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1)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

…..

….

..

- 诗人简介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原姓李。

祖父李颖士为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因抗金有功,擢大理寺丞、转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争之事被贬。

这也连带着叶绍翁受到了牵连。

因仕途不顺,叶绍翁辞官后便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诗风属于江湖派风格,意境悠远。

但是田园诗也是叶绍翁的强项,比如最出名的那首《游园不值》,可谓是有口皆碑。

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叶绍翁在元初尚在,曾作《题鄂王墓》怀念岳飞。

今天我们来讲一首叶绍翁笔下不算出名,但奇妙有趣的七言诗。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2)

- 诗文赏析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出自叶绍翁《夜书所见》

由于史料中关于叶绍翁的记载甚少,所以无法得知这首诗作于何时,当根据诗中的意境来看,当为作者漂泊异乡时触景生情之作,为“思乡诗”。

诗文大意为:

瑟瑟秋风吹落了梧桐的树叶,隐隐有一股寒意袭来。江风拂过面颊,禁不住思念起自己的故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处灯火,猜想应该是几个孩童在捉蟋蟀。

就是这样一首小诗,没有大开大合的悲情,更没有思乡时无边的愁苦,却意味无穷。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3)

诗中借景抒情,描写了瑟瑟秋风、梧桐叶落、寒江孤舟、篱笆灯火等景象,其中掺杂着诗人的一点伤感。

但这种伤感并不叫人压抑,因为诗人用童趣的欢乐掩盖了内心的惆怅,三言两语勾起了过往,陷入儿时的回忆之中。

宋代诗人李觏曾在《乡思》中写: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种乡愁就很直接,给人乌云压顶之感,恨不能一日归乡,隐藏了漂泊之苦。

叶绍翁这首诗不同,虽然也有秋风的苦冷,以及江上泛舟的孤寂,但诗人心中是有暖意的,“梧叶送寒声”与“篱落一灯明”相互映衬,反而彰显了更为细腻的思乡之情。

简单来说,这种乡愁是不叫人绝望的,没有离家即是天涯的感觉。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4)

秋风和江上孤舟,本来是很孤寂的事情,但是目光放远,瞥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那一点点温暖便足够支撑自己去回首过往了。

第三句中“知”是猜想的意思,并非言之凿凿,所以这里有心理活动,也说明诗人曾有过非常愉快的童年,然后岁月被拉扯出很远,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南北朝著名诗人谢朓曾在《秋夜》中写过: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促织”即为蟋蟀,在秋夜里会大声地鸣歌,所以孩童们都愿意晚上去捉,诗人飘蓬在旅途中,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场景。

所以“寒冷”和“灯火”相映成趣,既然是“夜深”,视线本没有那么好的,这就是这首诗的惟妙之处。

因为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力,甚至他都没有看见有孩童,很简单,捉蟋蟀是需要静悄悄的。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5)

所以读完这首诗,你会发现人的乐趣未必需要亲眼所见,一生愁苦的事很多,“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本可以多愁善感,像李清照早年一般: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种愁绪是闲愁,不太容易叫人动容,甚至用现代语言来解读,叫“矫情”,不是成熟和豁达的表现。

相反,叶绍翁的乡愁也很浓,可他宁愿借远处一盏灯火来温暖自己,并表达出人为何会思想的情感,这种轻描淡写却让人印象深刻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有时候太用力,反而无力。

在四句诗里,叶绍翁笔下构造出的意境动静结合、悲欢交织、虚实相宜、冷暖两分,这种非凡的笔力是叫人深深佩服的。

含着思乡之情的一首诗(这首思乡诗)(6)

读诗本身就是读一种意境,至少我从这首“思乡”诗中看到了豁达、乐观的态度,他没有写江上醉酒、也没有写山水重重,如同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甚至白居易想家时还哭了出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过分地表达就有一种失真的感觉,同时也缺乏趣味,所以叶绍翁这首诗读来,眼前一亮,堪称佳作之经典。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