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上片下片的内容(看百万工农一齐踊跃)(1)

前头捉了张辉瓒

【小故事】

1930年10月,刚刚结束中原会战的蒋介石就组织国民党赣军10万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了第一次围剿。国民党调集了十一个师两个旅共10万人马,并派出三个航空队,以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兼“围剿”总司令,江西剿匪总指挥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兵合击,猛进猛打”的办法,分兵八路进攻赣南闽西中央根据地。当时红军约有4万人,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的作战方针,将主力隐蔽于赣南黄陂、小布一带;之后,红军向进入龙冈“口袋”的敌军发起攻击,全歼敌第十八师师部及其主力五二旅、五三旅,活捉张辉瓒,俘敌9000余人。红军乘胜追击,1931年1月3日在东韶歼灭敌谭道源师一个旅3000余人。其余各路敌军闻风而逃。红军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词的上半阕。

此后,193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在斯大林特使的支持下,一个26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一下子就成了政治局委员,他叫王明,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底刚刚从苏联回到上海,他是一个十分干练的小伙子,熟练掌握俄语,能够大段背诵列宁语录,在此后几年,他掌握着红军在井冈山的领导权,差点葬送了中国的革命。而就在此后不久,蒋介石又调集20万大军,以何应钦担任南昌行营主任兼总司令,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面对这种这种情况,对前期写就的词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15]·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解读】

此词写成于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之后、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之前。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达第二次迎战之决心。诗人笔下根据地的冬天生机盎然,就在这勃勃向上的画面中,冬日正义的肃杀之气正严阵以待。红军战士不仅仅是一腔怒火冲云端,而且为保卫家园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沉着迎战。在诗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动凝练地再现了战斗场面,虽未正面详细描写激战情况,但诗人凌云健笔先点出龙冈大雾,最后进抵战局之结果。特别是“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将将士们欢呼胜利的呐喊渲染得声震四野,如犹在耳;再将敌酋的名字巧妙嵌入,又令人想起辛词:“试问天下谁敌手,曹刘。”反其意而用之,不禁令人莞尔。

结尾句用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读罢全词,我们自然相信,革命者有了共工的拼搏献身精神,是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的。全词洗练明快,气度雄伟而又意趣横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煽动性。是的,千百万工农一齐踊跃,红旗乱展于天下的时候,反动派的末日就到了。毛泽东无疑是大诗人,但是他又别于一般的诗人。他要“野”得多,他不在乎小我感情的简单宣泄,而总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恣肆文采把最开阔的景象一下洞穿。他暴烈不羁的斗争精神、强悍坚毅的个性特征、乐为天下先的入世意识、超凡脱俗的智慧胆识都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够达到的。他同样拥有敏锐准确的瞬间观察能力、自然纯正的艺术直觉、卓尔不群的思考独立性、厚重深沉的悲悯情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精深博大的国学背景,而这又是一个大诗人所必需的。在我看来,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气质在他的身上却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从而能够济世、为诗都收放自如,随心所欲。

【对青少年写作的启示】

气氛烘托抓住读者的心

聪明的写作者知道,读者阅读时的心是会被文章中的情景所感染的。因此,写作时气氛的烘托非常重要。这首作品利用环境和气候来烘托气氛,做得非常到位,值得大家写作时学习。

这首词起句写了一个大景色,也烘托出了气氛,南方的冬天树叶多不凋零,而转为红色或黄色,赣南多有山林,于是周围都是红色,让人觉得十分壮阔清新,刚健有力而充满生机,绝对不会联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