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今年2月份以来,由郴州网与湖南省文史专家谢武经、郴州市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湘粤古道历史文化长廊考察组,多次走进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通过对这里历史文化的考察、挖掘,一个了不起的廖家湾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廖家湾全貌
(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家庭和家族是社会的细胞,见微而知著,它往往折射出中国社会、民族,甚至国家发展的一些基因。郴州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的廖氏宗祠中央,悬挂着一块“功在人民”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仔细看牌匾内容,发现是1950年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铁道部衡阳铁路管理局共同颁发的。正是这块牌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通过我们多次考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方望族发展史徐徐展开。
廖家湾廖氏宗祠
廖家湾,顾名思义,是因廖姓居民的到来而得名。第一个是从蓝山迁徙来到这里的始祖廖友诚,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殁于弘治三年(1490)。他仅得一子名文恺,这是第二代。廖文恺生四子,仅长子廖敏有一儿一女,其余三子不见后代的记载。也就是说,第三代只有廖文恺的儿子廖敏一个男丁。廖敏于明弘治七年得长子廖鉴、弘治十五年得次子廖铨。从族谱记载来看,廖家湾的廖氏家族,弘治十五年(1503)起才不再单传,开始进入人口增殖时期。
一、以农为本,求生存、求温饱。到一个地方,首先是生存。无法生存,什么都无从谈起。廖氏先祖廖友诚,看到廖家湾这个地方“山川秀丽,清淑所钟。田多膏腴,产业易置。汔可小康,竟不再筹。挈家自三篮(注:蓝山)而迁。所谓适彼乐土,爰得我所者。”
然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其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廖友诚到廖家湾落籍后的前三代,均为单传,第四代才有两个男丁。因人口不多,勉强可以度日。到第五代的廷字辈,突然人口爆增,生产、生活资源骤然紧张。如第四代的廖鉴,生六个儿子:廷椿、廷柏、廷桂、廷槐、廷樟、廷松。家庭人口的增多,吃、住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无法解决。小儿子廖廷松,仅分得六分田土,而他又生了五个孩子:孔祐、孔祉、孔祚、孔襦、孔禟,生活更为雪上加霜。
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廖廷松只有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要资源。《廖氏族谱》记载,廖廷松,嘉靖十年(1531)生,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世。他兄弟六人,自己为老满。生五子。“其于恒产门首土田六分,均一地窄人稠,所得几何?村之西南大坪田亩,旧系旱硗。公因地营谋巡探山势,相度水路远约四五里处,从漳溪水名廖家坝者,凿石开圳、筑隄砌墈描引源水,踰涧越谷、穿石过穴、横流曲卷人迹所不到、兽蹄所不遵之处。而公胼手胝足,竭力疲神,经时踰月,万苦千辛,不以难为而不为,不以功大而遂止,不以独力而难支,不以忌阻而畏避。卒得长流灌溉。高下开辟、易险窄为宽坦、转旱硗为肥腴,功成一旦,泽及万年。……今人分四房,丁增百户,为耕为读,世食旧德,服先畴良有由矣……。顺治元年三月第七元孙廪生呜楚谨识”。
而廖廷松续娶的妻子艾氏,崇祯十二年(亦为顺治元年,即1644年)才去世,高寿103岁,她亲历了其后代子孙“人分四房,丁增百户”的壮大过程。
