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高考历史全国二卷的选做题当中,有一道关于对冯道此人的论述。

材料列举了三则史料,分别选自冯道的自叙和《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一时间,有关于冯道和五代的讨论又热了起来。

冯道究竟是何许人也?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1)

或许我们还需要再仔细地讨论讨论。

一、五代十国,乱且特殊的时代

公元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温。自此,曾经无比繁华的李唐王朝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落下了帷幕。进而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后来的史学者称此一段时间为五代十国。

不遑多言,这是中国历史当中N个乱世之一。但这个乱世又有别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最起码在前两段历史当中,人们还有些信仰以操持着官僚贵族的基本行为,而五代十国则是完全地丢掉了信仰,在武将争权,军阀割据的重压之下,官僚们只得苟且偷生且战战兢兢。

武将可以毫无顾忌地喊出“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样如此大不敬的话,而文官集团却只能在铁蹄下任人宰割,不敢多置一言。

在五代拉开序幕之前,朱温还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此事便是“白马驿之祸”:朱温的幕僚李振由于屡次科举不第,使其对于高官和名门望族产生了非常大的仇恨,在朱温得势之后,李振给朱温出主意,把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用一种极其侮辱的方式,处决。

“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2)

在这样一种重文轻武甚至于有些白色恐怖的大环境下,文臣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无比凶险。他们的地位,或许还不如武将身边的谋臣,这些人,或许连官都称不上,他们治国无方,可是要害起人来,从容得很。

所以来看,五代十国既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可他却又不是一个开创者,那些王朝的创始者一个个骑在马上耀武扬威,但却无一例外的倒在了本朝藩镇的铁蹄下。

如果没有柴荣和赵匡胤,很难想象这样的历史还能演进多长时间。

二、十朝宰相冯道: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在这样的乱世当中,却涌现出了一位政坛的不倒翁,无论王朝如何更换,即便是契丹南下的那段时间里,他都能够稳坐钓鱼台,岿然不动且怡然自得。

此人便是冯道。

冯道出身于社会底层,少时家贫,但他却并未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心只读圣贤书。史书载“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不嫌家贫,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

通过努力,成为时幽州节度使刘辟光的参谋,后被后唐李存勖拜为丞相。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3)

后唐被后晋所灭,冯道依旧被石敬瑭奉为座上宾。

后晋得罪了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灭晋,晋朝被灭之后,也非常欣赏冯道,想带着冯道一起北上回契丹,不巧的是耶律德光由于水土不服,在回契丹途中病死,一时之间契丹皇位空虚,各方势力为争抢皇位尔虞我诈,冯道自知北上无益,便留了下来。

后来冯道便归附了后汉。

郭威起兵灭北汉,建立后周,依然对冯道高官厚禄,冯道也笑而纳之。

后周显德元年(954),冯道病逝,太宗闻讯,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号文懿。

三、但行好事:六合之内有幸者

冯道做人为官,自有一套准则,他自己总结为“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旧五代史》评价其: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

话不为过,冯道也确实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情。

比如进谏,不管冯道是在哪个朝代做官,他都能够对其进行直言。在刘守光不要轻易发动战争,结果被刘守光下狱,在李嗣源手下,依然是把自己认为对的都告诉李嗣源。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4)

在石敬瑭手下时,更是把这种为人之不敢为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我们了解,石敬瑭是靠着契丹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是就所谓的“儿皇帝”。既然后晋与契丹有这层关系,双方就要不断地派使者往来交流,可是契丹远在东北,而且民风彪悍。当时朝堂之上并无人敢深入不毛,而冯道却主动的向石敬瑭表示,契丹使者,他来做。石敬瑭却觉得他的官职比较大,不想让他去。

而冯道却对石敬瑭讲: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这句话不知是在羞辱谁,总之冯道去了,而且契丹对于冯道的表现也非常满意,这也是为什么契丹灭后晋之后,要带冯道北上的原因。

不但进谏,冯道还以德治民。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5)

在李嗣源手下时,李嗣源曾问冯道:如今天下太平,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呢?冯道听后,淡淡地回答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劝李嗣源不要再有贪纵的想法,兢兢业业地做好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

有一次,冯道因父亲去世丁忧守孝,返回老家景城赋闲。这年景城的收成不好,冯道便将自己的家财散尽,赈济灾民,百姓得以生存,而对于其他官吏给予冯道的财物,冯道却分文不取,自己住在草庐当中,不汲汲富贵,不戚戚贫贱。

耶律德光灭晋,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回道:这种情况,佛祖来了也无法拯救百姓,只有靠您才能救百姓。耶律德光听后大喜,于是下令减少对于当地百姓的叨扰,百姓得以安居。

总体看下来,冯道此人的行为,的确是出自于他的本心。或许在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王朝概念,他无法改变局势,只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去修身齐家,编户齐民,乱世浮萍,浮浮沉沉却又为其他人遮风挡雨。

不过,冯道失节,变节的事情,也不必为其曲笔隐晦。

欧阳修当年重修五代史的原因便是《旧五代史》并没有做到“垂劝戒,示后世”,更是有很多“繁猥失实”的内容。

想必冯道便是其中之一,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于冯道的评价可谓相当严厉:其可谓无廉耻者也。寡廉鲜耻,是欧阳修给冯道最大的标签。

古人如何评价冯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6)

我们无法站在冯道的角度去体会冯道遇到的人和所做的事,历史演进如此,冯道也不会知道他在未来的历史当中会是如此的奸臣。

或许冯道也不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正如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名曰《天道》,里面有一句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您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