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论语》,会发现里面经常提到君子和小人,孔子也是希望我们做君子而不是做小人。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
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在不同的场合,它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意义:一是身份等级的意义;而是道德修养等级的意义。
一,身份等级的意义。这和古代的宗法制度有关。为什么叫君子呢?我们就必须了解一下古代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就是在一个家族众多的子女中,确定兄弟之间身份地位的制度。详细点说,嫡长子身份最高;其他嫡子次之,称为次子;姬妾的儿子再次,称为庶子。嫡长子的宗亲叫做“大宗”,也称“嫡系”、“正统”。次子和庶子的宗系,就称为“小宗”。也就是说,大宗是长房嫡系子女,小宗则是偏房庶出。一般都是长房少,偏房多。所以大宗身份就比较贵,小宗就相对贱。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一个家庭的血统和爵位,都是由大宗继承,在国家来说,就是国君,在家来说,就是家君。君的儿子,就称为“君之子”,简称“君子”,那些次子、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爵位和血统,只能为臣,但比一般老百姓也有地位,所以他们就被称为诸侯、大夫、士人。《孟子.离娄下》上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些小宗的后代,也就是诸侯、大夫、士人,在过了几代以后,往往也沦落为平民,所以平民一般都是来自这些小宗,所以被称为“小人”。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最初的含义和来源,它只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象征,没其他意义。
二,道德修养的意义。为什么后来逐渐发展成代表道德修养了呢?这还会宗法制有关。大宗就是贵族,小宗就是平民,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是不平等的。他们的权利和财富也不平等,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也不平等。久而久之,越是大宗的,教育就越好,教养就高;越是小宗的,教育就越差,修养就差,两者的距离就越拉越大。所以君子和小人就不但有了社会地位等级的区别,还有了文化修养上的差别。
在古代人看来,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同等的,文化修养高,就是道德修养高。所以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就有了道德修养上的差别,经过长期演变,君子就代表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就代表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两千年来,也成了大家普遍的认识。
所以君子和小人,并不是固定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它有不同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