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喜欢凑热闹的网友,已经不满足于“盛唐”、“强汉”之类的称呼,一些很有才的网友,把很多朝代都放上了类似于谥号的称谓,这些称谓大部分都还比较客观,但对于两个特别的朝代,网友给的谥号,显得相当不客气,这就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被封为蛮元和奴清。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1)

汹涌彪悍的蒙古军队

有关这些对于少数民族朝代的偏见,只能算是网络上的一种声音,在这种声音的背后,也的确体现了一个朝代的一些特点。就比如元朝,和中国古代其他朝代相比,这个朝代真的算是一个“最没文化”的朝代了。甚至,很多极端的网友,甚至认为,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没文化”,导致中华文明断层,日本人更是炮制出“崖山之后无华夏”这种荒诞观点。但当我们抛开各种偏激的观点,重新审视元朝,却发现这个“最没文化”的朝代,却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个巅峰。于是,和唐诗、宋词齐名的文学体裁“元曲”,横空出世。

一个属于曲艺的黄金时代

根据后世整理统计,仅仅留下姓名的、留下作品的元曲作者,就已经超过两百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四千五百多首。其中,还包括元杂剧一百六十多部。在元朝统治中原的九十多年中,元曲呈现井喷式发展。文化非但没有出现断层,反而焕发生机。这是这个“最没文化”的朝代,为中华文化贡献的一场最为珍贵的文化盛宴。

在文学圈子里,对于唐诗宋词元曲,有着这样的评价“诗庄、词媚、曲俗”,在元曲的初期,的确脱不开“俗”字,比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他在阳春曲中,就有了相当俗的文字: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锹。而关汉卿俗起来,也是俗的俏皮,俗的有趣,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些俗,让元曲迅速在老百姓身边流传开来,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大量的元曲创作者,也开始运用大量的乡间俗语编入曲中,让普通人能听懂。也让这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下来。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2)

历史剧《关汉卿》剧照

如果元曲只是俗,显然不可能和唐诗宋词齐名。元曲雅的时候,便是和最为雅致的唐诗宋词相比,也不遑多让。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种雅致的巅峰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数十字,画面清幽,境界深远,堪称千古绝唱。而如同这样优雅的作品,元曲中并不是少数。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可俗可雅,可阳春白雪可下里巴人。元曲的独特魅力,在元朝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大方异彩。

当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虽然有断代史,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独一无二的内容。但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源源不断的传承过程,就好像诗歌,虽然在唐朝进入全盛,但我们不能就此来说,诗歌就起源于唐朝。元曲也是一样的。

中国的诗歌,是诗和歌的结合,因此乐律、音律的结合成为形成中国诗歌的根本,这种根本,形成了可吟唱的诗歌作品。用古代诗人的话说,那就是吟咏。在说文解字中,诗的解释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解释是咏也。诗歌的意思,就是以吟唱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思想,还有喜怒哀乐。

如果从说文解字中对诗歌的解释,我们就可以猜测出一些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元曲会在元朝达到全盛。和唐诗宋词的兴起不一样,唐诗的兴起,有着官方支持。唐朝风气开放,统治阶级也非常乐意通过一些诗词歌赋来歌颂盛世王朝,唐朝盛行的古文运动,新诗运动,无一不是在这种开放进取的环境中进入全盛。同样的,宋词的兴起,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先由统治阶级宣扬,接着大量文人墨客助攻,让宋词发展到巅峰。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4)

《四块玉·别情》关汉卿,配图

由此可见,文化的繁荣,往往和盛世或者治世是分不开的,简而言之,国家安定且有钱,政治清明开放,统治者支持认可,这种情况下,才是文化繁荣的温床,这三个原因,至少占一个才行。问题是,元朝真的算是个三不沾朝代。这样一个三不沾朝代,却可以创造出繁荣的文化,背后的原因,的确值得深思。

大变革中的危机和机遇

蒙古人统治中原后,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汉化,却没有完全汉化,甚至在统治者思想意识里,始终面临着是否完全汉化的困境。元世祖忽必烈对汉化持支持态度,甚至国号,都以易经中“大哉乾元”命名。忽必烈的认可,并不只是政治上的作秀,而是做出了很多实际工作,在《元史》中,对忽必烈的工作,做出较高评价,史称:蒙古兴垂六十年,至帝始延揽文学之士,待以殊礼焉。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5)

