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第三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zhòng)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试译:喜怒哀乐没法表达的那个本心,叫做中;表达出来合情合理的那种心态,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公路。做到中和,天地各就各位,万物发育成长。

转怒为喜词语解释(喜怒第三中庸译注解)(1)

●未发:无法表现,无法抒发,从未抒发。未是无,无法,没有。藕益大师的《中庸直指》说:这里不是讲没有喜怒哀乐叫做未发,而是说正在喜怒哀乐的时候,喜怒哀乐却达不到那个地方,叫做中。这个中,就是中性,就是本性,真性,天性,良心,真心,道心,公心,无心,本心,天下的大本、根本。

●中:中庸的中,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有“心中”的意思,也有心“中”的意思,心态中正,心中也即心正。喜怒哀乐从未抒发这个中,这个性,这个天命,它们没法抒发中。

●中节:切中符节,切中礼节,切中音节,切中气节,切中时节。

●和:这里没说中庸,但是说了中和。人的情绪没法抒发中,但人的情绪总要表达,喜怒哀乐“里”就可能“有”中,符合这个中叫做中节,叫做和。所谓“里”,所谓“有”,也是勉强说的,不得已取个名,经不起推敲,不可言传,或可意会。

●大:达。

●大本:根本,中道,天命,天性。

●达:大。

●达道:公道,公路,大德,大用(庸)。

●大本达道:中道大用,中用,中庸,天性天用,自性自用,空性空用,万性万用,妙性妙用,无性无用,中性中用,极性极用(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致:致力于,下功夫。

●中和:中正平和。天性中,天用和。天性中正,天用平和。中用也即道用,中即道,和即用。中用也即天用,中即天,和即用。天命之谓性,天人合一的,天命即是人性。

●位:各就各位。

●焉:语助词。

●万物:万事万物。物就是事物,有事有物。

●育:发育,发展,成长。

转怒为喜词语解释(喜怒第三中庸译注解)(2)

★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思伤脾,大悲伤肺,大恐伤肾。不但如此,任何情绪不论大中小都伤人,不要带情绪,不要带情绪工作,不要带情绪回家,不要带情绪想问题。喜不是中,怒不是中,哀不是中,乐也不是中,没情绪的情绪也不是中,理性的情绪也不是中,不温不火的情绪也不是中,中庸的情绪也不是中,任何情绪都不可能抒发中,任何言语也无法表达中。

不要有脾气,耍大牌,耍小脾气,都不行;玩中脾气,玩一团和气也不行。中庸不中,中情不中,中情局也不中,说是一情即不中,勉强叫做中。所以有的病人,就是病在不喜不怒,长期情绪压抑,生闷气,可以叫做中庸病,是一切大病中最大的一种,万病之王。要救治这种中庸病,大夫的药方就是走极端,就是做小人反中庸,就是做恶人激怒他,刺激他发猛火,逗他大笑,哄他狂喜。什么叫做中?说不定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医不仁以病人为刍狗,严父慈母不仁以子女为刍狗。宁肯大怒大笑,千万别生闷气。喜怒哀乐,是讲情绪。情绪包括没情绪,呆了,呆若木鸡,木了,麻木不仁,一点情绪也没有。心如枯井,万念俱灰,什么都提不起神,名叫看透,名叫看破,名叫中庸,名叫中道。中庸之道名誉被毁,很多是因为这个。

我看破了,嘴上挂着“不论是非”。看见人家有是非,就瞧不起。不知道自己这没是非,就是是非。我的“没是非”为是,你的“有是非”为非。我的“没是非”走中庸之道,好;你的“有是非”走极端,不好。好和不好,开打,两个极端开打,中庸之道和反中庸之道,开打。“仲尼曰: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所以,喜怒哀乐忧悲木呆,无法表达中庸表达本心,但是离开喜怒哀乐忧悲木呆,也没有中庸没有本心。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忧悲木呆不抒发本心,所以它们抒发出来,都是本心的运动,都是中节的,合情合理的,头头是道的,说它不对也是对的,骂它无道也是头头是道的,批它无理也是有理的。

我从前以为学了中庸之道,就温温吞吞了,支支吾吾了,缩手缩脚了,敢怒不敢言了,不敢怒不敢言了。今天我读了《中庸》,才知道我温存,我咆哮,都是中庸之道。鲁迅先生的敢哭敢笑敢叫敢骂就是中庸之道啊,所以从此以后我就肆无忌惮了,做小人无所谓了。做什么都恰当了。

唐代牛头山的法融禅师一听,就唱了一首恰恰歌,跳了一曲恰恰舞——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转怒为喜词语解释(喜怒第三中庸译注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