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婚丧嫁娶是人生最重要礼仪。丧葬习俗,不仅仅是文化,有时候会是谶语,不可不知,不可不懂。沛县小伙王书法致力于丰沛丧葬文化搜集整理,不可多得。丰县官网分五部分陆续推出,今天是最后一篇,敬请关注。

关键词:摔牢盆

丰县春节的风俗(丰县丧葬习俗之五)(1)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后,棺前置“牢盆”,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块横砖上面,为何要用砖呢?据说可以避邪镇宅。重孝子及近亲属手持哀杖跪于香案前,大老执高喊“前后平起——”,众人抬起棺材,牢盆由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长子已先去世,则由长孙摔,俗谓“小儿不赶长子孙”,因谁摔牢盆便意味着谁最有继承权,故本地乡民十分看重此仪式,如不合乎规矩风俗,这个牢盆是难摔的。

摔牢盆的传说有三:

1.人生在世,谁能无过,亏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别人不知道,那阎王爷可最清楚,死后到阴间要受酷刑。儿孙为了给老人赎罪,便置盆为牢,事先囚禁,多送纸钱酒菜,等盆碎开,阎王一看,牢已蹲过了,又有诸多钱财酒菜享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狱之苦。

2.人生在世,谁能不困扰于名缰利索,长此以往,便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于牢狱之中。只有在死后,儿孙为其置一瓦盆,征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于是在死者入土为安之时,由其长子把这牢狱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灵魂彻底解放!

3.据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丧家儿要准备有眼儿瓦盆,有眼儿的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

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带不去,在阴间是要受穷挨饿的,牢盆摔得越碎,乡民就认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万不能抬起来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执用脚踩碎,如果趁无人注意时捡拾碎片渣子垫在自家的床脚,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等长子摔碎牢盆后,大佬执高喊“前后平落——”,棺材原地落下,重摆香案,开始路祭。仍用旧礼并配以哀乐,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长子带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缘关系和关系好的亲友分别行礼。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长子长孙应在棺前打幡带路,棺材后,紧跟女儿、儿媳、侄媳等亲属,众丧属随着喇叭声恸哭。抬棺材的仪杠在路上是不允许着地的,俗认为着地不吉,同时孝子频频回跪朝棺材磕头,感谢大家帮忙。

关键词:布棺

丰县春节的风俗(丰县丧葬习俗之五)(2)

至坟地,按方向置棺于土圹内。如夫妻一方先去世,还要在两个棺材间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桥,谓之“仙人桥”,寓意着夫妻阴间相会之意。棺材入坑后,要摆正,调好走向。死者为男,要先请死者姥娘家人察看;死者为女,要请死者娘家人先查看。如有不满,再行调整,随后孝子再察看并认可。

没有异议后,将“蜂蜜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里,长子(或长儿媳)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着,大声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余粮!”然后用"刷帚"从棺材前头往后一扫,棺材上剩余少数,大量的五谷均被"刷帚"扫落在簸箕里。无论多少,只能刷一次,要干净利落,不可犹豫缓慢。这样的葬仪其中隐藏妙义:“五谷”者取其音乃“无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着死者遗留给子孙的福泽越多。五谷杂粮回到家后,做饼子给死者的长子吃,表达了乡亲祈愿亲人灵魂保佑后代的愿望。

关键词:祭典

此时,边里有祭典的风俗,族家、姥娘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这时还要祭碑。祭毕,众人准备封土。丰县、边里不用大红公鸡滴血;边外则用一只大 红公鸡,铲去头,让鸡血围坟坑洒三圈。

大老执将一领用铁锨铲破四个角的苇席盖在棺材上,在棺材盖上正中位置放上三个生面捏成的小鸟,小鸟上覆小瓦,小瓦上写着“敕令斩鬼”字样;小瓦上压弓、箭,弓、箭射西北方,因为西北方是兽道,箭射猛兽,庇佑护卫死者平安。弓身由柳木、苹果枝等柔韧的枝条制成;弓弦则是苘绳编绕;箭身由杨树枝等直条子修成,粗如筷子;箭头由高粱杆子制成,箭身插在箭头里。

关键词:封坟

封坟不准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妇女不能进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长子先铲第一锨土埋葬,接着姥娘家人(死者为男)或娘家人(死者为女)铲第二锨土埋葬,然后众人帮忙,即为封坟,坟为圆形,堆好以后,要在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埋上预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饺子,有手掌大,一个方位埋一个,有几个儿再多包几个大饺子,一个儿吃一个;再按照死者的岁数包小甜糖饺子,手指头大小,死者多大岁数就包多少个。小甜糖饺子埋的歌诀云:“前七后八,胳肢窝夹仨”,也是埋在四方。余下的则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争着分食,民间讲吃了这个糖饺子,牙不疼痛。

殡葬毕,从林地回去后,三日后圆坟,三十五日烧五七纸,一百天烧百日纸。每逢周年祭日要备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续三年。以后就顺着平常的节日烧纸纪念。春季是清明节(寒食节),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节),冬季是正月初一(春节),这四个日子也叫做“四大鬼节”。

丰县、边里当天晚上有送面灯的风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状,上锅蒸熟,内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于油中,点燃后由长子送到坟上,放下不准回头,直接回家。

关键词:圆坟

圆坟,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三日内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边里圆坟,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家人、女儿、女婿都到坟地,在坟前摆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擀面杖将坟整圆,越圆越好;边外圆坟,只有家人到坟地,也只须焚烧纸钱,将坟整圆即可。此后三年不可动坟头,怕犯重丧。

关键词:出殡

出殡是指对死者夫妇甚至及其上代、上几代共同进行的祭奠仪式,比一般的丧葬活动更加隆重。丧葬与祭奠伴生的活动,这一出殡形式被称为热丧;而仅仅对已去世的先祖们进行的怀念性祭奠活动,则被称为冷丧,其较之热丧更不多见。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搭设灵棚,安设灵位。孝子用手扶着纸扎的小房屋,房屋里正当中贴着死人牌位,到坟头上烧纸祭奠圆诣,然后抬着纸扎屋子围着坟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并念“点香神知,闻香神现,请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等语圆诣,谓之“上灵”。

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从新近死亡的灵位开始拜起,谓之先拜“热丧”,然后逐一拜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出殡发丧的时候,再一起抬送到坟地,抬着纸扎屋子围着坟头反转三圈、正转三圈,抖抖屋子,谓之“送灵”,然后把屋子随着纸扎焚化。

关键词:特殊丧葬

婴儿夭折,称之为”殇了”,俗以为是催索前辈旧帐的“讨债鬼”。以谷草裹尸,于夜间抛至乱尸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须绕道辗转回家。

少亡,也无停尸丧葬之仪,于午后由叔伯埋葬于林地角落,亦无棺木;成人后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亲,丧事从简,停于偏房,仅送信不发帖,三日便葬。旧时,也有侯尊亲故后合并发丧者,谓之“发老丧带少丧”。

丰县春节的风俗(丰县丧葬习俗之五)(3)

(回民丧葬用的坟坑)

丰县回民的丧葬习俗与汉民不同,回民丧葬,棺材无底,死者脱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内,用白布盖在死人身上,再用双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带子捆起来,然后放入棺材内,用土作枕头。葬时,家家户户送葬至哀,阿訇口念“可兰经”,追悼死者入土,坟筑方形,葬后归来不回头。

来源:王书法 淮海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