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献礼片《开国大典》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揭开了主旋律电影的崭新篇章。
当年,在票价只有1块钱的情况下,电影的票房超过了1.7亿,还拿下金鸡奖的最佳影片。
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特殊的演员——特型演员。
在我看来,特型演员是主旋律电影的灵魂,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比如,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开国大典》、《大转折》,聚焦的就是伟大领袖的艰苦奋斗史。
由于剧情的需要,或者说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而起用一些跟名人、领袖的外型相似的演员作为主角。
其中,比较有名的特型演员,有古月、唐国强、王铁成、王劲松、卢奇、孙维民、刘劲、王伍福、陈国坤、谷伟等等。
各个都是能独挑大梁的实力派。
正是在这群演员的探索和努力下,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主旋律大片。
从《觉醒年代》到《叛逆者》,余热未尽的主旋律潮流,又迎来了一部更宏大的献礼剧。
低调的央视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大决战》刚开播就轻松拿下了收视冠军。
故事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宏大的战争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将这场波澜壮阔的命运大决战搬上银幕。
早在90年代初,八一制片厂曾拍过《大决战》三部曲,总时长10个小时,堪称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
在没有特效技术支持下,《大决战》三部曲投资巨大,请来了13万军人充当群演。
珠玉在前,剧版《大决战》想要破圈,只能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
因此,在演员阵容上,全部都是观众熟悉的面孔。
唐国强、王劲松、刘劲、王伍福、郭连文、于和伟......
在剧中,这群演员用自己出色的演技,深入研究领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语言、心理、肢体动作,来塑造银幕上的伟人。
这样一来,不仅拉近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还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以及感染力。
而在这群特型演员中,最深入人心的无疑是唐国强。
从1996年电影《长征》开始算起,在这25年的时间里,唐国强已经扮演了40多次领袖。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演这样伟大的人物,需要演员一生的功力去塑造。
而此前,古月在多部重要影视剧作品中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关于“两人谁演得更像”这一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七哥看来,古月和唐国强一个柔一个刚,两人的表演各有特色。
在1979年,叶剑英元帅从数位特型演员里,一眼看中了古月,说他长得实在太像了。
这里的“像”,原本只是在外貌方面。
后来,在电影里,古月化了妆,现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觉得就是本人站在自己的面前。
当然,仅仅在外形上相似,对于一位特型演员只是最基础的部分。
然而,隔行如隔山,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古月,第一次演大人物,一度陷入了迷茫。
为了更好演好角色,古月找来了相关照片、画集、影像资料等反复观看和琢磨。
从言行举止到表情神态,古月对着镜子不断练习。
于是在《重庆谈判》里,下飞机时的挥手动作,完美还原了历史的那一刻。
不仅如此,在《开国大典》里,古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仿佛历史重现。
在我看来,古月细腻的表演,将平凡又伟大的领袖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相比之下,唐国强在角色塑造上胜在了“神似”。
当年,观众对于唐国强的印象,还停留在“奶油小生”和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而非特型演员出身的他,在外形上并无多少相似之处,所以演起来绝非易事。
为了演好一代伟人,唐国强下了十足的苦功夫,他花了大量时间翻阅史册,对伟大领袖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演绎,有着不同的心得体会。
作为曾经演过诸葛亮、雍正、唐太宗等帝王将相的“专业户”,唐国强的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强大和自信。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国强的演技也愈发成熟,几乎做到了信手拈来。
因此,在《大决战》里,文戏成为了最大看点。
第一场:谈吐。
在去往重庆的飞机上,领袖第一次坐飞机明显感觉有些紧张,但是他却不能把恐惧表现出来。
一旁的驻华大使赫尔利看出了端倪,直言要求深呼吸放松。
后座的文白担心气氛会尴尬,便出来打圆场:“我们的领袖怎么会害怕呢?”
没想到,领袖的回答令所有人心生敬畏:“文白先生,你把我抬这么高,两脚踩不着地,不踏实啊!”
整个过程,唐国强用真实且接地气的对话,刻画出了内心的微妙变化。
第二场:做派。
王劲松饰演的老蒋,在机场迎接自己的老对手到来。
两人之后的对话,表面上是友好的交谈,实则是暗中博弈。
而领袖的每次回答有理有据,既针锋相对不落下风,又气度不凡一次次转守为攻。
从唐国强表演的各种细节中,处处流露出领袖让人敬重又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上前的魅力。
总的来看,古月和唐国强的表演,一个贵在真实还原,另一个强调艺术性。
演员走不走心,决定着一部剧的好与坏。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优秀的特型演员诞生,为主旋律影视作品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