另外,第四代的廖铨,其后代也慢慢多起来。明代末年的1637年,徐弘祖经过廖家湾,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歪里(廖家湾),先为廖氏,居人颇盛”。与族谱记载相吻合。
家族开始壮大并在以后逐步走向辉煌,廖廷松可谓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他“踰涧越谷、穿石过穴”“胼手胝足,竭力疲神,经时踰月,万苦千辛”开凿的水渠。
廖廷松开凿农田水利工程起点
廖廷松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开凿的水渠,是从距离廖家湾村2公里外的高山峡谷深处人工挖凿出来。水渠沿山势走向,一路蜿蜒,直至廖家湾村。我们考察时,沿水渠始点走到终点,概算一下,水渠全长约有4公里,水渠所经过之处,皆为山岭,不少地方都是石头拦路,行走颇为困难,更别提当年廖廷松开凿水渠的艰辛了。
廖廷松开凿的水渠
廖廷松开凿的水渠
廖廷松修建的这处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廖家湾之前的贫瘠状况,使荒山、旱地变良田,造田400多亩,为廖家湾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至今工程仍在使用,廖家湾的几百亩农田仍依靠这条水渠进行灌溉。甚至在此基础上,还修建了小水电站,造福了更多人,实在令人震撼、令人感佩。可以说,这条水渠是廖家湾族群繁荣的发祥工程,是廖家湾的生命线,是时至今日廖家湾发展的生命线。
廖廷松开凿的水渠灌溉了400多亩良田
廖廷松开凿的水渠灌溉了400多亩良田
廖廷松真是个农民英雄,这也说明,农业是一个家庭的根基,也是家庭兴盛的命脉。放大到一个族群甚至是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为此,中国上下几千年,一直以农业为命脉。直到现在,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均要聚焦“三农”,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人丁兴旺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廖廷松仅仅是廖家湾人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族群发展的一个缩影。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手中有粮,丰衣足食,才会有对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追求。廖廷松的儿子廖孔祉说“耕能致富”“读能致贵”。即所谓“耕读传家”,实由此而来。而“耕读传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族群梦寐以求的理想。
二、耕读传家,求发展,求族群的兴旺、求文化的传承。廖家湾的廖氏家族,经历了明代的创业时期,在当地站稳了脚根,且人丁兴旺起来。到清代康熙年间,开始追求体面的生活以及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影响力。在封建社会,读书进入仕途是主要途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族谱中廖纯的一篇《遗言》,准确地反应了当时追求仕途上进的心态。
廖纯,字粹能,号慎修,清庠生,康熙元年(1662)生,乾隆十三年(1748)殁,寿86岁。妻黄氏,康熙四年(1665)生,乾隆十二年(1747)殁,寿82岁。廖纯为读书人,夫妇又高寿,子孙发达。时郴州知州胡星(注:乾隆二年任郴州知州)为其作《九旬寿赞》。
廖纯留有《遗言》,述及耕读之志,感人肺腑。《遗言》曰:“……父母命习儒业,其于学也亦知要博,志也亦知要笃。无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犹少能及。虽父兄严加督责,师友曲为提命,无论名之远大,即一衿之青,甚难进取。触父之怒,倍加责骂。吾因深自愧愤,后乃幸获考录入学,名列第五。入学后,三四年,兄弟各囗,父母年老,虑余理家即不能读书,读书即不能理家,二者不能去一就一,必要兼营方可。乃命余曰:尔今固要将书勤读,比前更加惕厉,三载岁试,方可必其有荣无辱。但我今产业无几,分与尔兄弟三人,尔若不用心料理,衣食尚且不足,何以兴得礼义?予奉命唯唯而退,与吾内偹述共商。