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低估特斯拉的)(1)

原创 李钢

就在最近,路透社披露,特斯拉将在上海建第二工厂,年产能45万辆。

特斯拉如此在上海的总产量有望超过100万辆/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枢纽。

特斯拉内部人士对此做了澄清:是扩产,不是建第二工厂。

一、来势汹汹

今年前两个月, Model Y累计完成65,700辆的销量,位列国内SUV累计销量第一位;在轿车市场, Model 3同样独占鳌头惹人注目。

4月11日,乘联会公布的3月份汽车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销量为65,814辆,同比增长85%。这也是特斯拉连续第7个月实现销量超5万辆。

4月的销量数字,脸色难看得就像ICU里的重症病人。上海遭遇疫情围剿,供应链断线停摆,不止特斯拉,车企无一幸免。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埃隆·马斯克的战略规划。5月6日,特斯拉发布的2021年影响力报告显示,到2030年,特斯拉的目标是实现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汽车。

2,000万辆是什么概念?较2021年,翻了20倍。

或许人们没有注意到,特斯拉的产销初具规模之后,并没有在智能化的道路上穷追猛打,而是把所有力量都用来扩大产能。

特斯拉蹭着中国坚持主张全球化的热度,在中国的地盘上辗转腾挪。看上去好不惬意:一边享受着中国的优惠政策,一边捡拾着中国消费者的真金白银。

孰不知,特斯拉不光在中国,但凡它能伸展四肢的地方,都是一门心思地上量、上量、上量!

特斯拉拉开架势在全球跑马占地,他们无视中国车企、德国BBA、日本双田这些竞争对手,好像认为他们的电动车产业,就像乳臭未乾的婴儿,体量尚小立足未稳;更不在乎这些后来者如何争先恐后地追逐智能化、追逐高阶自动驾驶。

二、市场逻辑

特斯拉汽车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低估特斯拉的)(2)

特斯拉以先发优势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所以要牢牢抓住电动车市场的时间窗口。他们想的很通透,他们必须尽快拥有高企的市占率,他们要牵着全球市场的鼻子走。

特斯拉的市场策略,反复降价引流和涨价再吊胃口,经过这样的神操作之后,市场上特斯拉Model Y的价格区间来到了31.69万元到41.79万元。而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也达到了29.1万元到36.79万元。

这样的价位,实际上已进入中国车市中高端的消费群体,也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开始在消费金字塔结构的底层拾级而上。

不遗余力地扩能增产,我们不妨动脑筋想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在卖得极其火爆的特斯拉,正是拿捏准了中高端市场正在快速释放的市场体量。

特斯拉必须快速地跨进存量市场,决不能等竞争对手来抢将要到口的蛋糕。

市场的逻辑是,市场需求的窗口期稍纵即逝,谁也不能放过快速释放的机会!这对中国的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应该怎么做?

反观我们的汽车产业,与美国人的务实作风不同,不管是所谓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转型,都在拼命追逐着所谓智能化、自动驾驶……

最近《电动车在线online》发布的一篇文章说得更形象:“与之相反的是,它让我们更安于陷入这个城市的钢筋水泥里。用智能化和低成本的方式,在城市拥堵的交通环境里,找到比燃油车更适合存在的意义。”

面对特斯拉的攻城略地,我们在做什么?除了羡莫嫉妒恨,有没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行动?

在我国,目前电动车“两头大中间小”呈哑铃型市场形态,反映了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一头是高端用户,年轻前卫,富裕多金,被智能和新潮所吸引,客观上引领了消费的风气之先;

另一头是量大面广的低端用户,考量车型是否实用便宜,他们更多算计能耗,用电是否比烧油合算,尽管现在车型爆款不多,也给目前的渗透率做出了较大贡献。

不能讳言,供应侧目前的产品结构,有意无意中,商品“短缺”阶段选择了“两头大”的态势。

三、机遇同在

特斯拉汽车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低估特斯拉的)(3)

而“中间小”,正处于一个认识认同的短暂历史阶段。目前20%多的渗透率正在迅速加快,观察这部分消费群体,他们观望的临界线即将被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冲垮,因此他们的置换和增购大概率会追随消费潮流,相对高端产品需求群体,其体量容易形成更大的市场。

从向清洁能源过渡周期和消费者的意愿权衡,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燃油、纯电、混动将会和平共处此消彼长,后者在市场上,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受欢迎的势头。

“覆盖城区常用里程的PHEV市场大有可为,到2035年之前都会很受市场欢迎,它会吃掉燃油车的市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2021年9月也曾做出如是判断。

把眼光再放宽放长一些吧,从需求群体和预算能力考量,中间的“小”一定会比两头要“大”,市场形态由“哑铃”必然变为“纺锤”。那么,从产品方向到产品结构,当需求来势凶猛猝不及防,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然,中端产品的智能化配置,决定了制造成本和盈利水平。所以,定价策略是个问题,制造商和消费者,对此都存在着不小的疑虑和恐惧。

置换与增购,市场正在向新能源产品转移中,中国的汽车产业,有没有能力争夺高端市场的份额,有没有眼光及早布局中端市场?

