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些年在农村老家,葬礼上兴起了一种叫“大舞台”的娱乐形式。所谓“大舞台”,就是一个很长的厢式货车,车厢从侧面展开后,里面是个舞台,舞台背后的一侧是巨大的电子屏幕。

演员们主要在舞台上表演,背后电子屏幕上出现一些缅怀老人的话语。节目形式比较丰富,有歌舞、杂技、戏曲等。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乐队敲鼓(亲身经历农村葬礼中的)(1)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有老人过世,亲戚们会凑钱叫个戏班子,搭台唱几天,有豫剧、曲剧,有梆子,经典曲目有《打金枝》、《三娘教子》、《卷席筒》等。那时候爱看戏的人很多,一些人也会趁机卖点小东西,比如糖果、甘蔗等。

除了唱戏这种形式,还有放电影的,就是在村里找块空地,搭一块幕布,不远处放一个放映机,把电影胶卷插里面,大家就能在幕布上看到电影了。如果有人在放映机前面站起来,就会遮挡光线,在幕布上形成一团影子。所以大家都是搬个小马扎,安静地坐着看电影。

不过戏台和电影都是我很小时候的事情了,自从上了初中,开始长期住校后,我就与农村葬礼几乎绝缘了——别人家的葬礼我很少去参与,自己长辈的葬礼,作为后人要披麻戴孝,没有功夫去看葬礼上有啥好玩的。

现在这种“大舞台”形式,我在三年前爷爷的葬礼中见到过一次,但具体演的什么我没有功夫看,因为晚上我在爷爷灵柩前守着。

今年我心血来潮写这个“农村纪实”系列,凑巧再一次见到“大舞台”,便想看一看它究竟有哪些节目内容,于是晚上实地调研了一下,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慢慢讲吧。

(二) 暖场三首歌

上来是一个男主持人暖场,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他连着唱了三首歌。

第一首是罗大佑的《恋曲1990》,这首歌太经典,词曲俱佳。我的第一反应是,咦,竟然不是网络上烂大街的所谓“热门歌”,这让我觉得家乡人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那么低俗了。

《恋曲1990》里有这么几句歌词:“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歌词原本说的是情人离别的情愫,用在葬礼上也算沾点边,起码有个“离别”能对应上,表达对老人的追思之情。

第二首是《花轿里的人》,这首歌我听过,但不太熟悉,查找资料得知,这是一首苦情歌,里面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唱的:“一道道的沟沟一道道梁,曲曲弯弯咋就这么长。我还站在那道梁上,泪珠儿湿透了我的衣裳。”这几句用在农村葬礼上,感慨老人这一辈子历经艰辛,孝子们哭得眼泪直流,也算是沾边吧。

第三首是《狱中四梦》,这首歌我是第一次听,里面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昨夜我做了一个梦啊,梦儿是那么样的长。梦见了我的那母亲,她来到了我的身旁。轻轻的拉着我的手啊,抚摸着我的脸庞。”这首歌曲描写身在狱中的孩子表达悔恨以及对父母的思念,用到农村葬礼上,除去歌曲名字中的不吉利因素,歌曲内容倒是挺合适的。

当晚现场我第一反应觉得这三首歌都不算太恰当,可我仔细搜索我的歌曲库,好像还真没有找到几首更合适的,一些歌颂母爱的歌曲如Beyond《真的爱你》挺不错,不过是粤语,还是摇滚风,不太适合葬礼中使用。满文军的《懂你》也不错,我在之前的葬礼中也听到过,这首歌不难,表演者肯定会唱,也许他觉得这首歌太老,也就没有采用。

我并没有说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在我看来,演唱水平没有歌曲选择重要,人家也不是专业歌唱家,只要带着感情唱,歌词表达出对老人的思念就可以。我最怕是唱各种网络热门歌曲,那就真的太低俗了。

