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献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圆满召开
编者按: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到来之际,鲁中晨报黄河三角洲新闻重磅推出《秦皇河恋上狮子刘》、《那 一抹乡愁》两本书籍。
去年冬天开始,晨报小伙伴们又分散各地进行古村探访,从平原上的古村落黄河乡居,到淄博山区的石头古 村,再到皖南古村落、滇西北、大别山古村等等,前前后后采访了近百个古村落,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本《 那一抹乡愁》。
《秦皇河恋上狮子刘》是一本媒体营销实战录,则是侧重实战的纯干货。
今选载部分与大家分享
古村落之发现之旅
城子村:齐国边陲重镇 “花椒小果”之乡
图/文 记者 李珊
初到城子,平原长大的记者就被这里多姿多彩的奇山怪景、独具特色的山居古宅所吸引,这些古宅镶嵌在生机勃勃、茂密葱绿的树林之中,耳边百鸟齐鸣、花香沁入心脾,象似步入仙景,叫人入醉入痴、迷入忘返。
城子村的村主任王衍军热情好客,他带着记者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这里的路有的筑阶,有的直接凿在石崖上,有平,有陡,拐弯抹角,盘旋而上。村里的古宅石板屋,清一色石板块建造,各种石头砌成的房屋不规则地出现在山体之间,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或依傍于悬崖旁,或隐没在丛林中,自然之景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每套房屋就象坐落在每把威武的太师椅上,甚是壮观。
当记者从山下望上去,房子就像挂在天上,想像当年上百户人家住在这里,每到夜晚,半山腰灯光点点,如同挂在天上的繁星,真有点郭老笔下《天上的街市》中描绘的感觉。白天站在最高处,纵观全村,一目了然。家家户户用石头建筑的鸡舍、猪圈、牛栏,石磨,石碾,应有尽有,样样齐全。
而村子周边群山环形相绕,登高望远,形似卧牛,给人以无限遐想。从地理特征上看,城子村坐落一条山谷之间,谷长幽深,山林茂密,周边也没有其他村庄,是一处环境清幽的风水宝地。
【齐长城所经 战国边陲重镇】
据王主任介绍,城子村原名古城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在土地入社以后才改为城子村)在战国时是齐国的边陲重镇,依淄河为界,南边便是鲁国地界(现为博山区);淄河的北岸便是齐国的边关(现为淄川区);城子村的北面两村:南北镇后村皆以城子为镇而得名。
我国著名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而齐长城在淄川段是齐长城的主线,全长50公里,主要齐长城遗迹30公里,主要位于淄河镇城子村、劈山、马鞍山一带。
所经城子村段又是齐长城的重要边关之一,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民间传说的重要发源地。齐长城自博山区八陡镇的苏家沟与西河镇薛家峪村交界的围屏山进入淄川。齐长城是建在山脊上的,南面属于博山区,北面属于淄川区。齐长城还是鲁国和齐国的分界线,南面属于鲁国,北面是齐国。
【群山环绕 清净优美】
城子村古村落,位于国家鲁山林场北邻,村域面积12.3平方公里,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村庄占地面积538亩,常住人口928,主要产业林果种植、小杂粮,具有“花椒小果之乡”之称。城子村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文物古迹以及群山环绕的清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具有相当巨大的吸引力。
城子村古村落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形态和周边群山环绕的清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子村的古民居等传统建筑、优美的自然生态主要集中原来南部山区的城子村。村庄四周群山延绵,层峦叠嶂,山中大树参天,树藤缠绕,沿村口只有一条路蜿蜒而入。
春夏季节,山花烂漫,果木飘香,农家院落坐落其中,傍山傍河而建,形成了景色优美的、返璞归真的原生态的山野环境。村庄就在幽静的群众怀抱中,仿佛洒脱的高人,超然世外,物我两忘,清净自然。
【石板屋群历经百年风雨】
记者见到,村落的传统建筑,主材为当地的青石页岩,砌筑工艺采用当地传统的干砌石块工艺,整体建筑不采用砂浆,既经济适用,又耐风化。房屋外露基础一般因地制宜,做成干砌石堰,最高额干砌石堰高度达到三十多米,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在山崖上,坚固如磐。房屋主体采用块石,块石大致方正,上下大致平整,无尖角,石料的尖锐边角凿去。砌体的外露面平顺、整齐,块石大面朝外。
