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四十

道德经的智慧从哪四个方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26章的主要思想讲述圣人的最高境界是“袭明”,也就是成为开明君主。文章从行为、语言、谋划、查找问题的症结、直击事情的关键要害等五个方面列举了5种具体的做事方法说明一国之君如何能够做到洞若观火、心如明镜的境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字面理解是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脚印;善于说话的人挑不出语句的毛病;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计算工具;善于开关的人不需要门栓无人能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无人能解。老子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常识来阐明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不能够拘泥于字面的含义,要拓宽思路,可以联想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生活环境;可以是指各个层面的管理者,也可以是指自己。

赵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论”的公孙龙子曾经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一无所长,我不会与他交往。”

一天,一个人穿着粗布衣服,扎着麻绳腰带,前来求见公孙龙子,要求成为他的弟子。

公孙龙子说:“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个要求?”

那人说:“有什么要求?愿闻其详。”

公孙龙子说:“我收弟子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有一技之长。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

那人回答说:“我擅长喊叫,声音可以传达几里之外。”

公孙龙子回头问他的弟子们:“你们中间,有没有人擅长呼喊?”

弟子们回答说:“没有。”

公孙龙子对那人说:“好!你可以成为我的弟子。”

那人走后,一个弟子问公孙龙子:“先生为什么要收下他呢?”

公孙龙子说:“他擅长呼喊。”

弟子问:“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种技能吗?”

公孙龙子说:“你们都不具有,只有他擅长,你难道能者不是既能吗?”

后来,公孙龙子到燕国去游说燕王,经过黄河的时候,赌船却停在对岸,公孙龙子叫那个擅长呼喊的弟子大声呼喊,渡船上的人听到了,把船从对岸划过来。

一个弟子说:“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长。”

公孙龙子说:“古人说过,天下没有绝对无用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物,这就叫做顺应天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的大意是通晓上述善能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同样,善能的人也要以不善能的人为镜子,时刻省察自己。理解这句话的重点是何谓善人?本枢认为,需要依据全章的内容进行解读。文章首句提出了圣人应该具备“五善”,次句接着提出圣人要善救人、善救物,此句话用“故”开始,就是对前述两段文字的总结,相当于“所以”。由是观之,此句的“善”不同于前两段文字的“善”,是指通晓五善能力又能够做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圣人,这样的圣人才是“善人者”,才是别人学习的榜样,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这句话承接上句之义,点明既不愿意学习善人者的优点,又不愿意以不善人者的缺点警醒自己,这样的人即便是很有智慧,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糊涂人,这样的人不可取。这是修身治国的精妙所在。一言概之,人们应该正反两面都要学习,才能够成就自我。也有对此句话不一样的理解。南怀瑾大师认为,修道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不需要贵师和借鉴,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无我境界。这是南大师的理想,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道德经的智慧从哪四个方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27章通行本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善行者无勶(轍)跡,【善】言者无瑕適(謫),善數者不以檮(籌)(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聖)人恒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謂)忡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資),唯(雖)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謂)眇(妙)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