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滴虫病是一种牛寄生虫病,由寄生于牛生殖系统的胎毛滴虫通过交配传播,在乳牛群中引起生殖系统炎症、不孕和早期流产,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所以饲养者应该加以重视。

1 患病表现

1.1 低育牛群中一旦出现胎儿毛滴虫病的流行和传播,患牛的生育能力明显降低,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返情、产犊间隔时间延长等情况,使临床因不孕而被淘汰牛数量不断的增加。此外,发现牛表现子宫积脓和妊娠早期流产的症状也应视其为该病的疑似牛。感染滴虫病未怀孕的母牛常在返情时阴道流出脓性的分泌物,直肠检查,也会导致阴门处有分泌物流出,检测分泌物可发现有活动的胎儿毛滴虫。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足月的母牛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母牛会出现屡配不孕,同样没有明显的患病症状,此外还可见出现发情规律或者不规律的问题。感染牛业会有妊娠失败并且发展为子宫内膜水肿的情况,出现絮状的黏液性分泌物。患病母牛如果妊娠,会在妊娠的第2~4 个月出现流产。随病情的发展,病牛会发生子宫积脓且无发情周期的不良情况。


牛毛滴虫怎么治(牛毛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1)

1.2 流产母牛感染后通常在妊娠的2~4 个月流产的情况比较多见,但是妊娠4 个月后很少见有流产症状。病牛如果在妊娠晚期流产,对其绒毛膜、胎肺和胎儿的胃肠道进行检测可发现有胎儿毛滴虫。因为病牛出现生长延迟,所以流产胎儿比妊娠时期正常的胎儿小。流产的病牛胎儿一般都是灰白色的,并且会连同胎膜一同排出。生产中未见化脓症状,羊水中非常容易发现毛滴虫。患病母牛发生流产后7d 其阴道分泌物中即检测不到寄生虫。

2 诊断方法

牛感染毛滴虫病的确诊通常是依赖于病料中找到的存活的胎儿毛滴虫,临床中一般都是从母牛的生殖道、公牛的包皮内含物、流产胎儿及胎盘组织中进行病料的采集。

2.1 诊断样品如果在母牛的子宫脓汁、阴道分泌物、子宫颈黏液或流产材料中发现胎儿毛滴虫,即可确诊。临床中最佳的病料样品是胎膜或流产胎儿的器官。牛通过交配感染了毛滴虫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除速率,所以,未发现微生物也并不意味着感染的早期没有病原存在。临床用于检测的样品不能选择被粪便污染的物质,因为可能会有非致病性的类似毛滴虫样的微生物存在,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公牛感染毛滴虫病的确诊需要对其包皮的刮下物和包皮洗液进行相应的检测。传统的采样方法是用力对包皮的黏膜进行刮擦,尽量采取更多的包皮垢。但是也有相关的学者建议在对毛滴虫病进行诊断时应对公牛进行深度的麻醉,冲洗包皮并对冲洗液进行相关的检测,这样可以成为比较可靠的诊断依据。但是生产中应该尽量选择在公牛有性行为后的5~10d 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检测到更多的毛滴虫。

2.2 检测虫体临床中应该小心的处置任何可能含有毛滴虫的材料,因为毛滴虫一般都比较脆弱,而且在死亡之后会很快发生降解。所以,如果采集的样本不能适当处理,会导致检测时虫体消失。目前,有许多种培养基能够培养毛滴虫,主要包括克劳森培养基、黛蒙德氏培养基、InPouch TF 系统。但近年来,临床中应用PCR 检测法检测毛滴虫的情况也比较多见。通过PCR 检测方法,可以将牛阴茎包皮陷窝中的毛滴虫确诊为胎儿毛滴虫感染或粪便毛滴虫污染,这对鉴别初步培养的胎儿毛滴虫比较有效。此外还能够通过PCR 检测法直接诊断现场采集样品中的毛滴虫,并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集的样品应该尽快的加以检测处理,否则长时间的保存会影响灵敏度。

3 综合防控

3.1 人工授精临床生产中,可以假设感染母牛在自行的康复过程中,此时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毛滴虫的感染程度,而且采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以输精的方式代替自然交配,不会造成健康母牛出现感染的情况。但是实际生产中的所有防控措施中,将感染的公牛和未感染公牛精液采集之后进行人工授精的方式是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行人工授精时应保证至少需要在一个配种季节中对母牛完成配种操作,选择两个配种季节是最适宜的。

3.2 分组管理饲养场的牛群如果不能全部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只选用牛群中的青年公牛进行配种,也能有效降低毛滴虫对牛群感染率。据相关研究报道,2 岁的公牛抵抗传染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使用青年公牛配种比老龄公牛对滴虫病的传播概小很多,但不能够完全的消除滴虫病的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