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遗

物语

看了余秀华的一首诗,

里面有一句用来形容林风眠再合适不过:

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

更多时候,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作者:慕容素衣

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好好虚度时光

ID:hhxdsg

01

命运留在林风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

是母亲的下落不明。

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江边一个小山村里,

原名叫作林凤鸣,

村子前流过一弯清澈的溪水,

水中荇藻青青,溪边芦苇摇曳。

他6岁那年,溪边新开了间染坊,

那五彩的颜色,给单调的乡村生活添加了斑斓。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感兴趣,

总是缠着母亲带他去染坊玩。

母亲是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

在家里地位很低,

那一阵,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乐,

经常穿着染成青绿颜色的衣裳在镇上飘来飘去。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

然后,就发生了那件令林风眠不堪回首的事——

母亲被族人五花大绑在村口,

被树枝抽打,被蚂蚁咬,被族人唾骂,

他们都说母亲和染坊老板做出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小小的林风眠被家人关在屋里,

听到母亲一声声惨叫,

他奋不顾身地拿着把刀从屋里冲了出来,

说要杀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抱回家里的,

只记得从那以后,就没有见到过母亲。

有人说她被“浸猪笼”了,

也有人说她被卖到山里去了。

失去了母亲,林风眠的童年便变得孤独了,

他不愿和村里人接近,

总是对着一本《芥子园画谱》描摹。

或者跟着祖父去刻石碑,

祖父是个石匠,

长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块上画呀、刻呀,

还告诉他长大了要老老实实做石匠,

不要想什么读书做官。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4)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5)

祖父让他少穿鞋子,并说:

“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祖父对他影响很大,他后来回忆说:

“我的这双手和手中的一支笔,

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

成天是闲不住的;

不过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

林风眠最终没有听祖父的话,

他18岁从梅州中学毕业后,

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样,

上山打石头刻石碑,

而是选择去了上海,后又辗转去到法国留学。

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可故乡的山水一直在他心里,

母亲的样子也一直在他心里。

他爱画秋骛苇墉,

正是岭南秋天常见的风景。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6)

他笔下的仕女画,

就像母亲一样有着向上微翘的丹凤眼,

浮现着迷人而忧郁的微笑。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7)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8)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9)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0)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1)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2)

02

命运留在林风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

是妻子罗拉的骤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刚刚尝到一点人生的甜头。

林风眠生来就是个做画家的料,

在梅州中学读书时,美术老师梁伯聪十分赏识他,

常给他的作业打120分,

理由是“他的画比我还好”。

1921年,林风眠在报纸上看到招收勤工俭学的学生赴法留学的广告,就和好友一起报了名。

和同伴们坐四等舱来到了巴黎,

一心想投身艺术的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凤鸣”改成了“风眠”。

临风而眠,我从未见过如此诗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

不到半年,

院长杨西斯惊异于他的才华,劝他说:

“你在我校没有什么可学的了,

我介绍你去巴黎最高美术学府吧。”

就这样,林风眠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师从柯罗蒙学素描和油画。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3)

巴黎高等国立美术学院

他一度沉迷于自然主义,

杨西斯看了他的画后批评说:

“你不要在这里学得太久,

否则你就变成学院派了。

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艺术有多少宝贵、优秀的传统啊,

怎么不去好好学习?”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后,

林风眠就从全盘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

后来成为他一生不变的艺术理想。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4)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5)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6)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7)

求学之余,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不光看画,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艺。

他非常喜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每次静立在她面前时,

感觉就像母亲在对着他微笑,

总会感动得流下眼泪来。

他评价说:“那是感情与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画,

别的画挂在它旁边都会掉下来。”

在巴黎待了一阵后,他去德国游学了,

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罗拉。

罗拉和他一样酷爱艺术,

经常为他弹奏德国古典和现代钢琴曲,

那些美妙的音乐,

融入了林风眠的生命中,

他从未遇到过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风眠的画入选了法国秋季沙龙展览,

艺术上崭露头角时,

罗拉却在分娩时不幸染疾,

母子同亡于巴黎一家医院。

这是林风眠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艺,

没日没夜地刻了一块石碑,安置在罗拉的墓前。

许多年以后,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回巴黎开画展,

又来到罗拉的墓前久久伫立。

命运对他就是这样无情,

每当他初尝到一点人世的温馨,

又会骤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丽丝,

是个法国姑娘,曾送过他一朵野蔷薇花。

和她生了女儿蒂娜,

可他再也不能像爱罗拉那样炽热地爱上任何人。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8)