自此以后,家中一一事务,必要同心竭力,惟勤惟俭,不辞劳苦,不避寒暑。骄奢纵逸之事,一毫不为,始不负余父再三叮咛之意。吾内亦唯唯惟命,内外齐心经营,方能稍置薄产。顾吾生平隆师训子,惟效吾父之于余兄弟。吾生平之望子成立,亦无异于予父昔日之望予兄弟。乃于三子俨,虽童试颇利,迟久未能寸进,份犹颖悟勤学。幼稚应考,屡获前录。吾每详观窗课多佳,可以乘时上进,振兴诗文、光耀门闾;且书法山水,亦多见重于人。无奈早逝,负吾所望。虽幸遗一子,肖父聪颖,而祖老孙幼,恐难见其有成。至伋方待造就,岂易得其成功?是余之训子,亦良苦矣!吾之望子,亦甚殷矣!何终无一报尔?今又将以先人之所遗、与吾身所自置,分授吾子。吾今之教吾子者无他,即以吾父之命吾者教之。吾子之奉教于吾者亦无他,亦如吾之奉教于吾父者,佩服不忘,遵而行之。庶可为守业之子。不然,旧业难守,又安望其光大?吾子勉乎哉,毋得置为不经,不为敬听。至于读书一事,尤当深自砥砺,更加濯磨,不可如吾上负吾父,无以为后人法,而不留心加意也。”
“耕”不容易,“读”亦艰辛。在明代,廖家湾人还只是求生存的开创时期,其他还看不到大的建树。清代开始,“读能致贵”成风,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清初的廖鸣陛就是失意者,他遵“祖父之志,专习儒业……,督教甚严,隆师董戒,日责课程,期其大造。才及冠年,应试衡府,未遇而归。即责之曰,不苦攻读,一衿尚不能得,必渐至沦落,遑言远大乎?纶敬领令,益加奋勉,再试入泮,时方二十四岁,无何时命不辰,三十即卒(见族谱)。”
另有乾隆时廖大才,自述追求功名道路之艰辛:“余乾隆已卯(二十四年,即1759年)岁贡生也。质鲁甚,幼勤学,屡困童子试,不能上进。后益加勤奋,昼夜不息。时许三府署郴,取录案首,年已二十有七。是年冬,习宗师入学。越二岁,习宗师复任补廪,而好学之念弘坚。是后科岁两试,屡拔前列,七赴棘闱不第,而仅以岁贡终焉。戊寅年,服未阕。至已卯五月,至贵阳州,方出贡接照。后六月,往国子监肄业,冀希一命之荣。以送考文书至藩宪,不合例归。九月复往,由家抵湘阴。同伴宜邑谭姓者未至,复归。次年庚辰三月到京,忽恩科停例,监中慨不收录。且肄业者,十有九难出身。虽归家候选,往返不甚劳乎?越数载,庚子奉例,同怀才兄,赴抚部院看验,此亦出仕之一机也。而渺无嘉音。始信功名自有分定。人力亦无如之何矣。呜呼!生平嗜学,垂老不倦,自信处己接物,惟正直以待天,后人之继吾事者,务须黾勉勤励。勿徒诿之于命焉。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正月上元日。”
然而,“读能致贵”也大有人在,开山祖首推廖缙。廖缙,字子晋,号退修,清岁贡生(又称岁进士,州志有载),顺治二年生,康熙六十年殁。谱载:“岁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公已食膳,尤博探今古,所制文,雄深博大。……前遭吴逆(吴三桂)之变,军需浩繁……,公身践戎马,昼夜奔驰。……以故郡伯(郴州知州陈邦器)慕其贤,党庠重其德……”。
此后又有同宗村人廖相才,字子周,号处菴,清州同。顺治八年生,康熙五十二年殁。廖相才亦得到郴州知州陈邦器赏识。谱载:“传曰:孙幼入黉宫,声蔚庠序,才识英异,学业精进,怀抱利器,藏以待时。郡伯陈公,讳邦器者(注:陈邦器,康熙二十二年郴州知州),甚优礼之,常与言曰,古者抡秀于乡,凡有德行文学者,必优言语政事,有司皆乐得上之国学,论定后官,分理国事。公后援例引入赴京,为国子监太学生,考职候选州同(注: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晚年仅生一子,高隐不出。余劝出仕,立功民社,以展其才,再三弗听。平日为人,温恭仁厚,善处族党。贫富贵贱,相待一体。孝友诚笃,庭无闲言。及其没也,齐集送终。悲号叹羡,感慨不已……。宜章邑侯,蒋公讳宗芝者(注:蒋宗芝,康熙二十八年宜章知县),其父存日,相与友善,往来之间,言及邑母黄氏,与之同庚,每遇诞辰,遣使具仪候问。后令嗣蒋纲、字符李者,南宫报捷,奉旨省亲(注:指赐进士后回乡),亦亲临其门,而顾问维殷。使非贤淑动人钦敬,岂易得此显宦崇隆之遇。今子成溥,游泮成立,光显有为,而且麟趾呈祥。固由父德所致,尤赖以臻。顾可或忘其所自欤。是为传。岁进士叔祖缙(注:即前面所记的岁贡生廖缙、族内可称岁进士)述”。
