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烛台样式(狮形辟邪烛台)(1)

上图是1955年福州西门外凤凰岭出土的一件南朝青瓷狮形辟邪烛台。此器高8、口径2.2、身长12.5、宽6厘米,通体遍施青釉,釉质晶莹润亮,状似狮子,狮头昂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颔下有须,狮身呈蹲踞状,项背分披鬃毛,腹部两侧刻划有羽翼,四足屈于腹下,尾巴呈蕉叶状。它胸部凸出,身体弯曲,臀部翘起,体态矫健神俊。脊背上还塑有一供插烛用的柱形圆管,与腹部相通。这件烛台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是一件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工艺技巧很高的作品。

辟邪烛台是六朝时期,特别是西晋时的特有器物,以前常因其形象类狮而称之为“狮形烛台”。其实此类形象的器物应有两种,一种腹部有翼,是辟邪,如本文介绍的这件器物;一种不带翼,是狮。

关于辟邪烛台的用途,学术界有不同说法:或曰插烛照明的烛台;或曰文房盛水的水注;或曰宴饮和祭祀之酒器。辟邪烛台过去多被认为是“水注”,是一种盛水的文具。但它的成型方法与当时盛行的蛙形水盂和敛口扁圆腹水盂完全不同,后者是拉坯成型,有一个器壁薄而光滑的扁圆腹以贮水;辟邪烛台则用模印法对接成型,器体厚重,内壁凹凸不平,有管状口而无流,不像盛水的样子,也与砚、笔筒等文具不相匹配。所以从实用、形态和体重来看,都应用于插烛照明为宜。

六朝时期人们常取动物形象作为瓷器的造型,是为像生瓷,这件狮形辟邪烛台就是其中的代表。狮子据说是东汉时从西域传入,随着佛教的盛行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具有辟邪、祝福的文化象征意蕴,深受人们的喜爱。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钮、钟钮上常用辟邪为形象。辟邪的形象应是汉代才出现的,六朝时期,辟邪形象的雕刻作品很盛行,南京附近及周围一带的王侯陵墓前往往有石雕的辟邪。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避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美好心愿。

宾娟撰文/陈浩摄影

来源: 福建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