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天城毕业合影
文|刘双五
桐城自古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古训,文化底蕴甚为丰厚,“菜傭酒保多能知书,商贾待诏亦可吟诗作赋。”明清时社学、书院遍布城乡,为皖省之最。解放前夕,桐城(含枞阳)初、高中拥有17所,皖省各县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县内各校办学规模大多偏小,很长历史时期受程朱理学影响,只讲继承,不讲创新。
解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列为各级领导考绩内容之一,同时颁布诸多有利于发展教育的各项政策,这些举措,使桐城教育经久不衰,名震江淮。
桐城的天城中学前身为清末教育家、桐城名儒阮强与其师秦汝楫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在旧时桐城县西乡双港铺梵天城天城书院废址上倡办成立的公立天城两等学堂(此为集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于一校)。1906年,天城学堂当年招收学童三十名。这个学堂培养出了日后活跃于民国社会的汪少伦、桂丹华、桂凝露等一批学者名流。抗战胜利前夕,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六月十一日下午一时,桐城县西乡绅董计一百二十六人集会于当时的桐城县老梅区署大礼堂,“痛念前辈缔造之艰辛,亦觉未来复兴之匪易”、“查本县各区中等学校次第林立,惟我区独付缺。且远隔县城,以致无力远道升学失学者青年比比皆是,……决议筹设中等学校一所,分高初两部以资救济”。公推时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安徽省教育厅长汪少伦和时任中国国民党桐城县党部干事,后任民国桐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张护棠诸人领衔在原有天城小学(堂)基础之上扩办为私立男子初级中学。以早年天城书院和桐城县西乡公益性机构筹备仓等旧有田产充作开办基金。成立校董会,孙闻园、姚汴侯、汪少伦诸人先后当任董事长,聘请黄师岳、房秩五、宋君达、朱伯健、石纶阁、吴梅森、方怡昌、龙笑云、许问渠、王衡、范任、姚子素、程季远、汪鑑衡等人为董事。张护棠任校长。原计划招足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计六班后,增设高级职业三班。1946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80名。1949年2月,桐城县解放。8月因师生多投奔革命,桐城县秋间遭遇特大水灾,入学者寥寥,天城初中遂停办,师生并入位于桐城县城的桐城县私立联合中学(校址即今桐城二中校园)。
1956年中国大陆私营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基本完成,迎来教育大发展历史高潮。4月,桐城县人民委员会决议将已停办七年之久的天城初中于原址复校,并改办为公立,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初名桐城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1958年改回旧称天城初级中学。1956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422名,后该校办学实绩日巨。1959年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荣获国务院表彰,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时任校长赵剑英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2年1月,该校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中。该校自公元1956年复校以来,六十余年间既培养出了储波、彭文生、吕昭平、程国胜、程备久等难以计数的大批英才,更为新中国造就了万千中坚建设者。
图为民国私立天城中学毕业照
这是一帧民国时期桐城县私立天城初级中学毕业同学合影。拍摄时间为民国卅八年六月,即公元1949年6月,时为一所私立男子初级中学,这帧旧照拍摄地即为当时位于桐城县双港铺的天城校园内。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天城校址古称梵天城。保存至今的当时民国安徽省教育厅档案中称它:“四围环以土城,城外环以水濠,自然天成,风景绝佳。”
照片中的学生们发式多为二分头、身着制服、胸前佩戴一枚小小倒三角形蓝底白字铜质校徽,小小年纪,老成持重。举手投足间,民国范儿十足。值炎炎酷暑,如此着装拍照,郑重其事,实属不易。
这帧旧照中共计有五人,分别来自该校‘智’、‘仁’、‘勇’三个班级。前排右一者,足球踢得非常棒,当时在校内小有名气。五人中,至少有两人日后接受了非常完整的大学高等教育,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后长期执教于安庆一中和芜湖一中等名校。这当然为后话啦!(作者就职于桐城天城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