林风眠和妻子阿丽丝,女儿蒂娜

03

命运留在林风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

是他倡导的“艺术运动”的失败。

1926年,林风眠坐船回国。

下船后,码头上有几个人扯起红布横幅,

上面写着“欢迎林校长回国”,

有人向船上大声喊道:

“我们接林风眠校长,哪位是林校长?”

“我是林风眠,但我不是校长。”

林风眠还不知道,

蔡元培早已保荐他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林风眠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当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那一年,他才26岁。

二十到三十多岁那个阶段,

是林风眠一生中最意气风发的岁月。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19)

有感于蔡元培的知遇之恩,

他决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那时的林风眠完全像一个斗士,

他当校长,办画展,向传统的中国绘画“宣战”,

试图“调和中西”。

他请来了齐白石任教,当时的齐白石,

只是个画民间画的木匠,

不敢到全国最高艺术学府执教。

林风眠多次登门,诚恳邀请,终于说服了他。

每次齐白石上课时,他都会叫人预备一把藤椅,

下课后还亲自送他到校门。

林风眠在北京做过最轰动的事是开办艺术大会,

他大力主张“艺术救国”,

认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面包,面包不如艺术。

他在大会的宣传画上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

“人生需要面包,

人生还需要比面包更重要的东西——艺术呢!”

他坚信艺术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说,

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

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

美像人间的一个最深情的淑女,

给人以温情和安慰。

他深信,艺术是一切苦难的调剂。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0)

艺术大会一开就是一个月,

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

试图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民众心中。

可惜民众大多并不理解,

有人甚至写信批评说,

多少可怜的百姓啼饥呼寒,

你们却充耳不闻,还要开什么艺术大会!

林风眠大力推行艺术大众化,

雇请人体模特,引起了教育总长刘哲的反感,

他认为林是“赤化校长”,向张作霖报告要逮捕他。

幸好张学良在旁边说:

“我看林风眠就是一个画画的,能有什么问题。”

林风眠才得以脱险。

重压之下,他只得南下,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筹办艺术院并任校长。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1)

艺术院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

这成了中国美术家的摇篮,

走出了众多后来蜚声画坛的大家,

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林校长”的故事。

林风眠从不束缚学生,

而是鼓励他们“放松一些,随便些,乱画嘛”,

还对学生说“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

学生赵无极平时只喜欢西画,

国画考试不到十分钟,

在纸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

题上“赵无极画石”,就收起画具扬长而去。

老师潘天寿愤怒至极,

认为是“目无师长,戏弄国画”,

向校方提出开除赵无极,是林风眠极力说情,

才让他免于开除。

学生洪毅然画画太理智、太冷静,

他就劝洪在作画之前少量喝一点酒,

这样就会狂热起来。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2)

可惜的是,林风眠的性格并不适合做校长,

他拙于事务,不擅应酬,

在学生闹事时无法处理自如。

他领导的艺术运动最终寿终正寝,

本人也不得不辞去艺专校长之职。

他一度爱画现实题材,

试图以艺术为利器改造国民性。

1931年,蒋介石到艺专参观,

见到了他画的《痛苦》,

脸色一下变得很难看,说道:

“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么多痛苦的人?”