在族谱中的廖相才齿录后,还附有郴州知州陈邦器的《又像赞》及赐进士蒋纲的《赞词》。《又像赞》载:“又像赞曰:落落尔度,休休尔容,不习脂韦,严翼可宗,初晋秩于廊庙,且鼓箧于辟囗,思乐泮水奏肤功,行期济美,万石家风。直奉大夫知郴州事三韩年家眷弟陈邦器顿首拜题。” 赐进士奉旨特授满书翰林院检讨容江年家友生蒋纲手拜撰的《赞词》(注:因文字太长,这里从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郴州知州陈邦器与廖家湾的关系特别密切。除了上属记载外,《廖鸣皋传》还记载:“(鸣皋)晚岁年弥高,德弥劭。乡党推重,邦国钦仰。州主陈公(注:郴州知州陈邦器),采其实行,以光大典。举行乡饮,位列耆宾。殊恩隆礼,诚至当也。” 陈邦器对郴州还有一大贡献,倡修了清代郴州的第一部《郴州总志》。此后他还任过重庆知府。
廖相才的独子廖成溥,字汝宽,号荷亭,清庠生。康熙二十六年生,乾隆十八年殁。妻段氏,生一子国儒。续黄氏,无出。庶邓氏,生四子:国傁、国杰、国化、国位。
族谱齿录中的传记载:“先生凭藉先人德业,席丰履厚,其富与贵,事属天授,无待人为。兼有显官提挈,屡为当事见重,名宦固所优为。而先生毫无干求,非以势利。而其质粹性敏,经史通达。先严背后,遵母慈训,式歌采芹。先生仁孝日笃,甘旨奉亲,普施恩惠,以延母寿。广积阴德,以昌后人。理烦治剧,宽宏雅度。轻财好义,知止知足。尝构精舍、建亭阁、凿池引泉、种植花木。时与亲朋对酌其间,畅怀赋诗,酒阑歌罢,手挥丝弦,怡情快意,不染尘氛。其光前裕后之规,缵绪贻谋之模,一一尽善。乾隆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率子与孙,卜居郴城天官坊。郡守陈公、讳嘉谷(注:陈嘉谷,乾隆九年任郴州知州),赠屏文为六旬寿诞。天相吉人,复生四子(注:应为五子),英姿秀彩,超轶寻常。先生德泽,岂有既与。”
另外,附郴州知州范廷谋【注:范廷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任郴州知州】《百寿图歌并引》:“余莅郴七载,接士颇多,其得廖子成溥最后。而其知成溥也又最先。诸人士制锦绘百岁图以晋祝,乞余一言以张之。予窃慨世之老而无所称述者,比比然也……。奉直大夫知湖南郴州事年家侍生范廷谋敬题”。
应该说,廖相才、廖成溥父子享尽了荣华富贵。然而举家迁郴州城后,廖成溥虽有五个儿子,但他们已无先辈的风光,有的还背井离乡、远徙四川。
康熙后期廖家湾“读能致贵”的理念深入人心,读书人益多,逐渐兴旺,开始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廖成溥等首倡修家谱,得到族人响应,雍正元年(1723)《廖氏族谱》付梓。修完族谱接着兴建廖氏祠堂,雍正十年(1732)竣工。
三、“一口通商”,与时俱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即关闭沿海通商口岸,只允许广州与外国贸易的政策,与现在所说的改革开放背道而驰,大大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却造就了郴州二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空前繁荣,也造就了广州的十三行,使郴州成为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商埠,使经过廖家湾附近的湘粤古道成为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重要通道,大量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经湘粤古道往返。廖家湾人与时俱进,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多人富裕起来。
廖家湾全貌
我们考察中,村民们介绍说,廖家湾组建了专门的骡马队在湘粤古道上搞运输,村子后面还建了养马场,修建了跑马道。不少人不但家庭富裕,为追求社会地位,还读书做官,甚至捐官、捐封典、捐虚衔,请名人显官出席如寿宴、庆典、撰写赞词等活动。我们初步统计,“一口通商”时期及其前后,就有郴州知州陈邦器、范廷谋、佟国元、胡星、陈嘉谷、卫际可、应先烈、朱偓、姚华佐、胡钧、胡镛等先后参与廖家湾家族的一些庆典及重大活动,并留下赞文。这可能是郴州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郴州地方最高行政首脑在一段特殊历史时间段,密集聚集在一个小山村的历史现象。
