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故事之四十二一一孩子们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儿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儿童(孩子们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

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儿童

女儿的故事之四十二一一

孩子们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

外孙两岁半,开始有些逆反。而孩子们对外孙的教育有板有眼,有些艺术性,堪称是教科书级的。

一天晚上,九点多了,孩子热心一个游戏。拿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四个人的手机排在一起售卖:把爸爸的手机交还给他,说道:九十元;妈妈的,十元;姥姥的,两元;姥爷的,二十分。谁的手机卖给谁,一点不差,而价格,毫无依据可言。

这游戏 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乐此不疲,没有要停的意思。天太晚了,他们要回他们的家,大人催促,孩子就一句回答:我要玩卖手机。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一辈的我,毫无办法,要么任其玩下去,等他累了;要么强行抱走,任其哭闹,哭闹累了,也就过去了。

孩子们不。

女婿说:皮皮(外孙的小名)想吃蓝莓吗?咱们回家吃蓝莓。外孙平时最喜欢吃蓝莓了。

孩子不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好,有时候很管用,但因为刚刚吃过了饭,蓝莓就失去了吸引力。这次转移注意力的结果归于失败。

玩完了第四遍卖手机,要进行第五次。先要把手机收起来。收妈妈的手机,妈妈不给,说:就玩这最后一次,玩完咱就回家,你说好不好?这句话说的艺术,前半句是命令,后半句是询问,很显然,这个询问只能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最初外孙不说话,不配合,但不回答妈妈就不给手机。要么能再玩一遍,要么这一遍也玩不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的逻辑思维不知道小孩子懂不懂。这当儿,妈妈又强调了一遍,外孙无奈地说了一声好。

玩完了最后一遍,妈妈说:说好了的,你答应了的,咱现在就回家。看得出来,孩子虽然不情愿,但自己刚刚答应过,也不好反悔,只好乖乖地跟着走了。

外孙直接掉进了他妈妈给他挖的坑里。

我们住康桥,孩子一家三口住御桥,白天他们把孩子送来,晚上把孩子接回。

一天下午,过了五点,离孩子们下班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外孙就哭闹着要去御桥,怎么哄都不行。

六点多,女婿回来了,女儿还没回来。外孙拉着父亲的手就要回御桥。

孩子父亲说:回御桥可以,得先把玩具收拾起来。 孩子玩了一整天,零散的玩具满地板都是。孩子嘟囔着:我不收拾就回家。孩子爸爸说:不收拾好不能回家。来,爸爸帮你收拾好不好?这话很有迷惑性。这话的前半句是肯定语气,不容置疑,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和抵触,但他爸爸不留给反应的时间,不等孩子有所反应,又把话题转移到另一个问上来:爸爸帮你收拾,好不好?这个问题,不好的回答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孩子只能说好。他把零零散散的玩具放到孩子手里,由孩子再把玩具放进收纳箱里。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上演。其实,孩子是收拾不了玩具的,最终是父母收拾。让孩子帮忙收拾玩具还不如自己收拾来得干净利落,但他们每天还是这么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值得肯定。

收拾完了玩具,孩子高兴地跳跃着,喊着要回御桥。他父亲说:咱马上就回御桥。不过出门前得先把鞋自己穿上。这又是给孩子的要求设置前提条件。外孙自己嘟嘟囔囔:不穿鞋回御桥。女婿说:不穿鞋不能回御桥。万不得已,简单粗暴的阻击也需要。他父亲不惯着他。我不以为然,这么小的孩子,不穿就不穿吧,家离得不远,抱着就回家了。

但是外孙拗不过爸爸,只得倚在进门换鞋的方墩上。他爸把他抱起来,让他坐在方凳上,拿过一只鞋来说:伸左脚,孩子伸出的是右脚,显然孩子分不清左右。父亲又强调一遍伸左脚,孩子才懵懵懂懂地伸出左脚来。孩子这么小,怎么分得清左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还分不清呢,但他父亲就这么坚持着训练。我想,不管孩子懂不懂,一直这么重复,慢慢地孩子就会分清左右了。

穿戴好了,推开大门,女婿还没出门,孩子已经径直走向了电梯。他父亲说:给姥姥姥爷说拜拜,孩子头也不回。女婿又说:那你自己走吧,我不走了。又给孩子设置了一个强硬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抵要害。我想,孩子走就走吧,跟这么小的孩子何必这么较真?但是,这是给孩子立规矩,作为祖辈的我们,也干涉不得。长期这么坚持礼貌教育,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这需要大人有这个意识,还得有长久坚持的毅志力。

这时候,孩子返回身来,大声地对我们说:姥姥姥爷拜拜。语气里有一种被强迫了的不满。但我们也不好求全责备,得允许小孩子对情绪有所表现,所以配合地摇手说拜拜。女婿这才出门随孩子走去。

我们老两口和孩孑一家三口在一起吃晚饭。孩子饿了,大声叫嚷:爸爸,我要吃肉肉!他爸爸很严肃地给孩子说:哦,你要吃肉肉,但是你要怎么给爸爸说话?孩子忽然意识到什么,小声给爸爸说:爸爸,请给我一口肉肉吃好吗?声音由高变低,命令语气变成了恳求语气。他爸应了一声好,便夹一口肉送进孩子的嘴里,父子俩满意地对望着微笑。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时半会一次两次训练出来的结果。

吃过几口饭,不那么饿了,孩子就嚷嚷着下去玩。这种情况很常见,满大街上见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端着饭碗拿着汤匙追着孩子喂。孩子们似乎不愿意这么做,便换了另一种方式哄孩子吃饭。他爸爸说:咱们做个吃饭的游戏好不好?咱玩“五四三二一”,玩完了这个游戏就可以下去了。没等孩子回答,孩子妈妈说:我们先来吃第五口,有肉肉有馒头有青菜有花菜,你先要哪个?孩子说要吃花菜。接着是哄孩子吃第四口,第三口,直到吃最后一口。这时候,孩子差不多就吃饱了。时间长了,这样的花样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这种意识和策略,还是值得我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