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心

德州城隍庙步行街有哪些(德州城豆腐巷街的来历)(1)

原德州市德城区的豆腐巷街,是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古老街道。民国《德县志》载: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率兵数万犯州城,自城南豆腐巷过河。”表明,明朝时即有此街。

豆腐巷街它北起东风西路,南止运河堤。位于德州城西南运河南部的东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偏斜的街巷,1966年后改为“爱武街”。

古时候,它位于三面被运河环绕的小河圈地带,因与城池较近,且有通往河北公路,它自古就是德州城吞吐量较大的码头。

豆腐巷的来历

明清时代,德州城的“罗酒”曾驰名天下,当时,不亚于现在茅台酒的地位。因此处是个小型的河圈,故地肥水美。德州城号称罗百万的八大家之一罗家,为了酿造“罗酒”,便在此地养菊种荷,故它原系罗家的花园。后来,因罗酒被多家仿制,假罗酒泛滥成灾,致使罗酒萧条乃至消失后,罗家便改行在此做豆腐,专供来往于运河里的船民。

因罗家作豆腐使用的是豆腐巷街名曰“甜水井”里的水(该井为德州城的名井之一),故口味独特,且质优价廉,其名声很快威震州城,乃至运河上下。故又引来了几家做豆腐的作坊来此落户,逐渐使这里形成了一个豆腐作坊和市场,故该街得“豆腐巷”之名。甜水井所在的胡同,也被称之为“甜水井胡同”。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豆腐巷街李家的蹶腚豆腐,在德州城也是最有名气的。

清朝雍正年前(大运河没改道前),德州城西运河的码头呈零星、散落的原始型,即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停船装卸。清雍正十二年(1734)及乾隆二十八年(1763),现胜利桥至小锅市段运河,分两次进行了改道后,运河西移离城池远了,故码头也相对集中成了四处,即南码头(豆腐巷)、北码头(桥口)、北厂和桑园,这里便成了德州城的南码头,也叫水营码头等。码头的具体位置,就在现胜利桥略南一点,即原豆腐巷街西南的运河岸上。该码头在县衙里进行了备案,是官家承认的正式码头,由豆腐巷街的大户李家负责管理,名曰“李二爷”,为码头的把头。

因这里的河西有通往河北的公路,故它除了服务于德州城外,绝大多数的货物是为河西(河北省)诸县服务的,故该码头异常繁忙。为了方便在河西装卸船,服务于河北的客户,不仅这里设立了较出名的许家摆渡口,且在这里工作的搬运工人,也多数住在河对面的上码头村。

许家摆渡口处(现胜利桥)原来名叫“老龙头”,是山东与河北省连接的交通要冲之地。当时,这里车来车往,人流如梭,故在摆渡口的两端,便形成了集商业、服务业为一体的繁华商业街道。这里有饭铺、杂货铺、剃头铺、烟酒糖茶店以及诸多沿街、沿河叫卖的小商小贩。

这里不仅市场繁华各类货物品种齐全,而且人品诚实从不骗人。据老人们介绍,当时在河边上有诸多移动小贩,路过的船上如有人想买食品或物品时,可直接把钱扔上岸或拿着竹竿将钱递上来,商贩就会把所买物品送到船上,不仅货真而且分毫不差。故这一带的运河边有“抛钱购物”之美誉。

直到清末民初,这里依然繁华如故。1946年德州城解放前后,该码头逐渐北移至现德州港遗址处,它的使命才彻底结束。

爱武蔚然成风的豆腐巷

1966年后,豆腐巷街借毛主席“不爱红装爱武装”之词,将街名改名为“爱武街”。不知当时的豆腐巷人,是为了赶时髦还是巧借此名,来宣扬该街历史上的习武传统。无论什么原因,“爱武街”用在豆腐巷街上绝对是恰如其分的。

自古,豆腐巷一带就习武蔚然成风,此处曾经有过两处练武场地。每到傍晚就会不断的传出铿锵有力的练武声,并不断的举行技艺切磋活动。故这一带被称为德州城的武林基地。如豆腐巷街的罗秀凯先生,乃八极拳传人,师宗为天津名家,他在德州城代师传艺。罗秀凯先生武术造诣甚高,收徒甚众,在德州城周围的武林界颇有武德声望。建国后,曾获德州市第一届全运会武术项目的冠军。此后,一直蝉联德州市武术冠军,多年来,多次任武术比赛裁判。

又如,陈家花园的园艺师陈玉亭先生,不仅他培育的菊花被评为全国菊花金奖,为德州城的市花赢得了荣誉。而且,他也是武术太祖门的传人,造诣很深,门下徒弟甚多。

还有,许家摆渡口的许品三先生,他不仅是悬壶济世不收诊金,远近闻名口碑远播的正骨名家,还是武术功力门的正宗传人。他在此处留下了诸多武林传说故事:

比如,某天有一武林人士,认为自己的功底了得,在许家摆渡口坐摆渡过河时,不仅不给船钱,而当船工收钱时,该人坐在船头栓缆绳的木头柱子上说:“你们要是把我拉起来,我就给你们双倍的船钱,否则……”这时,一个船工过去就拉他,拉了三拉没拉动,又去了三人仍没拉动。

这时,就见许三爷慢条斯理的走上了摆渡,边走便对船工说:“各位父老乡亲都知道,有钱没钱都可坐咱家的船,我说过多次无需强行收客人的船钱”。说着就走到了那人面前,轻轻地在他的脖子后拍了一下并顺势慢慢的一推,只见那人向前跑了几步就趴在了船上。那人赶快爬起来,丢下一块银元满脸通红的快步跑下了船,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样的故事在这一带很多,举不胜举。

