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潇怡 邓慧云)从贫穷的山村里走来,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爱国爱党,年近八旬,仍怀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坚定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投身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指路引航,被广大学生亲切地称之为“刘爷爷”,这是属于刘耀光的故事和信仰。

在湘雅老年活动中心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里,调研团见到了刘耀光老人。他桌子上的文件摆放整齐有序,右上角还摆着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杯。虽然已是头发花白,却仍然精神矍铄,今年78岁的他,曾是中南大学的一名老师,多年来,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的研究工作,参编多本医学类书籍,发表论文60余篇,获奖诸多;退休后,在中南大学湘雅校区担任关工委副主任一职。

三下乡启动仪式志愿者代表发言 三下乡人物专访(1)

图为刘耀光正在接受采访

1940年,刘耀光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早逝,他成为了家中小小的顶梁柱,放牛,砍柴,除草,插秧,做饭……这是他从记事起的日常。1949年,新中国成立,村里有了私塾,他才有了上学的机会,“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知道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刘耀光倍加珍惜读书的时光,刻苦学习。“所以我要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母亲生的我,共产党养的我”,说到这些,他眼中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怀着幼时就已萌芽的一份对党的憧憬,他在196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医科大学(后合并为中南大学)教学期间,他始终鼓励学生们读党史、学党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休老师,现在社会发展进步了,思想政治工作也难做,我能做些事情我就尽最大的能力去做。”实际上,刘耀光正是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一直为学生服务。他在退休后接受学校返聘,在马列主义教育的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连续担任了六年马列理论辅导员。每天仍按照学校作息时间,一大早就到办公室“报到”,整理学生的谈话记录,拟谈话提纲;中午和学生交流;晚上写交流体会或者给学生上党课。

三下乡启动仪式志愿者代表发言 三下乡人物专访(2)

图为刘耀光

刘耀光在担任马列理论辅导员的同时,还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中,从退休前的教学工作转为服务型工作。谈及退休后还让自己如此繁忙的原因,他自豪地对调研团说:“因为感动,所以坚持,我说的这份感动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我看到老同事们都在关工委,已经退休了还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第二,是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我的关心,他们经常主动来找我聊天;第三,是我感受到了中南大学对关工委工作的重视,也相信我,希望我可以去做。” 关工委几乎没有报酬,刘耀光所做的工作属于“义工”性质,而他却坚持了十六年,并且将一直做下去。对他来说,致力于学生工作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心系青年、心向青年”的最好体现。

三下乡启动仪式志愿者代表发言 三下乡人物专访(3)

图为调研团成员书写笔记

在关工委,刘耀光逐步实践着“全程育人计划”,致力于大学四年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他作为指导老师,积极联系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鼓励同学们前往进行支教。通过支教活动,不仅为大山里的贫困孩子们和村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对前往支教的大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曾去飘坪村进行支教的陈海燕同学说:“参加支教活动,改变了我以往的价值观念,也改变了我的就业观念,看到留守儿童生活的困难,教育状况的糟糕,这些现状都激发了我毕业以后去农村地区工作的愿望,让我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已近耄耋之年,刘耀光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仍然充满期盼,并做好了详细的规划,他希望学习网络技术,之后在关工委尝试进行网络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来回报社会,发挥余热。从他的身上,调研团看到了太多值得学习的闪光点,他亲身诠释了何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他的事迹将会感染更多人回报社会,也将影响更多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