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包公探阴山》第八场(一个不太一样的)(1)

中国人历来有种“清官情结”。从正史中对包拯、海瑞、于成龙等“良吏”、“廉吏”的高度推崇,到民间传说和戏剧中对三大“青天”的极致演绎,古代吏治特点和民心向背的双重因素,培育了中国浓郁的“清官文化”,并带动“清官戏”成为中国戏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清官不好当,“清官戏”不好作。从元杂剧《鲁斋郎》、《蝴蝶梦》,到清代地方戏《铡美案》、《大红袍》,到京剧《海瑞罢官》、《徐九经升官记》、昆曲《十五贯》,清官戏历经打磨,日臻丰富完善,却不免使人渐生审美疲劳。清官形象千人一面,都是齐整整的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故事情节千篇一律,总离不开为民请命、身陷险境、智斗权贵、沉冤昭雪。似乎不破几个杀人放火的恶性案件,不办几件报国安民的国家大事,不斩几个无恶不作的权贵豪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清官。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老爷自以为胜券在握,并布下“鱼腹藏珠”暗局,欲不惜代价“搞定”太守羊续,却被不明就里的家丁李六仗势欺人,以藏有宝珠的小鱼强取豪夺换来张儒手中的大鱼。太守羊续躲过了明枪,却没躲过暗箭,终究还是“收受”了李老爷送的宝珠,无意中掉进了受贿的陷阱,给了李老爷栽赃诬陷的口实。剧中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比比皆是,让观众哑然失笑的同时又若有所思。

统观全剧,并没有传统清官戏中的情节大起大落、情绪大喜大悲。再加上种种出人意料的剧情反转,使《悬鱼太守》少了传统清官戏生死相搏的快意恩仇,多了平实亲切的轻巧谐趣,把廉政寓教于乐,如清风拂面、润物无声。

人物饱满显真情

传统清官戏主要有三种人物形象,公正无私的清官、无恶不作的反派、苦大仇深的小民。《悬鱼太守》虽未完全突破这种类型模式,但淡化了人物“模式化”特征,使人物更接近生活真实。主角羊续不如包拯、海瑞那样传奇,他的对手也并非权贵豪强,只是本地无权无势的富足大户。这大大提高了该剧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国家一级演员童文春扮演的羊续,儒雅厚重、大气沉稳。他的身上,有悬鱼拒贿的坚定,也有劝妻早归的纠结;有面对恶徒李六的威严,也有面对儿子的慈爱和迁就。特别是劝妻早归一幕中,其强忍相思之痛,以“战乱才平有危险”、“一日为官不由己”、“一生清贫,只盼续香火”的由衷诉说,步步递进,劝说妻子早归家乡,劝说成功后又折衷答应妻子吃完中秋团圆饭再走的请求,将一个深沉内敛、铁骨柔情的丈夫、父亲形象演绎得恰到好处。

国家二级演员李凯兵扮演的李六也给人颇多惊喜。作为李老爷的心腹家丁,李六时而是一个唯唯诺诺、见风使舵的忠仆,时而是一个蛮横嚣张、狐假虎威的恶奴。他忠心耿耿而又擅作主张,导致李老爷“鱼腹藏珠”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却白捡回一个栽赃诬陷的大好机会;他自作聪明而又聪明反被聪明误,到龙王庙偷鱼却落入羊续设好的陷阱。李凯兵生动逼真略带夸张的表演,将李六这一充满戏剧化效果的丑角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丑陋中带着三分喜感,可恨中夹着一丝可爱。

除了演员细腻的表演之外,导演张虹巧妙借助道具和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在增强表演观赏性的同时,丰富了人物的内心表达。在羊续夫人下厨烧鱼一幕中,演员在中式风格的窗棂后面,舞动水袖表现“剖鱼现珠”。观众透过窗棂,半观赏半联想,仿佛看到一个仪态万方的女子,正满心欢喜地为久别重逢的丈夫烹饪最爱的菜,甜蜜喜悦油然而生。在刺史夜访羊续一幕中,舞台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中间以半透屏风分隔,前半部分是刺史与羊续以棋喻人,一言一语,机锋暗藏,别有深意;屏风之后则是一黑一白两个武士短兵相接,刀光剑影,殊死相争。前后两部分一虚一实、一文一武、一静一动,让剧场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在吸引观众全部注意力的同时,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举重若轻藏深意

一部剧带给观众的收获,并非完全取决于编剧或导演想表达什么,更在于观众自己的感受和联想。作为一部廉政戏,《悬鱼太守》反复强调“堂前悬鱼似明镜,留得世间风气清”,但其值得挖掘思考之处并非只一个清廉这么简单。故事虽由一条鱼(更准确地说是两条鱼)而起,却折射了世风人心。

基于举孝廉制度的历史,不难理解,张儒与李天宝的孝廉之争,并非单纯的名誉之争,而是着眼于孝廉代表的权力——正如李老爷所说,“万贯家财顶屁用”,有了孝廉功名才可以做官,做了官才能有权,有权才能捞更多钱。权力为谁所有、为谁而用,这才是孝廉之争的根本冲突所在。

如李老爷之类的人爱权,但对权力缺乏起码的敬畏。权力对其而言,只是捞钱的工具,为了得到这工具,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不惜代价欲收买羊续,并非看重羊续,而是看重太守之权;但当这权不能被收买,不能为己所用时,他可以立刻翻脸,栽赃诬陷。就连他的家丁李六也深谙“送礼走偏门”等各种歪门邪道。相比之下,被迫假托神灵破案才得以自证清白的羊续、因不愿“败名节”而对送鱼“左右为难”的张儒多少显得被动和尴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正是清官之难、好人之难的真实写照。

孝廉之争,与鱼何干?然而,因为太守爱吃鱼,就有了莫大的关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宝珠尚且不惜,更何况区区一条鱼呢?自然,这鱼不是白送的,终究是要以权甚至以命相还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蛀国巨贪,亏于小节。古往今来,多少贪官皆因此重蹈覆辙,可悲可叹。

当然,《悬鱼太守》亦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作为羊续恩师的刺史大人,在收到有关羊续受贿的指控后,却深夜私访,并给予羊续三天期限,让身为被告的羊续得以巧审原告,最终自证清白。其心虽出于公义,其行却于法不合,不免有官官相卫之嫌。但今日非古时,今人非古人,无法以今天的司法观念苛求古人。且以当时社会现状而言,此举虽不妥,却并非是脱离历史不负责任的虚构。正所谓瑕不掩瑜,《悬鱼太守》作为一部有新意的廉政大戏,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值得广大官员干部如“羊续悬鱼”一般,以剧为镜,自照清廉。(来自:微信公众号“相问剧社” 作者:不言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您能关注我们,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