村庄之中保存了数量颇为丰富的传统石板屋乡土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或依傍于悬崖旁,或坐落于巨石之上,穿插分布于全村范围内,数量占比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75%,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石板屋群历经岁月洗礼,部分房屋出现一定破损,但近期经过修复,重现清代时期的世外桃源般干砌石屋的传统风貌。
【黑砖围墙几丈高】
城子由于是齐国的边陲重镇,古城周围都有几丈高的围墙,墙体地基因靠淄河滩,故地基下皆沙石不牢固,故地下五米余深,六十米宽,皆用粘土夯实筑成(原因在生产队挖地瓜窖时发现的),在墙体地面以上,中间是用土沙夯实筑成,西边底下是1.5米余,用料石护砌,以上是用古建筑用的黑砖砌成,牢固的很。东西南北四门都留有用料石砌成的拱形大门,上面建有楼阁,由驻兵把守(现东门的底座痕迹尚在)。所有的城墙自五八年大跃进成立高级社后,在六十年代初,因村民人均土地少,但由社员在冬天农闲时,将城墙毁掉变为良田耕种。
【齐国屯兵楼基尚存】
城内西北边是用每块大约吨重的大料石盖的三层大楼,当时有可能是齐国边关屯兵驻地,十分壮观,是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时炸毁的,现楼基还在。楼的西南面是用重梁挂柱及古庙宇用的黑砖砌成的,上面全是庙宇用的黑瓦盖顶,村民叫庭房。据说可能是当时审判犯人,像现在的法院的审判庭一样的作用,也是在六十年代初,由于当时宅基地需审批,不准占用耕地,便由大队划归个人做宅基地拆除重新盖的新房居住。
【清代诗人赵执信 红叶山楼根基尚在】
庭房的旁边是由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字仲符,号秋谷,别号无想道人,晚号炲山,与王渔阳是好友)所建的红叶楼。据说当时赵执信因错罢官后到处游山玩水、访友,有一年秋天,在走到淄河岸边城子村时,看到西边封山上,漫山遍野的红叶,颜色似火极为壮观,就在此买地十余亩,建起了豪华住宅(红叶山楼)。
红叶山楼,分前中后三个庭院和花园,现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毁坏,楼建筑已无存,只有根基还在,依稀可循。现查看当时用的建筑材料,与现在截然不同,所用的黑砖,皆同北京故宫、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等古建筑所用的一样,可见当时耗资不菲。
城子村原居住此处的赵增才据说是赵执信的后裔,当时他曾讲祖上传下来的有赵执信画像,据说是用布料画的,后被人盗去,用紫檀木雕刻的“鱼篮菩萨”等文物,是在文化大革命时,因他家是富农,被红卫兵炒家,有的毁了,有的被人盗去,唯有赵增才传下来的清朝宰相张廷玉题写的匾额,及其祖先赵执信亲笔写的两幅木质扁联,高1.2米,宽0.3米,雕刻的上联是:高天雅韵松千尺,下联是:暗养清音竹数抖。落款是乙巳、雪后、无想道人漫笔,并盖有三方印章。
赵执信所用的香炉、磬等物,由于当时藏的比较严密,故未被红卫兵搜去,后因赵增才夫妇两位老人年迈,皆以低价变卖为生。
【赵家大院】
赵家大院,是地处村口的一座四合院,具有“当地建筑一绝”之称。整个房子,从地基全是用石块料垒砌而成,屋顶大部是用草覆盖。宅院的建筑,布局奇特、建造牢固、房房相通、方便安全。宅院建有正堂、下堂、左、右厢房。整个宅院,粮食加工、厨房做饭、制作饲料、喂饮牲畜,以及垫栏出粪、拿柴打水等,都布局的井井有条,快捷方便,真不愧为前辈的独居匠心。
【古庙】
城子有一处依山而建的古庙,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等神像,老人们挨家挨户凑钱,城子人一代一代把庙越建越大、佛教文化也越来越浓,先后建起了五圣庙、三义庙。庙宇建起后,成了当地四面八方百姓拜佛求神的场所,庙宇里天天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总是青烟袅袅、香火不断。
【古围墙】
清末时代,城子一代社会战乱,城子人为了躲避战火、保证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在村南的一座山顶上修筑了一座石围墙。当地老百姓叫围子,此山较高、山顶又较平,四面都是山坡,无接连山,在上面易守难攻,是当时老百姓避难的好地方。
【奇景古桥】
城子村庄村口有一通往幸福的拱形古石桥。桥面宽四米,长八米,距离河底约五米高。
【古村落石板路】
城子村落的石板路面,主要在建村定居后逐步修建起来的。是有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铺设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走的人比较多,这种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经变得非常光滑。主要的作用是摆脱道路泥泞,行走方便,也防止洪水对路的破坏。
城子村可以说是石头村。墙是大石块筑垒起来的;在城子街上、道上,甚至在野外上坡的大路小路也是青石板铺成。雨天,没有泥泞难走的路;晴天,没有飞扬的泥沙铺面。古老房屋,全部是用石头砌成,道路是石板路,到处还可以看到石板地、石台阶、石凉台、石门坎、石栏杆、石墙基、石花坛、石柱、石窗、石桌、石凳、石槽、石臼、石磨等等。
【圣水泉】
