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通过与人相处,待人接物中去品评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也从与之沟通时的言语中去判断这个人所属的阶层。似乎初定一个人的人品,就是从与此人交往时,对方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来进行判定。这样的判定实质就是用“礼”来衡量及判定的。

民国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变革,但是传统“礼”在国人心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显得神圣而庄严。

国人之所以有这样认知,主要源于那碧瓦飞甍的皇城之内。

千百年来,每日文武百官们都要在金殿之上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充分彰显着他们的忠诚不二之心,谦恭有礼之态。端坐龙椅的皇帝不怒而威,皇家的威仪显露无疑这一切从宫廷漫延到民间。

高墙深宅大院之内,大厅中当家之人正襟端坐,晚辈儿孙们正叩头、请安。家长威严,儿孙敬畏。从皇宫到民间,所看见的是一幅幅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画面。年复一年,如复一日,这样的礼仪一直进行着,不可更改。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礼”。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外在的规范,约束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处理、维系社会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一直沿袭到民国,并未弱化。

民国大脚和小脚(民国礼仪与风尚)(1)

古来的“礼”体现着整个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

皇帝是九五之尊,其余皆是他的臣民,对他必须奉若神明敬仰膜拜,见之必行三跪九叩之礼。然下属见上级,平民见官员,晚辈见长辈这可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礼仪之邦礼仪不可废,也必须行叩拜之礼,礼仪繁琐,等级非常森严。这才能充分显示礼仪的神圣与威严。朝廷上,官员们的膝盖几乎没有伸直过,在家晚辈早晚都要给长辈问安行礼,整日唯唯诺诺,脊背从未挺立过。礼仪代表着道德与权威,在行礼与受礼双方很难有平等可言。

上千年来人们几乎没有怀疑过这样的礼节是否合乎人性,是否是人们内心深处都认可与接纳的礼数,是否甘之若饴地享受着这独属我国的礼仪文化。

然而,鸦片战争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平衡。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商品和资本,也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国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用心体会生活带给自己的冲击。看见外国人很尊重女性。见到女性脱帽、鞠躬、问好,见到男士握手,觉得很是新奇的同时,在视觉和心里有了别样的体验。感觉他们的礼仪似乎更有人情味,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国人开始对自古有之的传统礼仪开始怀疑、思考。进而对古老的封建叩拜、请安之礼进行了扣问与严厉的批评,还提出要彻底改革礼制。

梁启超先生在维新运动中率先指出,叩拜之礼是一种极其虚伪的礼节,备受外国人所嗤笑,主张学习西洋人的鞠躬之礼,一石激起千层浪,梁先生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到顽固派们的咒骂,觉得梁先生行大逆不道之事,还遭遇了严厉的痛斥。

后来,反封建专制的声音越来越大,国人普遍认为这些虚礼毫无意义,并不能真正代表礼仪文化与人们的道德修养。反而让国人的膝盖不得伸直,脊梁也在叩拜中弯曲了。致使内心也似膝盖与脊背一样少了尊严,多了卑微,让国人从内心到身体都不能挺立。

民国大脚和小脚(民国礼仪与风尚)(2)

大作家包天笑就请安仪式发表了个人的见解,言辞犀利辛辣,完全能够感受到他对旧礼的讥笑与嘲讽。中国人在巴黎出版的刊物《新世纪》上也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主张用鞠躬来替代那些毫无生气,卑躬俯首的礼节。中国人第一次强烈地表达出对自身感受与尊严的重视。

民国是中国进入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封建王朝的灭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人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就意味着发展契机,一些旧事物彻底的消亡,新事物得到认同和接纳。人们在这个时候对自我愿望的表达,自我诉求的争取,力度与之前完全不同。

那时,改革礼制的呼声已然很高,然而传统的礼俗还占着主导地位。婚姻还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合婚、聘礼一样不少。大红盖头下的悲剧照旧发生。丧礼有时过之而无不及,仍然大肆操办,请和尚、道士超度做法事,宁愿掏空家底,也要操持盛大丧礼,让所有人知晓丧家的忠孝。社交场合时见卑躬屈膝,称呼老爷、太太、小姐之举。节日、朝晚,晚辈还是得给长辈行跪拜之礼。平辈见面仍旧行作揖、拱手等礼。国人交往的礼节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有着质的变化。大多数的国人背与膝盖还是弯曲着。

跪拜之礼完全废黜

跪拜原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自己隶属的等级。那时的礼仪从思想上奴役人们,让所有人臣服这样的礼仪,自觉内化,并稳固下来。统治者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人们的顺服、尊崇。

然而国人的觉醒,终迎来了礼仪的春天。国人越来越高的呼声,强有力的据理力争,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民国大脚和小脚(民国礼仪与风尚)(3)

《礼制》颁布前,就有明令祭孔时“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人们终于从跪拜中伸直了膝盖。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国人见面行鞠躬礼。同年八月十七日,民国政府颁布了《礼制》,终于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庆典、礼典、婚、丧、聘问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公礼式以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寻常相见用脱帽礼,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用本制。女子只行鞠躬礼,不用脱帽。”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国人终不用随时低着头弯曲着脊背和膝盖了。那时的国人似乎比往日高大许多,话语也能说得流畅而有力了。见面问声好,握握手已然是最为常见的礼节,再不用惊奇与艳羡别人了。