(三) 美女们开始跳舞了

男主持人热场完毕,美女们开始出来跳舞。说起农村舞台的美女跳舞,网上有很多相关的低俗视频,穿着暴露,动作诱惑,甚至色情意味很浓。

不过当音乐响起,女孩们出场时,我悬着的心便放了下来。六七个女孩穿着汉服款款走来(离得较远,看不清楚,只能想象美好画面),背景音乐是《知否知否》,这些年古风歌曲烂大街,缺乏比较亮眼的作品。这首《知否知否》,应该算是“矮子里拔高个”吧,起码比那些“裁缝”出来的口水歌要强。

女孩们表演的第二首歌舞是《琵琶行》,这个说起来有点汗颜。由于现场音响的缘故,熟练背诵白居易《琵琶行》的我,第一时间竟然没有听出这首歌。女孩们的舞姿一般般,他们跳着舞,我心里跟着背诵了一遍《琵琶行》。后来我查网络资料,发现这首歌在我们市竟然排名古风第一,看来太久没有听古风歌,我好像有点落后这个时代了。

两首古风歌,配合的是女孩们比较舒缓的舞蹈动作,当然了,距离我心目中的标准差得很远,不过是农村表演嘛,咱也不强求。两首跳完,主持人串个场,女孩们换了身比较热辣的衣服,露出雪白的大腿,目测应该穿了肉色内衣打底。

这时候音乐风格一变,开始劲歌热舞起来,该环节一共有四首歌,草蜢的《失恋阵线联盟》、孙悦的《怎么Happy》、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韩国鸟叔的《daddy》。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会选中这四首歌。《失恋阵线联盟》和《青苹果乐园》很大众,我能直接听出来,另外两首歌我用手机音乐软件“听歌识曲”功能才查到名字。

这几首歌比较欢快,讲道理不太适合葬礼的氛围。不过农村葬礼并不是追悼会,无需过分肃穆庄严,很多老百姓参加葬礼,纯粹是凑个热闹,欢快动感一些无妨。

(四) 杂技效果杠杠的

劲歌热舞之后,是魔术杂技时间。

先说说魔术吧,魔术夹杂在两个杂技中间。魔术表演者其实是女主持人,到最后她还唱了戏曲,会的东西不少。所谓魔术,其实就是一个换衣服的戏法,旁边的美女用帘幕把她遮起来,撤下帘幕她就换一身衣裳,然后出来配合音乐跳个舞。我认为没有多少吸引力,从现场观感来看,村民们也不认可。

音乐用的比较热门的音乐,如《夜上海》、王心凌的《爱你》等,说不上讨厌,只是一个肥胖的身躯跟着《爱你》扭动,总觉得美感不足,有些糊弄观众。

杂技咱可得好好说说,表演杂技的是一个人,他先后表演了两次杂技。第一次杂技主要是考验平衡功夫,踩着板子在一个圆球上做各种动作,比如把一个袋子从脚下穿上再取下来,比如踩着平衡球表演帽子戏法等。

第二次杂技主要考验硬功夫,比如单手劈砖,胸口碎砖头,滚钉床等,中间穿插着吐火、翻跟头等动作,这个环节,杂技演员把上衣脱了,在寒风中赤裸上身,表演得浑身出汗,用家乡的土话说是“动住劲儿”了。

钉床有个环节叫“肉夹馍”,就是下面摆放一个倒着插满钉子的木板,人躺在上面,然后人身上再站立一个小姐姐,看得人心惊胆战啊。对于学过物理的人来说,这个杂技其实危险性并不算大。不过终究需要杂技演员每日锻炼、挥洒无数汗水才能纯熟应用。

杂技表演是现场人最多的环节,小孩子们看得聚精会神,都被深深地吸引了。杂技表演结束后,大家都在鼓掌,杂技演员真的不容易。其中表演各种吐火方式时,我的几个小侄子一直在感叹。

整个杂技环节持续最长,大概有半个小时,围观群众最多,效果最显著,现场掌声最热烈,可以说是“大舞台”众多节目里的“扛把子”了。

(五) 说教歌曲有些“鸡肋”