古代村落选址与建造,为满足人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在保证风水良好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居住,逐渐形成村落。
在城子的北峪口的方便,有一口山泉,泉水从山崖石缝中淅沥流出,叮咚作响,常年流水不断,毫无污染,水质清澈甘甜,丝丝润喉,村民称之为“北峪泉”。皆被视为山谷的神灵所在。
【圣水寺】
城子村西悬崖下的圣水山半山腰,有圣水寺遗址,原称圣水观,相传在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此处有银子,便保护挖掘,当挖到两米深后,发现有一块银子,被人挖出这日半夜,向从南岭一白布老妇痛哭流涕,向挖井处走来,并哭诉,小儿子的脚趾被人挖掉,当挖井人从睡梦中惊醒时,穿白衣老妇已到跟前,便纵身跳入井中,顿时井水上涨,师人便无法挖掘,后佛教传入中国,便成了寺院。
圣水寺,元延祐(1314-1320年)初建。今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立碑两通。据临淄候选兵马司副指挥王绍宗锁撰碑文记载:“博山在青州西南,东鄙岳阳、马鞍两山,久为名胜。圣水观适当岳阳南麓,俯临淄水,平揖马鞍,树林阴翳,中傍西岩,而甘泉出焉,澄澈幽深,大旱不竭,圣水之名良有以也。池北有玉皇阁,于道光壬寅业已重经修茸,穿阁而北有地藏菩萨殿,观音白衣配之。”碑文中提到的甘泉名“圣水泉”,《续修博山县志》中有记载:“圣水泉,在(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古城西山,圣水寺内。有池二,一甘一苦。苦者今塞,甘者亦停而不流。”
看过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人们,难以忘记电影一开始,在鸡犬相闻中,果农杜深忠用毛笔蘸着清水,蹲在一片阳光里,在自家大门口的地上挥动手臂,宁静的乡村画面里透着诗意。电影完完整整展现了杓峪村一年纷繁琐碎却又极其细腻的生活,在这里看到了所有中国农村的缩影。
5月5日,槐花飘香时节。山绿水清,惠风和畅。记者来到这里,踏着这里特有的红褐色土地,听着朴实浓重的乡音,感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
这里是杓峪,是翰林,是双马山乡村片区,是中国的乡村,是乡村里的中国。
【古村落】有份大山里的邀约,你来吗?
记者走进《乡村里的中国》双马山乡村片区
图/文 记者 王晓明 张贵英 齐国利
【杓峪,“明星”村期待新发展】
车子行驶在赶往沂源杓峪村的山路上,满山的果树青绿槐花如雪,路边红褐色的岩土壁像是一层层“煎饼”被压了个紧实。看着此山此景,脑海中似乎还在回放着一句句纪录片里的台词:
“人要吃饭,精神也要吃饭。”
“我们付出的很多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很少很少很少。”
“出去打工,就是拿人肉换猪肉。”
每句道理都携卷着时间和土地的厚重……
沂源县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杓峪村是沂源县海拔最高的村,它座落于沂源县南部的中庄镇,距离沂源县城有36公里左右的车程。一如杓峪村的村名,这是一个坐落于深山环抱中的小村庄,四周延绵的青山如同勺沿,将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包围在山谷中央。如果不是焦波老师的纪录片,这个深藏于大山的普通的村子,能有几人知晓?
2013年之前,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杓峪村党支部书记张自恩告诉记者,纪录片使该村的名声大振。目前村内道路已硬化施工1900多米,让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时也为该村带来了人气,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游玩的同时也品尝了村里的“沂源红”苹果。
张自恩告诉记者,村里共有167户人家,497口人,大多数村民都以种苹果为生,全村的经济收入也是主要靠苹果销售来带动。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苹果的整体销售行情持续走低,现在村里还有滞销的“沂源红”苹果,愁坏了村民,他也寝食难安。“农民老百姓是最不容易的,只希望能够通过片子的影响真正对村民生活有所改变。”
记者沿着“《乡村里的中国》拍摄地杓峪村”旅游标志指示牌,很顺利地找到了村子。村头文化广场边上树立了一块引导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有记录片里人物的家。沿路上坡,曲曲拐拐,看到一石堰上的大槐树,就到了杜深忠的家了。
出门热情迎接的是老杜媳妇张兆珍,她告诉记者,片子播出后村里修了路,来得人多了,老杜现在也去村西头的双马山上班了。“老杜现在很忙,几天回来一次,家里的苹果也都承包出去了!现在就期盼着村里的自来水能通上,老百姓的生活能更好一些。”
老杜去上班了?记者脑海里还在想着纪录片里的老杜形象:每天看报纸,看新闻联播,从25岁退伍到34岁结婚,一直在家里看书写作,结婚第二天就到北京上鲁迅文学院去了......
