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带着留守奶奶们用玉米叶做的草编包;非遗二代用比头发还细的银花丝记录奥运夺冠时刻;做鱼拓画的云南小伙8年拓过的鲤鱼比别人一辈子吃的还多如今,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能穿在身上、握在手中,“文化遗产”变成了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和非遗面对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和非遗面对面(把非遗穿在身上握在手中)

和非遗面对面

90后带着留守奶奶们用玉米叶做的草编包;非遗二代用比头发还细的银花丝记录奥运夺冠时刻;做鱼拓画的云南小伙8年拓过的鲤鱼比别人一辈子吃的还多。如今,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能穿在身上、握在手中,“文化遗产”变成了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过去一年, 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成交过亿,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年成交超百万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 还有超过67%的受访非遗网店店主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手艺传承人。

业态创新

非遗传承拥抱新载体

使用了阳都草编制作技艺的草编包,正通过互联网平台畅销海内外。3年前,淘宝店“VINE维内”主理人兼设计师孟祥君回到老家山东沂南创业,带着一群会非遗草编的奶奶们,打造原创草编包品牌。迄今为止,他的团队在沂南县和周边县市设立了5个工作站、70多个加工点,累计带动2000余个会草编的留守妇女就业。

孟祥君说:“传承非遗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但非遗技艺需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中,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热爱、保护和传承。”

当前,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共计157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29岁,愿意继承衣钵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在电商平台上,非遗传承开始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征。据悉,在接受问卷调研的淘宝手艺人中,接近40%是像孟祥君一样的90后,65%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教授认为,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促进非遗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最有效的途径。

和两年前相比,开通直播的非遗店铺数量增长了115%;过去一年里,非遗直播场次达380万场,八成成交来自商家自播。通过直播,更多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传承也有了新的载体。

量质齐升

西部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

除了传承,电商平台打通了中国经济的各个毛细血管,其普惠性在西部非遗产业发展上充分彰显。

《报告》显示,和两年前相比,西部非遗店铺数量增幅在全国前十中占据六席,其中甘肃增幅达145%,位列全国第一。今年,西部商家的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增速显著领先于中东部。

反映在质量上,年成交超百万的西部非遗店铺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和两年前相比,在淘宝非遗皇冠店数量增幅方面,甘肃和青海是全国唯二超过100%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西部省份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过去一年里,新疆、甘肃出现了千万销售额的非遗店;宁夏的非遗皇冠店铺数量更是实现了从0到4的突破。

云南曲靖的李品中8年拓3000条鲤鱼,他做的鱼拓画挂进了海内外很多粉丝的客厅里;四川成都的王晓璐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银花丝记录马龙夺冠时刻,她说,有买卖,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最后一位乌壶传承人陈团员在淘宝寻找徒弟,夏天剩茶不馊的茶壶走出了江汉平原,粉丝感谢他带来了小时候的味道……

游子归乡

非遗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公开数据显示,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点亮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小手艺带来大产业, 14个非遗产业带在电商平台上年成交过亿,其中有6个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德化瓷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非遗产业带,占据全国八成的茶具销售市场,拥有3个淘宝镇、13个淘宝村。产业带和淘宝村、镇的发育,成为非遗发展的星星之火。

《报告》称,超过一半的受访非遗手艺人淘宝开店之后增加了雇工人数,一半以上的非遗店主有计划新招员工。

甘肃庆阳人刘兰芳是庆阳香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4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淘宝。她把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包包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了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

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小儿子张煜琛毕业后回到老家经营网店。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故乡、留在故乡,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西部、让乡村更加开放和年轻。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文/本报记者 陈斯

来源: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