新势力显然力所不及,他们的产能跟不上。这跟时下大家芯片短缺没有逻辑关系。

因为新势力仅靠资本市场圈来的钱坚持“再生产”,维持不了太长时间,自身体系力也很难短时间形成产品规模,何况增加产品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投放在直营模式、分配给自研、自制、自营、自服的路线上去了。

传统车企转型,多年积淀的体系力,加上与时俱进的学习进化,头部企业有条件迅速成势,但也要看企业决策人的眼光、觉悟和决断力。千万别被人忽悠“瘸”了,好像智能电动车高不可攀,谁定义谁,还不一定呢?

有识之士认为,在向新能源转型的机遇期,没有什么“新势力”“传统势力”之分,要形成规模优势,要出世界之先,必须合纵连横,必须优势互补,对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才是正确的战略取向。

近日又有消息说,马斯克出席《金融时报》“汽车的未来”峰会时透露,特斯拉未来(外媒猜测2023年)会推出一款定位低于Model 3的入门级的电动车型,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8万元),续航里程在450km左右。

看看,埃隆·马斯克,好大的“野心”,特斯拉,好大的“胃口”。他们除了要“吃掉”中国市场,脑壳里还盘算着世界版图!在这方面,他们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四、匪夷所思

特斯拉汽车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低估特斯拉的)(4)

马斯克当然不会操心我们的汽车产业。他的特斯拉给世界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面显示出特斯拉的目标,是加快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

要实现2,00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特斯拉需要强大的产能支撑。

除了在上海建立特斯拉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中心”,3月22日,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投产,该厂主要生产Model Y,计划产能为一年50万辆。

紧接着到4月8日,特斯拉美国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投产运营,目前已经完成首批 Model Y车型的交付,预计年产辆能达到50万辆。

特斯拉表示,如果能够通过持续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里程碑式的车辆交付,到2030年,特斯拉的车队总数将超过数千万辆,每辆车每年可以减少数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信全世界善良的人们,都会被马斯克感动得心悦诚服,都会欢欣跳跃地期待欣赏这幅鸿篇巨制。

无独有偶。作为地球级首富,埃隆·马斯克,在最开始推出星链计划时,打出的旗号是网络覆盖全球,旨在造福全人类。

当地时间5月8日,俄新社发布消息,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喊话马斯克,称他提供的SpaceX“星链”卫星系统在为乌克兰的新纳粹势力提供服务,并要求马斯克为此负责。

这不是空穴来风。据外电报道,这次导致俄罗斯直接向马斯克喊话的原因,缘起此前在亚速钢铁厂被俘的乌克兰海军陆战队第36旅参谋长德米特里·科密扬科夫。

他在被俘后向俄罗斯透露,马斯克的“星链”系统地面终端设备,曾经被提供给了亚速营的新纳粹武装和乌克兰的部分海军部队。

不是要造福全人类吗?怎么俄乌战事爆发,星链就把外面这层民用“马甲”一甩,立刻变成赤膊上阵的杀人利器。

日前又一则匪夷所思的新闻,再次震惊了我们的天真和善良。

“作为领先的民主实体和拥有先进技术的经济体,台湾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伙伴。”美国国务院官网的“美台关系”页面近期作出了如上表述。

出尔反尔,见利忘义,寡廉鲜耻,长臂霸凌,就是当今美国政府的画像!存在决定意识,所以马斯克不光是行为人更是社会人。

马斯克在俄乌冲突中的行为告诉世人,对他绝不能从单纯的经济视角看待。星链计划也好,智能电动车也罢,都具备卫星网络远程操控的条件,如不清醒对待,中国和世界人民,将会有一天吃他的大亏。

你信不信,快速增长的民用智能电动车,假如被人“黑”进系统恶意操控,数以百千万亿计的社会车辆,将会变成定时定向的攻击武器!

细思极恐,一身冷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