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文化博览(四)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1)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民族建筑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类型。

一、哈尼族村寨的方位及空间概念

哈尼语中常用的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有“格”“娘”“塔”等。哈尼族对方位的概念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表示东南西北的方位词,更没有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四方八位的概念,往往只作上面(北)和下面(南)之分。用哈尼语表示,有“阿格”“阿娘”或“阿塔”“阿乌”或“作格”“作娘”或“阿塔培”“阿乌培”等叫法,其中“格”“乌”即为下方,“娘”“塔”即为上方,这是以村寨为中心而作的方位判断,东方、西方以太阳升落进行辨别,河头河尾以河水的流向而区分,也可以根据流向来称呼上下方。

在哈尼语中,用方位来进行村寨命名的寨子也无法体现汉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区分。比如,红河县洛恩乡俄崩村,俄崩其含义是“住在下面的家族”,寨址在塔崩村东南下侧,即俄崩村是依照塔崩村的方位而言的。其实这里的塔崩村也是依俄崩村的方位而言,其意为“住在上面的家族”,没有塔崩这个上寨也就没有俄崩这个下寨,二者相互依存。像这种以某寨的方位为标准称呼另一寨的习惯在哈尼族村寨中有很多,如娘垤(上面的坪地)、娘普(上面的村寨)、格普(下面的村寨)、娘宗(上寨)、塔玛(水沟上面的村子)、普咪作咪(最下面的村子)、格宗(下寨)等,洛恩乡70多个哈尼语寨名中有15个都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可见这样的空间方位概念在哈尼语中的普遍性。

二、哈尼族村寨的神圣空间

哈尼族村寨的寨门内就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环境,在宗教祭司“追玛”的带领下,人们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形成了村寨的神圣空间。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2)

图 1 红河作夫哈尼族村寨

(一)寨头

哈尼族村寨的寨头就是一个村寨举行全村各种大型祭祀活动的中枢,比如“昂玛吐”活动。昂玛寨神必须选择在村头,且以一片茂密的树林为象征,平时禁止人畜入内踩踏。之所以选择在寨头举行仪式,是为了让寨神在高处俯视村寨的一切,注视村寨的变化、人们的言行,以保护村寨和村中人畜兴旺平安。寨神可以是树神、植物神,也可以是石头神、谷物种神等。

(二)神树林

哈尼族的某些地区,如元阳县全福庄,认为寨神便是树神。寨民在寨头密林中选择一棵笔直的树木作为昂玛寨神的象征,树干入土处立一块青石板,作为昂玛寨神。

昂玛吐活动选择在一片茂林中,在这片树林中各种原始树木、灌木、杂草相互交错杂生。就在献昂玛的那棵树旁,同时竖立几棵树木,用栗树搭建一个三层祭台。绿春县车里村的昂玛吐活动要分别在几棵不同树木根处献祭各种神灵,所以献祭寨神昂玛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各种植物的神灵的献祭。

哈尼族村寨祭祀寨神围绕一棵神树进行,树下有两块青石板,一块平放在地上,另一块靠树根竖立,与平放的那一块呈直角,祭祀时除了用树木搭的祭台、蔑桌之外,石板上还要放上三个或更多碗的祭品予以祭祀,并将牺牲放在石板上宰杀,溅一些血于石板上。所以在献寨神的同时,也将石板作为神灵予以祭祀,寨神同时也具有了石神的特性。总之,在祭祀寨神昂玛的神圣场所内,其周围的树木不能砍伐,花木不准攀折,石头不许挪动,更不许在周围的神林内砍樵、狩猎,违者轻者罚款,重者杀六畜祭祀。

(三)水井

哈尼人的心目中,水井是神圣的,是生命之源,每年都有祭祀水井的仪式,祈求水神让全寨人畜饮水、村下梯田用水不断,而且这种仪式一直持续下去,贯穿于一年内梯田农耕祭祀活动中。在不同的农作活动时期,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村寨旁边的箐沟、水潭、水田口、河水予以祭祀,祈求管水之神,旱季时水不干涸,雨季时水不泛滥。由于妇女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汲取者,是水井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妇女就成为了水井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日常清洁工作由妇女承担。每当祭神时,要对水井进行彻底的清洗,维修水井就是全寨的事,在祭祀水井的过程中,长者要对青年人进行爱护水源、尊重水井、保护水井的教育。