忽必烈画像

在忽必烈这种政策下,汉文化得到保留,并且还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集中体现,就是元曲的兴起。汉人,尤其是文学之士地位的提高,让很多人有了底气,大量的文人在宋词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蒙古族,以及西域的文化,并且结合一些方言俚语。形成通俗的散曲。这种通俗易懂的散曲,不但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还受到了不少蒙古贵族的欢迎。

但随着忽必烈的去世,蒙古贵族对汉文化的敌视渐渐抬头,虽然在这期间,汉人以及儒士依然是中流砥柱,但已经无法进入元帝国的核心。更主要的是,这种抬头,还体现在对老百姓的区别对待方面,很多极端的蒙古贵族,将儒士放在第九个档次,仅仅高于乞丐。而这样的政治环境,让文人非常愤怒,因此,元曲中不但出现了很多充满讽刺味道的文字,还出现了一些寄托情感思想的杂剧。

这种分歧,一直到了元仁宗时期,才渐渐平息。而元仁宗和忽必烈一样,是汉文化的支持者和认同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庙堂之上,汉人依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6)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画像

按道理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元曲的发展,应该处于一个相当难堪的局面,但有趣的是,事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不会管,所以不管的时代

走进元朝,就会发现,元朝的统治者不会管,所以不管。整个元朝的历史,就是一个糊涂账。在史学界如果评价出最差的史书,《元史》一定名列前茅。编撰元史的人是一代大儒宋濂。他的学问没得说。但元朝统治者,对文治方面实在是太差,元朝官方对于修史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也难为了编撰史书的宋濂等人。只有少数一些君王,比如元世祖,元仁宗一类,比较能够接受一些汉人的先进治国经验,其他人,基本上就是管不了,或者不想管。

而元朝的政治格局,也非常有趣,像是一个大金字塔,在顶层是数量不多的蒙古贵族,中层则以汉人为主,成为中流砥柱。这种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奇妙的距离感,这种距离,让中层那些汉人在蒙古贵族的血腥夺权中,可以置身事外。

从元仁宗以后一直到元顺宗即位,短短十三年间,却成了元王朝最混乱的十三年,这场高层地震,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先后出现了七个皇帝,最短一个皇帝,只在位二十七天。这样的高层震动,让本来就“文化水平不高”的蒙古贵族们,忙于争权夺位,根本没有心思去管一些有的没的的那些文艺方面问题。

不想管,不会管,所以不管,这是元朝对于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度。相比清朝,元朝在这个方面,做的很聪明。清朝是想管,不会管,所以乱管,所以出现了文化的虚假繁荣。就这个方面而言,元朝要比清朝高明很多。

于是,元曲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开始了进一步发展,大量讽刺味道的杂剧,散曲出现,在民间广为传唱。另一方面,很多文人墨客,不断地追求文艺的创新,从俗到雅,不但让元曲在民间大放异彩,也把元曲推上了另一个高峰。于是,这种通俗而不失文采的艺术形式在元朝大放光芒。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7)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结语

看着流传至今的无数元曲名篇佳作,不禁想到,元朝的出现,真的让中华文化断层了吗?当然不是,这些在大部分人眼中看到的“野蛮”、“原始”、“没有文化”的统治阶层,恰恰因为这种特点,让中华文化出现了近百年的自由发展时期。文化的繁荣,关键在于自由发展,从唐宋时期的宽松和开放,到元朝的“放任自流”,看似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殊途同归般的把文化事业推上巅峰。也许,这就是元朝送给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宝藏。

元曲的繁荣,让受压抑的文人墨客,有了发泄的空间,而当元朝轰然倒塌,渐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和信心,明朝的八股文出现,从文体上开始扼杀创造力,清朝的文字狱,更是让文人们人人自危。因此,明清小说虽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产物,但已经达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高峰。

元代的著名戏曲有哪些(古代戏曲的代表)(8)

文化的发展,靠的是疏,而不是堵,如果想要百花齐放,就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元朝的统治者,虽然没有参透这其中的奥秘,却在无心的情况下,无意中创造出另一个文化巅峰,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参考资料

《元史》

《新元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