靠手比划。就这样,在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驱动下,广州商人成为最迫切学习英语的那批人。

英语速成案例:广式英语

但是,语言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更何况,当时没有英语学习的速成培训班,怎么才能快速掌握一门语言,与西方人沟通呢?广式英语出现了。

广式英语长啥样?我们先来感受感受:

new year good(新年好)

long time my no hab see you(好久不见)

what thing wantchee(你想要什么)

Chin-chin(请请)

乍一看,这说的是啥呀?怎么完全不讲英语语法?没错,广式英语不仅不遵照原先的英语语法,还融入了许多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广式英语不仅混杂有汉语、英语,还有很多葡萄牙语、印度语、马来语单词。这是因为,当时在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的海外商人群体不仅有英国人,还有很多来自葡萄牙、印度等其他地区的商人。对十八、十九世纪的广州商人来说,自己说出的英语符不符合语法规范并不重要,只要外国人能听懂,东西能卖出去就行。而对广州人来说,创个广式英语并不难,毕竟16世纪葡萄牙人来澳门时,广东人为了谋生已经创出了广东方言与葡萄牙语融合的广东葡语(Cantao Portagues)。

十九世纪初,广州街面上出现了许多广式英语的词汇书,如《鬼话》《红毛通用番话》《红毛番话贸易须知》等等。这些词汇书,大多是用汉字记录,以广州方言来拼写英语词汇。以《红毛通用番话》为例,里面收录有许多生活贸易必备词语。从一到十的发音,在书中被记录为:

温(one)、都(two)、地理(three)、科(four)、辉(five)、昔士(six)、心(seven)、噎(eight)、坭(nine)、颠(ten)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3)

《红毛通用番话》与《红毛番话贸易须知》,封面也体现了当时人对西方人形象的认知。来源/余德英:《从商行到学府 1620-1862年的中国英语教育》

也许有些读者看了书名会奇怪,为什么把西方人称为红毛,英国人不是金发碧眼的吗?称西方人为“红毛”也有一定历史渊源。“红毛鬼”这一称呼在明代出现。当时有很多荷兰人到过广州。《辛丑年记事》(1601)一书中记录:

辛丑九月间,有二夷舟至香山澳,通事者亦不知何国人,人呼之为红毛鬼。其人须发皆赤,目睛圆,长丈许。

明代的“红毛鬼”多指荷兰人。后来,“红毛鬼”逐渐开始指代所有的西方人。在《红毛通用番话》中,同样收录了很多粤语表达:

唔做得:哪坚都(no can do)

俾钱:劫加示(give cash)

乌糟:凸地(dirty)

乜货:屈听(what thing)

广式英语影响力非常大,几乎成为对外贸易的必备语言。19世纪初出现的广式英语工具书,虽然现在看有些粗糙,它们却是中西商业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广式英语到洋泾浜英语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开埠口岸逐渐增多。广东商人带着一口广式英语走出家乡,在全国通商地区开拓业务。

上海开埠之初,掌握广式英语的买办曾尝试抢占上海的贸易市场。当时在上海滩附近有一条小河叫“洋泾浜”。这条河位于上海县北面,别看这条河又细又窄,可是英法租界分界线。洋泾浜离上海的华界也很近。因为地处交界,小河附近的生意往来很频繁。早期,广东买办在这里的势力最大,街道上充斥着广式英语。

一开始,在这儿进行贸易的人都默认广式英语为交流语言。但时间久了,就有人开始抱怨,尤其是从宁波来的商人,在他们看来,广式英语也太难学了。宁波方言本来就和粤语有很大差别,学英语之前还要先学一波粤语。于是,他们便开创了一种新的混合语——洋泾浜英语,还出版了一本书《英语注解》,书里很多是根据宁波口音写成的英语。没过多久,洋泾浜英语就在上海滩火起来了。火到什么程度?连外国人也得入乡随俗买上一本教材。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4)

洋泾浜。来源/葛剑雄《海纳百川上海源》

除了《英语注解》,当时比较有名的出版物有《洋泾浜英语手册》。这本手册中的英语联系生活,且方便易记:

来叫克姆(com)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不叫拿(no)

一洋元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上海洋泾浜英语世界闻名,以至于连“洋泾浜”地名都出现了引申含义,沿用至今。当代生活中,“洋泾浜”多指某一言语夹杂其他言语的现象,比如,一个人上海话说得不是很正宗,就会被调侃在说“洋泾浜”。

粤式英语中的克里奥语

在清末,无论是广式英语还是洋泾浜英语,它们的本质还是为了服务贸易。这种混杂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词汇量较少、结构又比较简单的语言,有个比较专业叫法——皮钦语(pidgin)。前文所述的广式英语和洋泾浜英语都属于皮钦语(pidgin)。