三、哈尼族民居类型及变迁

哈尼族的房屋建造都是依照传统,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规矩进行的。找地基、备料、破土、下脚石、立柱、门向位置以及屋内布局、摆设等一套程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居与建筑风格。从建筑形制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烽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司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以及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房等形式。瓦房顶均为悬山式,草房顶有两面坡和四面坡两种。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哈尼族建筑为北土掌、南干栏。

(一)蘑菇房

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状如蘑菇。建筑材料均取自当地,为了防潮,地基多是由土石为主修建,地下地上大致都为1米;主体墙面为夯实的土坯墙,隔热保温性能好。墙体内外温差可达5℃左右;以木构架承重;最具特色的是建筑的屋顶,几层的茅草盖顶,草顶支架是由大竹构成,倾斜度大于45°,利于雨水快速滑落。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3)

图 2 哈尼族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在山洞里面,每日出门劳作离耕地很远,非常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这些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各种虫子在下面做窝栖息,哈尼人由此受到启发,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自已的住房——蘑菇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蘑菇房分为两种,第一种类型是正房和厢房各成一个建筑单元,正房分三层:底层关养牲畜,堆放农具,兼作家庭成员出入的通道;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两种类型。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于堆放物品,空间能得到充分利用,屋顶也有用瓦覆盖的。第二种蘑菇房类型是正房和厢房连为一体,很少有厢房,正房只有两层,上层一般不住人,因其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所以多用于贮藏粮食、杂物而不易受潮。房顶的稻草用一两年后多重新更换,使房屋看起来完好如新。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4)

图 3 哈尼族土掌房

通常所说的蘑菇房,一般是指蘑菇房的正房。全福庄的形制尺寸一般是:面阔8米、进深6米、通高4米(不含金字塔屋顶和草顶的高度)。蘑菇房的木结构框架主要靠16根立柱支撑,屋顶重量也是由这些立柱承托。房屋墙体用土坯来砌筑,墙体底部用青石砌筑高约1.5米的墙脚。房屋顶部覆盖四斜面草顶,草顶倾斜度为40°到50°。全福庄的蘑菇房分为下、中、上三层,下层高约1.6米,呈通间状态,不作隔离,是家庭成员进出居室的通道,也是关养猪、牛等牲畜的场所,沿着下层的楼梯可达到中层。中层高约2.6米,这里是家庭成员日常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家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

蘑菇房中层前方三分之二的楼面一般铺设木板,后方三分之一楼面为土面。中层右端靠房屋前墙处,用木板隔出女主人的卧室,其间放置家中的粮食柜子,紧靠女主人卧室的床位是男主人的卧榻。在男女床位的前方,设置火塘,火塘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火塘上方靠近房屋后墙处,设置有灶和水缸等设施。从房屋下层通往中层的楼梯口上方,用木板建造成一个四封闭的谷仓,用于存放全家人的粮食。在谷仓的前端设置一把楼梯,可以由此通往上层。全福庄的蘑菇房上层高约半米,只是用来堆放杂物而不住人。

民居建筑中厢房大多是土木结构的石灰平顶房或水泥平顶房。厢房也通常分为两层,隔成两间,少数家庭的厢房隔成三间。厢房的下层堆放着柴堆,里面还设置了石磨、脚硾、蓝靛染缸等生产生活设施。部分家庭还将厢房的底层改成马厩,但是在哈尼族村寨,厢房中绝对忌讳关养鸡、鸭、猪、牛等牲畜。厢房的第二层则是家中子女们的卧室。顶层的石灰或水泥平顶被当作晒台,晾晒家中谷物。全福庄的民居,无论是土坯房、筑板房还是泥筑墙,都在墙脚筑很高的石脚。

