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经典书。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1)

前面我们第一部分内容分享了:童年与青年时期的苏东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第二部分内容:壮年时期的苏东坡大起大落,在其位,谋其政,为国为民,却被拗相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时间是从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即公元1062年-1079年。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苏东坡所经历的人生浮沉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

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即公元1061年苏东坡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书,岗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联署奏折公文。这个职位相当于凤翔府的副长官。弟弟苏辙则是商州军事推官,因为苏老泉在京任职,弟弟子由决定辞不赴就,在陪伴鳏居的老父。

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是苏东坡和弟弟人生的第一次分别。兄弟二人感情深厚,每月写一封信互通信息,而信的内容则是一首诗,通过寄诗互相勉励,交流文采。苏东坡第一个月写给子由的诗是这么写的: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首诗写的就是弟弟子由远送苏东坡四十里离京赴任的情形,深切地表达出对分离的不舍和对一家团圆的眷恋之情。

02

性格乐观达放的苏东坡带着妻小到凤翔府任职,远离京都喧嚣,而公务又不十分繁忙,他常外出各地视察,并在公务之余游览山川名胜,他上过终南山,到过秦岭太白山,也爬过白华山,自然景色秀丽宜人,寄情山水,舒畅自得!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2)

初涉官场的苏东坡还不十分清楚“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真正含义,直爽坦诚的他对谁都心直口快,这也让妻子十分担忧,经常规劝他对不同人说话应该掌握怎样的分寸。有贤惠精明的苏夫人在身旁悉心照顾,使苏东坡的生活更是如鱼得水。

凤翔府任期内,苏东坡遇到了三个对他的人生有影响的人。第一个是凤翔府陈太守,即苏东坡的顶头上司。陈太守是个刚正不阿的武人,而苏东坡是少年得志的文人,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这个兵还是自己的领导,两人都是不够圆融的性格,一遇到争论就舌剑唇枪,甚至恶语相向。

后来陈太守建凌虚台,要求苏东坡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而苏东坡就利用这个机会在《凌虚台记》中讽刺这位陈太守,用词和立意都没有丝毫遮掩,然而陈太守竟没有计较。第二个是陈太守的儿子陈慥。陈慥是个慷慨大度,恣意洒脱之人,后来成为了苏东坡毕生好友。第三个是章惇,此人这时候还是苏东坡的朋友,后来却成为他政途上的克星。

03

在凤翔府的这三年可说是苏东坡最惬意的官场生涯,公务不甚繁重,没有过多的应酬,闲暇之余可纵情山水,颇为美妙。三年期满,苏东坡该回朝“磨勘”,此时新帝登基,是为宋英宗。英宗对苏东坡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希望能破格提拔他为翰林,成为皇帝的秘书。但却被宰相韩琦提出反对意见,推荐苏东坡到中央文化教育部史馆任职,这个职位对文豪苏东坡而言十分快意,因为工作职责,他可以饱读珍本文籍、名人书稿、绘画等作品。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3)

不幸的是,这一年的五月,苏东坡的第一任夫人王弗因病去世,次年四月,苏老泉也病逝,接连失去至亲,苏东坡沉痛不已。苏东坡和弟弟苏子由立即辞官,护送父亲和妻子的灵柩回到故乡,并为父亲守孝两年三个月。守孝期间,苏东坡在父母的安寝之地栽种了三万棵松树,期待它们长成松林,陪伴至亲。值得一提的是,在妻子去世十周年,苏东坡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感人词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4

居丧期满,苏东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立一座庙,供奉自己的父母,另一件是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苏东坡兄弟二人携带家眷返回京都,自此再没有回去过。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4)

苏氏兄弟回到京城恰逢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主张国家资本主义,然而青苗法的强制借贷导致农民破产,均输法使得私有企业一片萧条,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这种方法都对社会产生了剧烈的负效应,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然而王安石不为所动,视反对者为流俗,异己者为腐败,支持者为通变,并编制《三经新义》试图控制朝廷言论,排除异己。种种做法引起了朝廷许多元老重臣的反对,朝廷上下分为两个阵营,一场政治风暴在所难免。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5)