这是促使林风眠画风转折的一个关键事件,

此后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调转向明朗色调,

写实转向写意。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3)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4)

离开艺专的林风眠,彻底从斗士变成了隐士。

他先是迁居上海,躲到一个仓库里去画画,

没有任何职务,只靠卖画为生。

后来索性独自跑到重庆嘉陵江边的一间茅草屋里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据拜访过他的人形容,

茅屋里仅有一张旧白木桌子,

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块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这样的陋室里,他不知疲倦地画,

一种全新的画风诞生了,

因为个人风格太过强烈,被称为“风眠体”。

所谓“风眠体”,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诗意中蕴含着淡淡的哀伤。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5)

他笔下的风景不是现实中的景色,

而是记忆中的景色,是艺术家主观表现的景色,

是林风眠自我心灵的呈现,

清逸缥缈但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就像杜甫诗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意境,

孤独地美着。

“风眠体”是在孤独寂寞、痛苦贫困中诞生的。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6)

04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运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鸿式写实风格主宰的年代,

没有人再欣赏他的写意画,

甚至有人称他的画作不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黑画”。

柳和清回忆:

“在那段‘凄风苦雨’的岁月里,

南昌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单的身影,

悠悠地在马路边徘徊、踟蹰,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没有工作,也卖不出画,生计都成问题。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亲戚,

他一个人在上海,经常一天烧一顿稀饭,

配烧得发黑的霉干菜烧肉吃。

这一就是22年。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7)

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

傅雷与林风眠是知交,曾许诺说要帮他写传。

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妇愤然双双自杀。

听闻这个消息,林风眠悲痛难当,

并预感到自己也无法幸免,

决定亲手毁掉自己的画以绝后患。

我多么希望这一幕未曾发生过:

林风眠关紧门窗,烧画的烟把他的脸熏得乌黑。

他怕烟囱冒烟被人发现,又改了办法,

把画撕碎,泡成纸浆,然后从马桶冲下去。

据义女冯叶回忆,林风眠的脸坚毅决绝,

一反平时的和蔼可亲,

帮他毁画的学生舍不得撕碎其中几幅精品,林风眠毫不犹豫地说:

“我不要连累任何人,

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张可以作为证据的作品,

我要亲手毁了它,我还会再画……”

2000多幅画,一个时代的巨匠,

将半生心血,一幅幅毁灭在自己眼前。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8)

不久后,他就被关押起来。

双手被反铐,手腕肿得厉害,手铐嵌进了肉里。

吃饭时不给解铐,他把嘴凑到饭盆边吃以求生存。

这样牲口般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杀的消息传来,

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5年后,在周恩来的关照下,

释放了一批艺术家,其中就有林风眠。

他出狱时,已经72岁,

没有人记得这个白发苍苍的小老头是名动一时的大画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儿的照片,

在背面写了一行字: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说有外宾要见他。

匆匆赶去,

外宾竟是30余年未见面的学生赵无极。

众目睽睽之下,林风眠正不知如何应对,

赵无极已疾步来到面前,长跪不起。

师生当场抱头痛哭。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29)

1972年的林风眠

05

78岁那年,他受到关照准许去香港,

但只准他带走34幅画。

带不走的画他都送给了亲友,

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

吴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离群,潸然泪下。

生命中最后十几年,

林风眠是在香港度过的,

妻女仍住在巴西,他去短暂探望过两次。

孤独就像是他的宿命,

晚年他已全盘接受这宿命,不再抵抗,

而是自觉地与世隔绝,

凭着记忆重画在浩劫中毁掉的作品,

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他活到92岁才去世,

最终依风长眠于香江,临终前留下绝笔:

我想回家,要回杭州。

林风眠的一生,

总让我想起苏轼笔下的那只缥缈孤鸿。

生前离群索居,死后声名也被遮蔽。

在清寂的天地里,宛若一只惊鸿,翩然飞过。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0)

奇怪的是,越是这样一个生性冷清享尽孤独的人,

越喜欢浓郁、明快、通透的色彩。

我喜欢他画中的秋天,

大团大团的金黄色,那么明亮,那么绚烂,

满是生命的热情和活力,只看他的画,

你根本不知道他经历过那么多磨难。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1)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2)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3)

在给木心的信中,林风眠写道:

“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

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

有人说:“在那样一个时代,

他的孤独来自他的不合时宜。”

从晚清到民国,历经抗战,

到新中国,时代天翻地覆,

他的艺术理想从未变过。

越在喧嚣热闹的时代,

他那不合时宜的孤独与坚守,

越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真正闪耀的星辰,从来都与时代保持距离。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4)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5)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6)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7)

他消失三年却已修行3千年 上帝都为之动容(38)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法律顾问 | 重庆沁山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