(二)土掌房

红河地区的哈尼族以平顶土掌房较为普遍,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点。建房前需要选择吉日进行占卜。破土动工时也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吉日良辰,亲戚朋友都过来帮忙。房屋分成三间,中间堂屋供奉祖先,右边大屋家长居住,晚辈住在左边的小房间里。在版纳地区,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

(三)“干栏式”草顶竹楼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地区流行“干栏式”草顶竹楼,他们统称住房为“拥”。人们所居住的“拥”,又分为拥戈、拥雅和拥熬三种。

1. 拥戈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5)

图 4 哈尼族民居

是哈尼族最正规的住房,一楼一底,属“干栏式”建筑。拥戈的结构与傣族竹楼类似,以栗木为柱。夫妻双全的人家,在屋脊两端各安装一个“ד的竹架,表明住户是个有夫有妇之家。哈尼族居住的拥戈,设置有前门后门和两道登楼木梯。楼室内横隔一道隔墙,将楼室分为前后两间,由一通道相连。靠前门一间称为“波罗漂”或“包楼”,是男性成员的居室,汉语称男室;靠近后门一间称为“拥玛”或“拥玛漂”,是女性成员的居室,汉语称女室。男室和女室都设有火塘,男室火塘多用于照明取暖、煨茶、接待来访男客。女室火塘除照明取暖外,还兼作厨房,煮饭炒菜、熬煮猪食都在女室内操作。按照传统规定,男子应由前门登楼入室,女子从后门登楼入室。未成年男孩,随父亲在男室居住;未出嫁的女儿随母亲居于女室之内。

2. 拥雅

意为子房或小房,一般建盖在拥戈附近,是与拥戈截然不同的。一个家庭内,有几个成年的儿子,就建有几间这样的拥雅。让儿子在这间小房子内与女友谈情说爱,结婚生育。如果父亲亡故,长子长媳迁入拥戈,分别居住在昔日父母居住的男室、女室内,履行家长职责。只要父亲健在,儿子与儿媳便只能在拥雅内过日子,直至有条件分家立户时,方可重建拥戈居住。

3. 拥熬

是一种地棚式建筑,是过去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一种比较普通的古老民居。拥熬低矮、简陋,似楼非楼,似棚非棚,房屋的一半是地平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气候环境,冬暖夏凉。

过去的西双版纳哈尼族住房,通常用草排盖顶,屋檐低矮,室内光线幽暗。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尼族的住房已变得和傣族的木楼或竹楼相同。如今的哈尼族居室,大多盖瓦、设窗,宽敞明亮。传统的低矮住房已渐被新建的瓦顶木楼取代。

四、哈尼族建筑程序及仪式

哈尼族选择宅基是建房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程序,首先由家族男性长者带着9粒谷子、3颗海贝、1对鸡骨来到准备建房的地点算卦。将地面整理出一小块平地,把3颗海贝排成一列,9粒谷子每3粒摆成一个三角形排成3行,再将鸡骨置于其中,用一只土碗将其全部扣好。准备建房的主人在此面向东方叩首祈祷:“插下的海贝不倒,种下的谷子发芽,埋下的鸡骨不黑,人丁昌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7天或9天之后,揭开土碗观察,如果9粒谷子已发芽,海贝不倒,鸡骨不变色,说明这里便是如意的建房地点,扣碗的地方便是新房的中心,将火塘设在此处。反之,需再请摩匹另择地点。

少数民族的五大特色建筑(了解哈尼族村寨建筑特色)(6)

图 5 哈尼族村寨

多少年来,哈尼族人把贺新房看成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据说,主人家今后生活的好与坏,与贺新房的热闹与否大为相关。因此,新房主人总是千方百计,尽量把贺新房的酒席办得丰盛些,还要请“雅习”(歌手)吟唱赞歌,把庆祝活动安排得热闹和欢乐,使客人们满意、高兴,也希望自己住上新房后的日子如同贺新房这天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富足丰登。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