看过纪录片的都会记得“双马山”,如今老杜就在此工作。片中提到的“王老板”王永宝从去年春季开始聘请杜深忠,给他一间屋子做工作室兼宿舍。
老杜工作的双马山到底是个什么山?记者要去看一看。
【双马山,沐心慢时光】
有些地方,你或许天天与它相见,却不一定能够记得住;有些地方,或许你只与它悄然相逢,见过一面,心里便有了它永驻的位置和影子,成为生命中一种鲜活立体和不会忘却的记忆。
双马山就属于后一种。
它位于沂源县燕崖镇,是个六村交界的地方,独特难得,得天独厚。这里山高气爽,四周悬崖峭壁,山顶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任何环境污染。交界的六个村有前面说的中庄镇的杓峪村,有燕崖镇的翰林村,蒲峪,冯家峪,巩家峪,刘庄。杓峪村座落在双马山以东,翰林在北,刘庄在南,蒲峪、冯家峪在西北方向。
车行群山之间,密密小小的银杏叶片,以心的形状在山风中群舞。山水成溪,山羊点缀,如织如画。车到燕崖镇双马山,先是在半山腰上见到山东省海拔最高的水库——红旗水库,这是毛主席年代留下来的水库,它镶嵌在山中明镜一般波光闪闪。
而双马山的得名也非寻常,只因这座山连接着著名的沂蒙72崮之马头崮、尹家崮,两座山头形似两匹马而得名。“你看,那像不像马头?”一路指引的老杜媳妇指着一崮头说道。
慢慢地在双马山继续行走,呈现在眼前的是百年老村错落有致地镶嵌于山间水边,历经沧桑而生机勃发,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尽享这自然的慢时光。一条条自然的碎石小道,萦绕“悬挂”在天际间的双马山的“马头”上。
【翰林村,老故事新机遇】
到了山上,双马山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正如火如荼。一下车见到的王永宝,就是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出现的那个“老板”。
出现在影片中的“老板”王永宝,话语不多,憨厚实在。他说,翻过双马山,就是杓峪村,《乡村里的中国》不仅让杓峪村成了旅游景点,而且他们正在打造的双马山生态农业旅游区,辐射周边的很多村子,特别是就近的杓峪村、翰林村等。
王永宝指的翰林村,也颇有故事。古代,村里出过翰林,故称翰林村,后来也讹为“汉林”一说。传说,村里的程翰林原是大清河边的高苑人。康熙年间大清河发大水,他的爹娘和一个16岁的姐姐,在睡梦中叫大水冲到了渤海里。那年他12岁,在懵懵懂懂里抓住了一个木盆,在大清河里飘荡了一夜,挂到了一棵柳树杈子上。傍明天,爬上岸来,一路要饭往南走。后来就到了现在的这个村子,并且考取了翰林。
高昂的山头、绵延的山脊、壁立千仞山体的双马山,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而如今,它对接现代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建立“观生态、悟自然、享生活、沐心灵”的生态园区。计划用5至10年时间,以“沐心”为主打,为身处钢筋水泥建筑之中、无奈与雾霾尾气相伴、生活工作压力倍增的城市人“洗心”减压。
已经建成或基本建成的花海、跑马场、越野车道、生态果园、亲子乐园、原始村落、小木屋等,令我对这个土生土长的沂蒙农民——山东双马山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宝肃然起敬。
【樱桃节,一份大山邀约】
“在山水云田间,做你最想做的自己,抽身离开繁杂拥挤的生活,享受短暂的隐居、休憩,当你重回都市,会带着崭新的姿态和勇气。”
看过双马山,记者才理解了双马山开发者王永宝深深的故乡情怀,寻根情结,开出万亩荒山,做起这“耐得住寂寞”的乡村旅游。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弟子曾皙有一次如是描述自己的“梦想画面”。
闭上眼睛想一想,曾皙描述的场景的确令人神往:暮春时节,山绿水清,惠风和畅,一家人踏青于林,兴致而吟,真真神仙般的生活。如此惬意如诗的体验,于现在的都市人而言,显得奢侈难得。
如今,双马山片区乡村里的樱桃熟了,12日将迎来她的馈赠礼仪式。王永宝介绍,双马山的大樱桃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土壤好,全新开发的处女地从没污染过,经过无害化处理加上专家指导,釆用了有机肥料,用沼气渣液和豆饼等,再加上双马山的自然优势远离城市二十公里,方圆二十公里内没有一家工厂污染,还有红旗水库海拨最高,水质最好,没有一点客水进入的水源地,可直接喝,所以双马山的樱桃口味是最甜最有机的。
樱桃红,槐花白,果树绿,连山间的风儿都飘香了。大锅全羊、手工煎饼、大锅馒头、石磨豆腐、高山甜瓜,村里朴实的老农笑脸相迎。
这份来自大山里的邀约,你来吗?