一九二八年草拟的相见礼中,对在官厅、社会、家庭的礼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废除跪拜,以鞠躬礼为主。下级拜见上级,朋友、兄弟相间,还有晚辈拜别长辈时只需鞠躬便好。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革命的胜利,国人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没有天生的贵种与卑贱,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新式礼仪的推进

国人见面不再磕头作揖,虚礼逐渐被摒弃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亲近了许多,内心也少了许多的压抑和忐忑。于是,社会上大力推广西式的脱帽鞠躬礼,不论城乡都用这样的礼仪。

见面的鞠躬礼让中国人随时准备弯曲的膝盖伸直了。内心存留的奴性、等级、压迫的意识就如被废黜的礼制慢慢赶出了内心。生活少了冗杂,变得轻松了许多。不用见着富人或者政府官员们,就得弯腰叩头叫老爷。生活少了压制,脸上也舒展了笑容。虽然生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至少不用随时低头,看不见头顶的太空,还有刺眼的阳光

乡村的小桥流水,袅袅炊烟很是让人向往和喜爱。然而这一片天空下陈旧的空气还是无法吹散。越是偏僻的地方,传统的观念越是根深蒂固。文明的空气是被他们所排斥的。他们恐惧变革,恐惧出生以来既定的身份和地位被改变,即使忍受着卑贱和痛苦,依然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过去的礼制,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不能轻易变更的。因而农村很多地方见面仍然做长揖。农村的生活还是在陈旧的礼制中拥有暂时的宁静。新旧礼节的存在使得民国的礼仪仍然是新旧混杂。

见面的鞠躬之礼相对而言很好推广,人们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是在结婚之时、丧礼之际,祭祀时刻要改鞠躬理解就异常困难。

一些到城市读书的乡村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礼仪的熏陶教育,他们很乐意接受不同的变革。回乡举行婚礼时他们就能使用新礼制行鞠躬礼,不再行跪拜之礼。在宴请宾客时难免受人指指点点,很多好事者全无善意,卫道士们跳将出来横加指责,说他们无君无父,目无尊长,无视礼节,不遵从传统。他们忍受着语言上的咒骂,甚至还要受到肉体上的折磨。传统礼节很浓厚的家庭,父辈们声色俱厉警告他们,不遵从古礼休想结婚。

民国大脚和小脚(民国礼仪与风尚)(4)

婚礼很注重传统礼节,丧事就更无法脱离传统的轨道。丧葬礼俗中西方的差异更大,上流社会的中国人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很快接受新的礼俗。然而在传统思想浓厚的广大农村,是怎么也不能接受西方的礼仪。他们觉得不能背祖忘宗,不能忘记最基本的礼义孝悌。死者为大,更为尊,不能废除传统的礼仪,那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所以丧葬只有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了新的礼制。

祭祀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更是神圣而重大的事情。供奉、燃香、叩拜有礼而虔诚,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疏忽,礼数周全,祈祷带来福音别降临灾难。

政令、制度虽强调取消等级制度,实现平等、自由。国人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也能拥护新礼制的使用,人人似乎都有了尊严,不再因等级而屈膝。然而婚丧、祭祀这道坎国人很难迈过。精神生活中,人伦道德、宗教观念还是深深占据着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一纸公文就想彻底剔除这些思想,是不太现实,这样的转变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很大的努力。

握手是民国礼仪变革的重大成果

握手也是西式的一种常见礼节。西方的对于握手的礼俗是有相应的默成。一般:“握手时两人相距一步,握后上下微摇,受礼者是男士可重一些,是女士则需轻握。受礼者是上级领导,手不可摇动。”

握手之礼最初是在清末传入。那时我国尊卑观念,男女授受不清极为浓厚,哪能随意握住上级的手,那可是娇贵的手,是不能轻易触摸的。而女子的手更是不能任人触摸,那是不道德、不雅的行为。未出阁的女子被这样握住手,婆家恐怕都难寻。所以国人接受鞠躬之礼没能很快接受握手之礼。随着平等意识的日益浓郁,一些进步前卫的国人逐渐接受了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的接受充分体现了社交礼仪的简化,也便显出民众日益民主化。江寄萍在《北平的风趣》里很有感触地缅怀他对握手这一事宜的怀念。他认为,天天见面鞠躬握手并不觉得珍贵,当分别十年八年,想到曾经握手谈天便十分的想念,缅怀那样的日子。

一九四三年十月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温泉举行的礼制讨论会上决定,正式将握手礼仪载入官吏仪节。还是以鞠躬免冠为主要相间礼节,新增了颔首、肃立、起立等新礼节。

这些新的礼节已经被法规所确立,很快被国人接受推广,但是一些前朝遗老遗少还是使用着旧时礼节,慢慢地这些礼节运用的人越来越少,出现这些礼节的地方也不多了。

历史终将会成为历史,不合时代潮流的礼节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被方便、平等、人性化的礼节所替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民国大脚和小脚(民国礼仪与风尚)(5)

好书推荐 || 摘自新书《独立苍茫自咏诗·民国》 曾春梅/著 版权方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