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1)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2)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3)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4)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5)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6)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7)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8)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9)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10)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11)

石界河镇三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松桃县沙坝河乡)(12)

一项项特色产业的兴起、一条条“组组通”公路的建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干部的乐意奉献,成为沙坝河乡近3年来可圈可点的三大亮点,也是该乡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美好缩影。

作为一个偏僻落后的贫困乡,随着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大刀阔斧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引导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特别是乡村干部和百姓的精气神有了质的飞跃。

茅坪村是基础设施受益最大的村,村里仅“组组通”就新修了20.9公里,同时还新修了村级文化广场和架通了自来水,公路修通后,小车开到了家门口,不仅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卫生意识也大有转变。如今的沙坝河乡正呈现出一幅“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乐”的新农村美好景象。

精准发力抓产业

沙坝河乡为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扶贫产业。

近3年来,该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大文章,大力发展葡萄、黄桃、黄金蜜李等特色经果林,紧紧围绕“合作社 贫困户 村集体 公司”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发展布局,积极谋划精品水果产业,着力打造精品水果之乡,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泡木村是该县深度贫困村之一,由于没有支柱产业,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大片土地撂荒。直到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泡木村成立了松桃富农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把荒山和闲置的土地变成了经果林,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更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沙坝村的葡萄成熟季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果园内四处弥漫着浓郁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

据果农杨再平介绍:“他们有7户葡萄种植户共同成立了松桃老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葡萄产业,合作社种植的葡萄从2015年实现第一次丰产至今,除每年给合作社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外,还带动上千人次的村民在果园务工。”

茅坪村贫困户吴金章向笔者介绍说:“非常感谢乡里今年帮我免费送来辣椒苗,我们家就栽了1亩多地,收入达2000多元。”

“多年来,沙坝河乡就有种植辣椒的传统习惯。辣椒,可以说是当地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农业品牌,历史悠久,色艳红亮、香味浓、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乡老干部吴文清介绍说。

为了抓好辣椒产业,该乡在生产培管、品种优化等方面狠下工夫,创办了高产示范片,建立了辣椒育苗基地,邀请专家现场培训指导。同时,延伸产业链,建立了老农民辣椒加工基地,打响 “老农民”辣椒品牌,开发酸辣椒、辣椒酱等产品。此外,创新帮扶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大户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通过股份合作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近3年来,该乡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项目扶持、技术引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共实施了13个财政扶贫项目,涉及财政扶贫资金648万元。其中,已建成半河村本地黄牛养殖场,饲养黄牛68头,带动该村贫困群众55户195人;建成红沙村红沙人家生态农庄项目,开设两家红沙人家餐饮店,带动该村贫困人口31户96人脱贫;建成天星村蜜蜂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养殖本地蜜蜂200桶;新建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大棚蔬菜基地一个。为该村43户贫困户151人带来经济效益。

沙坝河乡2018年度第一批资金村集体经济入股县级平台项目,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0万元(半河村、界牌村、茅坪村、泡木村、桐木村,每个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年享受分红10%,红利的30%归村集体经济,70%发放给项目覆盖贫困户。该项目的实施,可作为贫困户“一长两短”中短期受益产业,给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项目村的村集体经济积累。

泡木村葡萄种植项目,项目总投资189.43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00万元,自筹资金89.43万元,建设100亩葡萄园,栽种18000余株葡萄苗木。该项目覆盖贫困户56户163人。

截止目前,该乡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涉及10个行政村,完成土地流转2700亩,种植精品水果面积2136亩,套种花生320亩,涉及黄金蜜李、香柚、黄桃、石榴、樱桃、柑橘等7个品种。项目已提供就业15000人次,发放劳务资金75万元,开展技术服务指导1260人次,惠及1101户贫困户4364人。

抓好基础水电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想要有更快发展,就必须要改善道路交通状况。

在修建产业路当中,半河村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开挖长2500米和3100米宽4米的产业毛坯路两条。该项目覆盖经果林面积220亩,通过实施产业路建设,为半河村发展产业打好了基础。

桐木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开挖长2800米宽4米的产业毛坯路。

“之前,我们寨子只修通了一条毛坯路,又窄又陡,就是天晴天一般的轿车都不敢走,下雨天就更不行了,群众对此呼声很大。去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力争下,国家投入1600万元,帮我们修通了20.9公里的通组路,由于打通了交通瓶颈,农产品也能运出去了,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热情,今年来,我村种植黄金蜜李就达165亩。”茅坪村党支部书记吴胡良谈到如今的变化时内心十分激动。

该村养殖大户吴现平介绍说:“从2016年以来,我每年养母猪10头,养肥猪30头,每年出售仔猪200头,年平均纯收入13万元,如今路修通了,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业。”

据吴胡良介绍:“我村历来有传统养猪的习惯,平均每户养猪在2头以上,多的有5头,养鸡在30只以上,仅今年路修通以后,购买小轿车的就有10多部。”