杂技环节过后,主持人说要让乡亲们感动一回,哭一下,接下来是两首歌曲《爹娘的恩情还不够》和《十跪母重恩》。

《爹娘的恩情还不够》里面有几句歌词:“看着爹娘都已白了头,儿的心里真的好难受。多想把爹娘青春挽留,恨透时光这么快的走。”

《十跪母重恩》里有几句歌词是:“九跪母重恩,想儿娘发昏,病在床上两眼泪纷纷,哭了一声母,叫了一声娘,儿子不孝顺,母亲添忧愁。”

显然这两首是应景的说教歌曲,可能会感动一些人。不过我不喜欢这两首歌,但我明白唱它们的原因。刻意的说教很少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可是如果不唱这种歌曲,对主人家不好交代。

这种说教歌曲,摆明了说就是一种“姿态”,跟春晚里的那些政治意味浓的歌曲类似,很少有好听的。事实上,在唱这两首歌时,下面的乡亲们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回家了。一方面是因为天冷,另一方面是因为节目吸引力不够。

两首歌唱完,最后一个节目是戏曲,豫剧《赵铁贤哭妻》选段。年轻人基本都走了,去看旁边锣鼓队“扭秧歌”(就是简单的舞蹈,与东北秧歌不同)了。有些老人还在听,也有人能跟着唱两句。演唱这段豫剧的就是女主持人,她又要唱歌,又要表演魔术,最后来一段戏曲,水平如何可想而知,总之,我感觉不好听。

按照主持人最初的说法,最后应该有两段戏曲,结果演员们看到下面人散得七七八八,就直接结束,有偷工减料之嫌。咳,大冬天的,主人也不在意这几分钟表演时间了,差不多得了。

(六) 莫名想起春晚

看完一整场“大舞台”表演,莫名想起春晚了。

春晚中表演最扎实的是武术、杂技和戏曲这几种节目形式——无一例外都需要有真功夫傍身。若是没有下过苦功夫的人,上去表演一准露馅。大舞台中杂技表演很受欢迎,就在于演员自身具备一定的真功夫,而最后一首戏曲大家不爱听,则是由于这位演员水平不足,唱不出戏曲的韵味。

大舞台中主持人也会说点俏皮话,逗一逗现场气氛,但冷场的可能更大一些,这与春晚语言节目之尴尬颇为相似。若是没有这方面的大师,想让观众开怀大笑也不容易。尺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咱就点到为止,不多说。

至于歌曲嘛,主要看音乐和歌词。现在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音乐好的歌词欠佳,歌词好的曲风又不够优美,总之词曲俱佳的歌少之又少。大舞台还能唱些经典老歌撑撑门面,春晚不太好唱老歌,结果新歌一首也唱不红

另外说教歌曲虽然看起来贴合主题,未必能受大家喜欢。大舞台中唱得哭爹喊娘的歌,春晚上那些歌颂社会更美好、合家欢乐大团圆的歌,都不太受欢迎。歌曲不应该为了空洞的说教而写,而是要言之有物、润物细无声才行。

舞蹈要亮眼,往往需要一些民族性,这容易引起共鸣。大舞台上的古风歌舞,春晚舞台上的江南水乡,都体现了这一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葬礼中的大舞台和春晚类似,都是目的性很强的组合表演,当目标不够纯粹时,往往会陷入“既要、又要、还要”的误区,最后变成凑个热闹、没啥营养、多花冤枉钱的“鸡肋”罢了。

而演员们有没有下苦功,会直接影响表演的质量。以前只有牛人才能上春晚,现在什么牛鬼蛇神都在春晚上咋呼一番,最后弄得春晚积重难返,好好一块牌子就砸得破烂不堪。

有时候想一想,农村的大舞台取代了放电影和戏台子,自身也将被其他形式取代,这本身就是一种“新陈代谢”,而春晚的招牌无法被替代,只能从内部腐烂败坏,从而达到自我取代、劣币驱除良币的效果,也算是某种不成功的“新陈代谢”了。

这是一种悲哀。尤其是放在如今各种自信铺天盖地充斥版面的背景下,更觉得悲哀和讽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