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可说是我们那代人的精神钙片、励志圣经,激励我度过逆境和艰难,也种下自强和不服输的种子,几十年来长成心灵中的大树。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也曾把书中的名言抄在本本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俄罗斯索契的旅程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博物馆。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

1.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

文物和声音,帮我们走近奥斯托洛夫斯基

据说苏联时期共有五座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分别在莫斯科、索契、诺沃罗西斯克、舍彼托夫卡还有基辅。

下车后走过僻静的街道,缓缓上坡,进入一座面积不算大,但鲜花盛开、绿荫掩映的院落。左前方的平房是故居,右后方的楼房是博物馆,两处都对外开放。只因故居面积所限,每次参观限10人以下入内。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2)

2.街道上的故居博物馆图版,左边是故居,右边是展厅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12岁辍学打工,在铁路小卖部当搬运工;14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打下手;15岁上战场参加国内战争,在与白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两次受重伤,弹片伤及大脑,右眼失明;16岁不得不离开前线;19岁至20岁,担任乌克兰边疆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24岁时身体已无法行走;27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29岁《钢铁》出版;32岁英年早逝。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3)

3.解说员给我们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少年时代照片

24岁时(192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因身体状况恶化,第一次被诺沃罗西斯克州党委送到索契,接受矿泉浴疗养,从此开始了在莫斯科和索契之间的轮流治病和休养。1930年开始尝试以早年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钢铁》,1931年写成第一部,第二年在杂志发表;接着创作第二部,1934年在杂志发表,同年出版社出版两部合一的单行本。可以说,索契是《钢铁》的诞生地之一,书中那段影响无数人的名言就是在这里写下。

不过,这座故居修建时间较晚,当地政府为了改善他的养病和写作条件,决定专为他建一处住宅,于1936年夏建成,只可惜他仅住了半年就去世了。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4)

4.解说员给我们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青年时代照片

故居的钢琴上和留声机、收音机中,似乎还流淌着他喜欢的旋律。他的夫人赖莎回忆,“他的面孔时常因疼痛而扭曲着,但是痛苦剥夺不了他的笑声和歌声”。“他非常喜欢唱歌。在他的房间里经常荡漾着吉他、手风琴的乐曲声——他请求允许他弹琴,他要用乐曲为我们排忧遣闷。”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5)

5.故居客厅,似乎还流淌着他喜欢的音乐旋律

我们还见到了他的写作神器——夫人设计制作的写字隔板。讲解员介绍,当时还没有专为盲人设计的写字工具。这种按稿纸大小、一行行镂空的写字板,可以帮助他写字,当然免不了重叠在一起,还需别人辨认和誊写。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6)

6.夫人为他设计的写字隔板

他的卧室,窗户拉着厚厚的窗帘,据说虽已双目失明,他还是怕强光照射。房间比较宽敞,我们似乎还能听到那昼夜不息的打字机的哒哒声,还有他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口述文章的低沉嗓音。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听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朗读自己作品的珍贵录音。

Video Player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7)

00:00

奥斯特洛夫斯基珍贵录音

住在这座房子的生命最后半年时光,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直在抓紧创作第二部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自知来日无多,以拼命的架势和时间赛跑。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我的健康,如果说真话,一点也不济事了,可每天仍然工作12小时”。“室内两位打字员,从早晨打到深夜;两位秘书,整个部队投入了突击的战斗。”“他们准在希望,这个疯子快安静下来吧……”。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8)

7.故居卧室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9)

8.反映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口述,秘书打字记录的照片

作者和主人翁,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保尔·柯察金

都说《钢铁》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柯察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资料显示,书中的一些人和事,的确有真人真事的原型,但更多的是文学加工和提炼,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柯察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奥斯特洛夫斯基表示,他要向柯察金学习。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0)

9.展厅中展示的部分外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觉作者和主人翁经历的共同点都是很小就被迫辍学打工,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爱憎分明,信仰坚定,作战英勇,但从史料中也了解了一些不同。

例如,原以为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是出身贫苦工人家庭,但这次在故居看到他不到两岁时与家人的合影,竟是男扮女装穿着漂亮的裙子。解说员介绍,这是当时富贵人家的时尚。原来,他出身军官家庭,父亲战功显赫,得过勋章。母亲除了乌克兰语和俄语,还会讲波兰语、捷克语、德语和犹太语,还喜欢写诗。只是父亲沉迷赌博,最后输掉了贷款买来的房子,母亲不得不带着孩子们回老家,靠做裁缝、厨娘等维持生计。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1)

10.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与母亲的合影

作者和主人翁都没受过多少系统教育,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了《钢铁》这样30万字的大部头,靠的是什么?夫人赖莎回忆,“在那些年代,我们曾多次搬家,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首先要求的”,“是书籍!他不停地读书”,“如饥似渴地读,一周读20本、30本,夜里也读”。“他的求知欲是那么难以遏制,和他对斗争、对事业、对工作的渴望同样强烈。”

12岁辍学,奥斯特洛夫斯基应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的成功固然有战争经历的积淀、母亲的影响,更重要的大概就在于刻苦学习和读书。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2)

11.记录他口述书稿的打字机

作者和主人翁都在战斗中负伤,经受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折磨。小说中关于柯察金这方面经历的描写不过几千字,而且预示他有可能重返岗位。而实际生活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身体状况却是不可逆转地恶化,让他经受了近10年的煎熬。看到他生命后期骨瘦如柴的身躯,僵卧病榻面无表情的神态,曾经英俊的面庞变得眼窝深陷、下巴瘦削,不由得不令人感叹,他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承受这一切。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3)

12.奥斯特洛夫斯基油画画像

小说中柯察金的夫人工作上努力、政治上追求进步,对生病的丈夫温柔体贴,虽然也有因工作劳累照顾不周的时候,可应该算个完美的形象。而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夫人实际只一起生活了三年,他的最后岁月都是母亲和姐姐照料。但一直保持与妻子通信。他曾将婚姻名存实亡的情况写进小说,但被官方劝阻,认为有损英雄的形象,所以改成了出版时的内容。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4)

13.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夫人家人的合影

价值和意义,时代变了书已定格

《钢铁》初次出版距今,不过只有80多年,世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它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自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作者的祖国和我国,都是如此。从卫国战争中许多青年怀揣着《钢铁》上前线,直至血染疆场,到如今,连学习俄罗斯文学的大学生都有多一半人没听说过它。从40、50后们几乎个个能背诵几段书中的名言,到现在,90、00后们许多读不下去,顶多觉得主人翁的经历“有点儿惨”。

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丰富,感觉从《钢铁》中读出的东西更多了。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5)

14.青年朋友们围聚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床边

站在当下的角度,我能体味出书中的局限,例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鄙视财富、鄙视知识分子;将革命和爱情对立,主张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爱情;提倡绝对的服从,绝对的自我牺牲,追求纯而又纯的大公无私等等。

站在历史的角度,我能体味出书中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反映了身处特殊年代的那一代人的信仰和追求,体现了作者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的成长,也歌颂了面对逆境和人生悲剧顽强抗争的英勇气概。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6)

15.博物馆留言簿上有许多中国观众的留言,每隔两页就是

站在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上,我更愿意接受它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不论物质多么丰富、技术多么进步,人都需要精神的定力;不论崇高还是世俗,伟大还是平凡,人都需要追求生命的意义。

光环不再,神圣远去,追寻常在,理想永存。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7)

16.索契街心花园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像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官网(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18)

17.博物馆幽静小路边载满翠竹,据说自中国引进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俄罗斯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晨钟乐游 更新:2019.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