皮钦语(pidgin)是混合语言,有转变的机会,当皮钦语发展成为族群或社区的第一语言时,就被称作克里奥语(Cerole)。

克里奥语(Cerole)的形成与殖民扩张有着密切关系。当代有不少使用克里奥语的国家,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种皮钦语(pidgin)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00一600万使用人口的语言,而且100万以上的人把它当作母语,这种皮钦语(pidgin)就加入克里奥语行列。除此之外,还有海地,当地的皮钦语(pidgin)是在法语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有90%-95%的人把它作为母语使用,因此这种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叫海地克里奥耳语(kreyòl ayisyen)。

随着十三行贸易的衰落,广式英语没有从皮钦语转化为克里奥语。这是因为,当时广式英语使用场景比较有限,商人们除了贸易时,不太会把这类语言带回家中,与家人沟通。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5)

今日的十三行路。来源/纪录片《国宝发现》截图

不过,在广州旁边,受到粤语和英语影响较深的香港地区却出现了粤式英语,甚至有一些克里奥语的特征。

从1842年到1997年的155年间,中国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这期间,中国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而粤方言是民间使用最多的语言。1974年,港英政府颁布《法定语文条例》,宣布英文和中文皆为香港的法定语文。在香港经济腾飞的背景下,粤方言仍十分流行。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与粤语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港式中文和粤式英语,并在下一代传播。

先说港式中文,比如粤语中的“士多啤梨”,不是什么品种的梨,而是草莓(strawberry)的粤语音译。再比如,现在人们喜欢吃港式甜品水果班戟(jǐ),其实是烤薄饼(pancake)的粤语音译。除此之外,英语与粤语混合后进入粤语系统的词语还有很多:

粤语

英语

中文

巴士

bus

公交车

梳化

sofa

沙发

士多

store

商店

西冷

sirloin

牛的上腰部肉,牛排

波士

boss

老板

波(ball)鞋

球鞋

茶煲(trouble)

麻烦

买飞(fare)

买门票

部分粤式中文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6)

芒果班戟。摄影/热浪,来源/图虫创意

同时,粤语与英语互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颇有特色的粤式英文。粤式英文中有许多发音、语法都是基于混合语的创新、呈现克里奥语的特征。近几年,有学者撰写论文讨论当代粤式英文时,列举了香港年轻人聊天时的对话: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7)

来源/论文《The sociolinguistics of Hong Kong and the space for Hong Kong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这段聊日常的英语对话里有很多粤语表达。比如说,“time flower six time change”,是粤语“五时花六时变”,形容事情捉摸不定;“yum cha”是粤语的“饮茶”;“No breath” 就是粤语“冇(mǎo)气(同你讲)”;Go out to wet就是“去wet”(出去玩乐);而Ah, ar, kar, la, lar, lor, wor 则是粤语中的语气词。此外,日常英文交流中使用比较多的,还有“eye corner high” (眼角高,形容对他人很严格);“Mouth flower flower”(口花花,形容话多,油腔滑调)……

但总的来看,日常聊天中使用的粤式英语还称不上是完完全全的克里奥语,因为把它作为母语来使用的人数还不够多,范围也不够广。或许把它们看成一种接地气的英语表达更为合适。目前,中国香港官方认可的书面语言还是英语和汉语,口语是粤语、普通话和英语。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8)

加勒海岛国圣卢西亚使用克里奥语。摄影/Julius Fekete,来源/图虫创意

粤语有哪些是英语直接翻译的(广式英语vs粤式英语)(9)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承载着无尽的文化与生命信息”。

在与外部交往过程中,语言也在衍变与发展。不管是清代流行于商人群体的广式英语、洋泾浜英语,还是当代粤式英语中出现的部分克里奥语,都是历史留下来的记忆痕迹。

参考文献:

伍俊斌主编. 对外交流桥头堡[M]. 2016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广东印记 第3册[M]. 2018

郭秀文著. 清代广州与西洋文明[M]. 2006

崔希亮. 研究生系列教材 语言导论[M]. 2016

李怡,毛迅主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第10辑[M]. 2012

KINGSLEY BOLTON,2000,The sociolinguistics of Hong Kong and the space for Hong Kong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Vol. 19, No. 3, pp. 265-285

知乎回答:基于粤语的英语克里奥语会是什么样的?

zhihu/question/501001248/answer/2244386563

蔡永良著:社会语言学十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18

郭宇菲:香港“两文三语”的历史与现状,语言生活皮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