尊武圣而修关帝庙

说豆腐巷街改名为爱武街名副其实,还有一个理由,即该街有座小关帝庙,你要是说该庙小,老豆腐巷人会马上回答你:“比南门城上的大多了”。

关公是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死的,他死了八百多年后,却官运亨通了起来。从宋徽宗起历朝历代的皇帝,均不断的给关公封官晋爵,关公平步青云,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达致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的高度。它便与孔子并驾齐驱,与财神爷平起平坐了。

到了清朝,关公的头衔的名竟达26字之多,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由此可看出,关公已被神化并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为此,德州城内外就有了近二十座关帝庙。豆腐巷附近这个德州城的习武之地,肯定会敬仰武圣人关公的,故修座关帝庙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帝庙,又叫关公庙、武圣人庙、武财神庙,过去豆腐巷的老人们都称其为武庙。

相传此庙建于明朝,也有人说它建于唐朝。但从它的建筑模式和坐落的位置看,它应该是明朝的建筑。单从它座落的方位看,因豆腐巷街是个码头,是逐渐增加住户而形成街道,属顺势而建不正规的街巷,它的总体走向由东北向西南偏斜。而该庙它坐东北面朝西南。故可以断定,此处是先有了街而后有了庙的,故它最早建于明朝。

该庙建在一个长方形、高约80公分的砖台子上,庙门的正前方是一个砖砌的、宽约两米的七步台阶信道,信道台阶的两边是立砖的斜护坡。所谓庙实际就是一座大殿,没有任何配殿。该大殿座落在砖台的后半部。殿门前是块小平台,两边各有一块圆柱体状的大石头。虽无人能说出它们的作用了,可每到夏秋季,它就成了男女老幼歇息、拉呱、聊天及孩子们戏耍的好地方。

关公庙的整体建筑为青砖、青瓦,系一色的青灰色,飞檐翘角,砖雕的殿脊高约20公分,两头是微翘的螭吻(chi wen),中间有一貌似花盆的装饰物,据老人们说原来里面有铁制的三只戟。四个山脊上各有五只砖雕的神兽,让人看上去不仅威武壮观,而且带着一股迷人的灵气。

大殿前出厦的两头用砖墙堵着,殿门两旁各有一排小木栅栏,殿门的上方挂有上书“精忠贯日”的黑底金字的横匾。在殿门的右边挂有一口铁制的小型警钟,四个翘檐上也挂有小风钟,它们在时刻警示人们,要行善积德做好事。

殿堂的迎面的木雕神龛里是关公的坐像,它面相赤红,双手持笏,身披绿袍,端庄正视,呈温和而刚毅之态。关公坐像略后的左边,是周仓的雕像,他一手叉腰一手握着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右边是关平,腰挎宝剑威严的站立在那里,炯炯有神的双眼平视着人间,让那些不法之人看见就会胆怯。三个神像浑然一体给人以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感觉。关公塑像的略前方,分左右各站一童男童女。

大殿的四周的墙上,是妙趣横生的壁画。这些壁画描写的都是关公生前的光辉业绩,如:《桃园三结义》《白马坡》《诛文丑》《灞桥桃袍》《古城会》《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一画一个故事,人们看了无不对关老爷更加敬佩。

关公神像前摆一香案,逢年过节这里的香火不断,尤其是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期间,豆腐巷的居民们,都要在关帝庙的庙门上挂上红灯笼,并组织集体叩拜关老爷,祈求赐福于豆腐巷的居民。

平时附近的善男信女们,前来烧香磕头的也络绎不绝,人们都祈求关老爷保佑全家人平安。故该庙虽小,可香火不断,天长日久,关老爷的绿袍都被熏成了黄褐色,墙壁上的白描彩绘也被熏得黑乎乎的。

德州城解放后,关帝庙的大殿基本就停业了,前来烧香的也逐渐断了档。经历了几百年风吹日晒的豆腐巷关帝庙,到1966年,已老态龙钟,成了危房。1966年后,豆腐巷街改成了爱武街,为了安全等原因,关帝庙就顺理成章的被拆除了,只留下了那个土台子和几块大石头,仍然供居民们前去乘凉、闲谈,回忆过去的时代了。可惜的是,那些砖雕的、石刻的文物,都被毁坏而下落不明了。

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仍为“豆腐巷街”。同时,也恢复了“甜水井胡同”的名称。运行了十四年的“爱武街”结束了它的使命。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东风路拓宽时将那个土台子也拆了,从此,豆腐巷的关帝庙就没了踪影,人们逐渐的对它也失去了记忆。

2012年,在城市改造中,豆腐巷的老街被拆迁,今天那里的斜街、甜水井、老枣树,还有那几块大石头均没了踪影,在汽车站牌上连豆腐巷之名,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今天,豆腐巷又获得了时髦的名称,成了一片高楼大厦。

:豆腐巷是原德州城重要的运河码头,它在德州城的历史上,是功不可没的一个街巷。可至今查不到详细的历史资料,文中所述多来源于老豆腐巷人的回忆,故资料较单调、可靠性差,谨在此表示遗憾。更让人遗憾的是,今天它的名字也被“钱”给毁灭了!

(2015年12月30日)

德州城隍庙步行街有哪些(德州城豆腐巷街的来历)(2)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德州城隍庙步行街有哪些(德州城豆腐巷街的来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