淄川西岛坪:踏步青石阶 觅得美景来
图/文 记者 张笑
“孝”、“仁”、“诚”、“爱”,大概每一个去过西岛坪村的人,都会对村头椭圆形石碑上的四个大字深深吸引。古色古香的村落,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人家,无不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夹杂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
石台阶是一大特色
走进西岛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石阶。
记者跟随村书记段俊家的脚步,踩着潮湿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一定得慢点儿,注意脚下。我们住在山里的人,走起这样的路很轻车熟路。你们走这样的路肯定不是很习惯,一定得当心。”说完,段俊家又继续朝前走去。在段俊家看来,山里人走路就是在进行身体锻炼,很是考验体能,因此所谓的“三高”等“富贵病”自然也就躲得他们远远的。
越往上走,道路越有些崎岖。远远望去,房屋错落有致,石阶排列整齐又不失美感,与远处的山体互相应和,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站在石阶上,记者注意到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有苔痕,点点鲜绿,让人好不心旷神怡。
“我们村啊,是由明代外乡人迁入而形成的传统村落。村内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的80%。”段俊家介绍道,民居依山而建,用材均为石材,道路均为石板路、石台阶或石砌路面是他们村的一大特色。
城里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不管脚踩哪一块石头,手抚哪一块破壁的砖墙,哪怕随便走入一条小路,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夹杂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厚重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清幽静谧、人少景美、空气清新,座座房屋屹立于石阶两旁,深邃的石道将人带入这座古村,让人真正远离城市的喧嚣,发现生活的真谛。
采访间,有一农妇正在院子中洗衣服,见闻记者与段俊家路过,赶忙凑上前来打起招呼。闲聊中,对生活的满足溢于言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院村道间透露出小村的悠久历史,生活在此彷如世外桃源,不问人间世故却享人间乐土。还有不少晒太阳的老人,聚在一起,闲聊家常,稚童们一起追逐打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让人不禁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老人们和蔼淳朴、孩童们开心快乐,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流连忘返。
“别看现在我们村现在很安静,每到夏季,不少城里人过来避暑休假呢!”说到这,段俊家满是自豪。段俊家介绍,西岛坪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玄武庙、吊河山寨等,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度假游玩。
发展采摘招徕游客
“山顶叫吊河顶,上面有座古山寨,村民称它为北寨,南山也有,叫南寨,但是很小,这就是吊河山寨。北寨现在已基本淹没在柏树林中,但石墙、寨门、堡垒,大体还都保留着。”段俊家介绍说,这几年,周边的山地没人耕种了,上去的人很少了,偶尔还有采山货的村民及来写生的学生上去。值得一提的是,北寨原来生活着一群“山鸡”,当地人叫“呱鸡子”,和家鸡一般大,草灰色,极会伪装,叫声“呱咕噜、呱咕噜”很响亮。“大约九零年以后吧,就绝迹了,其它地方也没见有,上网查也没查到那是什么品种。它们就这样灭绝,一想起来就感到很痛心。”段俊家说。
峨庄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庙观,西岛坪也不例外。段俊家介绍,平常家里有病有灾时,人们会去玄武庙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更加谨慎自己的行为。“我觉得与其说这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吧!”段俊家解释道。
没错,因为敬畏,所以谦恭;因为敬畏,所以神圣;因为敬畏,所以能感恩惜福,顺应自然之理,与世无争。
临近采访结束,段俊家把记者带进了他位于村头的樱桃园中。“承包了乡亲们三四十亩地,雇佣了几个乡亲帮忙打理。今年等樱桃成熟后,我准备发展采摘。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俺们村……”担任该村书记十余年的段俊家为招徕更多的游客不断努力着。
以上为部分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详见书籍
《秦皇河恋上狮子刘》、《那一抹乡愁》
让我们一起留住青山绿水,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滨州见
精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