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进一步明确小区封闭管理的主要措施,要求对居民出入实施严格的管控,坚决阻断疫情扩散,广大武汉市民面对前所未有的宅家生活的考验,许多人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服从管理,配合社区阻断疫情,继续安心宅在家中。

他们配合社区工作人员测温,在社区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团菜、购药、就诊,将日子依旧过得有条不紊。24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部分小区,实地探访市民生活。

全家体温每天量好贴大门上

不让网格员辛苦敲门

成天宅家里有什么出息(识大体顾大局我们继续宅家里)(1)

(图为南湖雅园社区书记万莹上门排查时看到门上贴的手绘图画 社区供图)

入户排查吃了“闭门羹”,社区工作人员却倍感暖心。24日下午,洪山区洪山街南湖雅园小区社区书记万莹跟往常一样,逐户上门摸排发热病人。排查到9号楼包女士家门前,她在大门上看到了一幅孩子手绘的蜡笔画,画的右上角用铅笔写着一家5口人的体温,与图画订在一起的还有小零食。万莹事后得知,画是包女士6岁儿子画的,他们一家怕社区工作人员敲门影响老人孩子的午休,但又不想耽误社区工作,便提前量好体温,贴在大门上。

“社区工作人员大家辛苦了,我们一家二人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异样,也不发烧,你们太辛苦。”2月24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找到这位在门上贴条的居民陈满祥。57岁的陈满祥住在江欣苑社区109栋,他说,看着工作人员为了排查,每天不是打电话就是上门量体温,爬楼爬得直喘气,有时候敲门居民还不应答,陈满祥便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门上。同时他和妻子每天按规定,一天两次测量体温,并把结果通过微邻里上报到社区。“这样就免得他们多敲一次门,多费一次事”。

江欣苑社区网格员陈莉说,工作中遇到这样的居民,不仅是感动,更是欣慰和放心,“我们也知道一家家去敲门,有的居民会觉得打扰,也害怕不安全,但要把工作做实,联系不上的就得上门敲。如果大家能都这样主动申报自家情况,我们也能更放心”。

64岁退休教师

陪同老母亲宅家一个月

成天宅家里有什么出息(识大体顾大局我们继续宅家里)(2)

(图为杨汉群在家里打快板诵读《社区战疫情》 视频截图)

64岁的杨汉群是武汉市第六中学的退休语文教师,和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居住在汉阳米粮社区。在一个多月的宅家期间,杨汉群支持配合社区管理,每天给自己和老母亲测量体温报给社区。

杨汉群告诉记者:“以前我一周有六天都在外面跑。刚开始真有点不适应,后来从新闻里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为抗击疫情连家都不能回,我们只是待在家里有什么问题。”她现在天天在家做家务、搞创作、打乒乓球,坚持不外出活动。

她看到社区最近一直在为居民组织生活物资团购、上门排查量体温,专门创作了一首百子歌(一种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民俗艺术形式)《社区战疫情》传到网上,她一边打快板一边用正宗汉腔赞扬社区工作者,“抗疫前线奋战撸袖子,社区基层工作者应该赞下子……”在近百个微信群引发共鸣。

宅家36天只下两次楼

还当起线上“心理疏导师”

成天宅家里有什么出息(识大体顾大局我们继续宅家里)(3)

(图为张佳妮在家上古筝网课)

张佳妮是一名古筝老师,她妈妈刘晓云是武钢第一职工医院传染科的退休医生。她们告诉记者:我们36天没出过小区门,只下楼拿过一次菜和一次水果。

然而,这对母女“超长待机”宅家,日子却过得挺充实,不焦虑不虚度,不仅自己生活井井有条,还是身边人的“心理疏导师”。

曾在三甲医院传染科工作30余年的刘晓云加入了各种群,在线上科普医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身边朋友怀孕的、身体不适的、求医又不敢去医院的,就拉个群在线解答,她还“定时查房”:没事别胡思乱想,每天少看手机、少看群,尝试做几道新菜换下口味,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和医学常识,不出门、少团购、多动手。

让宅家生活多姿多彩

教邻居自制蛋糕饼干

成天宅家里有什么出息(识大体顾大局我们继续宅家里)(4)

(图为杨敏发的自制面窝及配方)

在粮道街戈甲营社区有一个“暖心帮帮团”微信群。小区封闭管理后,帮帮团的成员曾璐璐坐不住了,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与家人一起自制油条、蛋糕、薯条晒到群里。她说,“这样做是为帮助街坊邻居们继续宅”。

社区封闭管理这些天,这个群成了才艺展示群,好几位居民自己录制茶艺、手工艺等教学视频,传到群里,让志愿者们转发给街坊邻居们。

曾璐璐分享自制的蛋糕、饼干、油条后,引来了多位居民围观,大家纷纷询问配方步骤。成员杨敏也忍不住晒一晒自己做的面窝,还附赠配方。(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黄哲 杨蔚 傅雪婴 宁秀梅 万凌 陶可祎 王静文 通讯员刘传培 詹鸥 胡莎 杜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