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投入100万元实施自来水工程和修建村级文化广场以来,村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据了解,近3年来,该乡道路里程从3年前的50公里发展到目前的95.26公里,新修产业路10.4公里;投入人畜饮水工程427.76万元,覆盖人口5900余人,贫困人口2000余人。完成茅坪村大毛路、沙坝村新庄组、凉风村大院子组、王普村干田坝、半河村1、2组、泡木村、天星村等人畜饮水工程;网络建设,完成8个村的户户用工程;文化广场,完成投资190万元10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供电方面,完成农网工程技改项目共13公里,完成4公里的中心村供电设施改造和3279户职能电表及低压集抄双覆盖; 3年来共投入780.25万元,完成554户2216人的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近200万的城镇建设二期硬化;完成7个村200余亩土地整治项目及4个村300余亩的旱改水项目。

“望远青山入黛,近有清流碧水”……走进天星村,这些诗句就会自然而然从脑海里浮现。

如今的天星村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第一步要让村庄变美,第二步要让百姓变富。”天星村党支部书记龙亮汉一直坚持“生态立村,用经营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经济”,而天星村近3年来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一理念最好的印证。

今年,天星村共投入129万元新建了550平方的村办公楼和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办公楼内设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农民讲习所、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天星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等。

“在搬入村委会和文化广场建成这天,村民自发组织升旗仪式,唱国歌和举行蓝球友谊赛,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驻村第一书记杨秀军介绍说。

提振干部精气神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人们常说,‘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一个人没有精气神就会萎靡不振,不思进取;一个乡镇没有精气神就会一盘散沙,死气沉沉。精气神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特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我们每个干部职工都应把精气神凝聚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上。”在2017年初的一次全体干部职工会上,该乡党委书记任廷刚说。

为了提振全乡干部职工的精气神,该乡提出了“五比五看”作为检验标准,即比党性意识,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比奉献精神,看服务意识是否增强。比业务水平,看工作效率是否提高。比工作业绩,看任务完成是否出色。比社会评价,看村民反映是否满意。通过“五比五看”,要求在党性意识、学习创新、品行修养、服务奉献等方面作模范表率。

3年来,该乡按照上述要求,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干部,如今的沙坝俨然成了一块创业的热土,“提振精气神”正燃烧着每一个沙坝人。

该乡2015年改非的人大主席吴文清,今年已改非4个年头了,他退位不退工作,每年还主动要求负责一个村的帮扶工作,在进驻桐木村期间,帮助该村发展黄金蜜李、黄桃130亩,花生60亩,辣椒50亩。鼓励村民搞家庭养殖,平均每户养鸡30只,多的达到60只,还请市、县有关种养殖专家到该村培训3次,当年户均增收1800元。

吴文清在沙坝的口碑是无可非议的,据了解,全家4口人就有3个居住点,本人住乡政府,母亲住沙坝村,爱人和小孩住铜仁。由于乡镇工作人少事多,有时半个月回一趟铜仁,爱人经常生气说,你已改非了就不要上班了,还要揽那些工作干啥!另外,母亲今年已75岁高龄,住在沙坝老家,由于风湿病缠身,发作时生活根本不能自理,由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虽然改非了,但他从不这样认为,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进菜园子把菜找好、洗好放在灶边,给母亲交待后再到单位签到上班,要到晚上才回去给母亲煮晚饭。

“我本人也想休息照顾老人和家庭,但我十分清楚,我们乡是一个严重缺编的乡镇,总编制73人,实际在编47人,加之脱贫攻坚正进入攻艰拔寨关键时期,虽然书记乡长多次劝我休息,根据乡里的现状,我作为一个老同志,应该主动为乡里分忧,哪怕是捧个人场也是对全乡工作的支持。”在采访中,吴文清道出了他的内心想法。

在他的带动下,该乡科技扶贫副乡长吴芳芳告诉笔者:“在吴文清老同志的精神感召下,作为一个到乡镇工作才一年半的我,处处以老同志为榜样,虚心学习,努力工作,时时以‘提振精气神,争当排头兵’来严格要求自己。”

据了解,吴芳芳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分管精准扶贫和挡案管理,特别是每户贫困户的信息归档,必须得亲自上门核实,有的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有的全家外出,就找邻居了解和电话咨询,直到准确无误为止。特别是大排查、大整改时,有时一干就是凌晨三、四点钟,有时通霄达旦。就在去年春节前一个月,为实现规范化管理,乡里决定春节前必须完成1000多户的信息归档,7、8个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整整忙了一个月。一年半来,仅走访贫困户就达800余户。

当吴芳芳偶尔回一次县城时,认识她的朋友都说,你不仅比以前瘦了,而且皮夫也比以前黑了。她的回答是,以前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收拾打扮一下,而现在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或每天晚上能好好地睡上一觉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12月20日下午,当笔者来到天星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时,县林业局下派干部梁红正在电脑旁整理脱贫攻坚迎检材料,正当梁红起身为我们倒水时,该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指挥长、乡人大主席吴爱彬,县林业局驻村第一书记杨秀军刚下村回来,据杨秀军介绍,这几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完成四卡合一上墙、一户一袋和一户一档工作,一共44户,今天走了20多户。

“ 常言道,花之高贵在于品位,人之高贵在于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伟大的复兴梦,我们沙坝人也应该有个复兴沙坝的梦,沙坝人不缺智慧、不缺闯劲、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只要把沙坝人民尘封已久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创下新的辉煌。” 沙坝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彭湃如是说。(黄前生 黄烈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