以王安石为首的革命派因为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而气焰嚣张,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实施政治迫害,这些对新政持异议的人有的被贬谪出京,有的被罢官论罪。而苏东坡也是持反对意见的一员。他给神宗写万言书,言辞激愤,抨击新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危害,并直言警告皇帝若用权威逼迫百姓服从,诚属大错特错。递上奏章,他已经决定辞官,和司马光等国家元老共进退。

王安石新政的另一批反对者来自御史台,御史台作为国家监察机关,竟联名上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王安石立即采取反击措施,排除异己,将自己人安排进去填补空缺,于是朝廷上下一片祥和,再没有人对王安石新政说三道四,宋神宗以为一切都在往好处发展。

05

在良臣能吏纷纷挂冠而去的情况下,苏东坡也因为出进士考题《论独断》而遭到王安石党羽的攻击,被贬出京,成为杭州通判。弟弟苏子由这时候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明志,日子过得艰难。子由经常劝东坡要三缄其口,但东坡却说自己一旦发现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看到了苍蝇,必须唾弃不可。苏东坡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情正如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具有英雄气概的大无畏精神,又有明哲保身的本分。然而苏东坡选择前者,他宁愿将心中所想一吐为快,也绝不曲意逢迎,蝇营狗苟。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秀丽的杭州就像苏东坡的第二故乡,风姿绰约的杭州给他文学上源源不竭的灵感,而温柔妩媚的西湖又浸润了他潇洒不羁的精神。苏东坡沉浸在西湖的美景里,他写出了最好的西湖七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通判主要职责是审问案件,面对因为新政而受苦受难的百姓,苏东坡于心不忍,却也难憾律条。他在一首诗中写到: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只能尽量逃往大自然的怀抱。杭州处处皆美景,苏东坡只要有空闲就会放下繁杂,走入山林。从西湖到灵隐寺,从虎跑寺到周围的三百多个寺庙,哪里都可能出现苏东坡的身影,苏东坡在这个阶段结识了许多好友,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佛印了。

06

苏东坡在杭州期间写了几百诗,有的戏谑讽刺,有的吟咏山水,有的追求美好,他将灵感诉诸笔端,写出最真实而优美的诗词。但鄙夷新政的直抒胸臆容易惹来麻烦,如果苏东坡没有盛名在外,也许这些诗也不会成为当权派背上的芒刺。

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杭州通判任期届满,因为子由在山东任职,他奏请调任山东。如他所愿,苏东坡调任密州太守,之后又在熙宁十年(1077年)调任徐州太守。熙宁九年中秋,苏东坡因为没见到弟弟,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王安石苏东坡谁名声大(苏东坡传他一生大起大落)(6)

苏东坡到任徐州三个月后,徐州遭遇洪水,苏东坡奋不顾身的参与到救援城池的工程之中,当大水终于退却,百姓们热情欢呼,并在筑起的防水墙边建筑一栋纪念的高楼,命名黄楼。苏东坡亲自写下一篇文章纪念此番盛举。

在这个阶段,苏东坡遇见了四个重要的人物,其中两个是苏门四学士---秦观和黄庭坚,另外两个分别是王矾和诗僧参廖。这个时候的苏东坡是文坛之首,被整个文艺界爱戴、敬仰。也正是这样的盛名,才让他的被捕审判轰动一时。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他按照惯例,到任后呈上谢恩奏章,这个奏章到了御史台,被其中的有心人士当成了弹劾的罪证,于是轰轰烈烈的乌台诗案由此展开,在陆游的整理记录下,乌台诗案得以完整呈现。从当年的七月收到逮捕令到除夕之夜无罪释放,对苏东坡猛烈攻击的奏章源源不断地送到神宗的案头,而他的诗文也不断被挖掘曲解成对朝廷的不敬,一场又一场的审查,一次又一次的解释,苏东坡内心有愤怒,有失望,更有牵连他人的愧疚。

到此,《苏东坡传》的第二部分:壮年时期的苏东坡讲述完毕。这一时期的苏东坡从初涉官场到为国为民的苏太守,一直都保持赤子之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即使被迫害,即使被抨击也绝不改变内心真诚的信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订阅“读书破万卷专栏”,阅读上百篇精品文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