值得郴州特别重视的是,“一口通商”时期是郴州历史上一次成功开放的预演。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湘南大家族、大村庄、大的农村古建筑群基本产生于这一时期,而且“一口通商”造就了郴州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变化。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农本商末”的思想观念,经商被视为不务正业。为此在中国的史书甚至族谱中,亦很难看到相关的历史记载。就像“一口通商”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的记载也少之又少。比如郴州的裕后街,又比如廖家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有关的简要历史记载中分析解读,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历史的真缔。
1 、“一口通商”,繁荣了廖家湾
《廖氏族谱》记载,有村民廖国储,乾隆五十二年生,道光十九年殁。其人“丰委潇洒,回异凡人。襟期卓茔,真是雅人。名虽登于上舍,不乐为仕进中人。身偶涉乎商口(注:经商做生意),岂屑同市井上人。轻财好义,乃陈孟公一辈人。排难解纷,又鲁仲连一流人。是惟气概如桓宣武,生平耻为庸人。宜乎声誉马少游,乡里称为善人。”族谱的记载,显然廖国储就是商人,恐贬低他,尽力用心美化,遍比历史名人陈孟公、鲁仲连、桓宣武、马少游等。实际上廖国储是有钱有势的大商人,族谱载:“……先是吾族里甲,向与水尾黄姓连共,公百计经营,尽袋扫买,方得二甲完归,至今閤族赖焉。又某房素强横,虎视鸱张,每每寻事作闹,拳棒肆行,公统带多人,撄锋弹压,一时戢耳帖服,永无患害。……尤难能者,偶见贫乏,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乡邻称贷,分所有余,并不计能还与否。即久假不归,亦未尝紧逼催讨。以故仙逝之日,人人悲叹。箧中第存借纸,纷纭不下百数十张(注:说明向他借钱的很多,至于还与不还,他并不计较)。盖其处家有道,教子有方,凡创业置产,日盛月新……”。
“一口通商”期间,村人财富猛增。《廖氏族谱》还载:廖成亮,乾隆元年生,嘉庆十九年殁,在世时“……工仆使令,常体其饥寒。农人佃户,尤恤其甘苦。平生忠信诚囗,未尝以虚伪待人。从无一字入公门。田产稼穑,罔不萦心。龙井岭构庄居二,烟竹塘构庄居一,无非躬自经营。而烟竹塘尤其情之所钟,其地高而清幽,田园池塘俱备,尝携孙课读其中……。”
族谱还载:廖成柄,乾隆二十二年生,乾隆四十一年殁,年仅十九岁(单身)意外去世。然而他所占有的稻田每年田租“一处龙眷岭田租斗二十四担,一处扶塘上洞田租租斗六担三斗,一处扶塘神田田租租斗二担四斗,一处村南濠口田谷九担,一处正冲正斗租九担二斗五升”。合计年收田租谷五十一担多,还不计房产等固定资产和资金等流动资产。
这时,还出了举人廖成崧。廖成崧,字岳宗,号桂亭,学名腾芳。乾隆二十五年(1760)生,道光二十二年(1842)殁。妻陈氏(续杨妣无出),三子三女:长国侍,次国佩,三国倩;三女适陈、王、何三家。嘉庆戊午科中式第四名举人,候任千总,因父母年事已高,不任职而回乡。然而,对一个家族、一个村庄来说,中举是一件大事,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连官府也重看三分,因而经常请他到州府议事。后来郴州知州朱偓任总纂修《嘉庆郴州总志》特邀廖成崧参与(注:嘉庆《郴州总志》有名)。朱偓任长沙知府后,得知廖成崧夫妇六旬双寿,特撰《六旬双寿》赞文从长沙邮寄祝寿。《六旬双寿》载:“……予思自嘉庆己巳,莅任郴土,得识廖君。见其卓荦英伟,度越恒流,心仪久之。丙子奉上谕续修郴志,复于局中,得接芝宇,公余会晤,益见亲昵,备悉其生平梗概。廖君生长望族,文经武纬,夙号兼材。年十八,受知于学使姚雪门先生,嗣是岁试,輙冠其曹,历见赏于宗工。越戊午,膺乡荐第四。旋赴京选,以千总用。因太封翁俊英大人,太封母陈夫人,双老垂白,辞不就任……”。族谱还记:“翁(廖成崧)席丰履厚,仰仁粟者几十里,待举火者数十家”“崇文好义,修郡志(注:《嘉庆郴州总志》中署名为‘廖腾芳’;另一村民廖成溥的孙子廖学宦亦参与修纂,有名在册)则襄其成,建圣宫则谋其始。以及募桥置亭诸善举,无不概为捐资相助……”。极为有趣的是,清代几代修纂《郴州总志》的郴州知州陈邦器、范廷谋、朱偓均与廖家湾关系密切,并在《廖氏族谱》中留下文稿。
另如廖国偲,字勷友。乾隆五十一年生,道光二十六殁。廖国偲慷慨大方,且他的祭田田租就达“六处共租谷六十六担五斗”,富裕程度可想而知。谱载:“公甫弱冠,即慨然以恢复旧物,光大前烈为己任。尝言人患不自立,贫富亦何常哉?于是撙节维持,渐至饶裕。未几,置膏腴,兴命奂,家声于以丕振。中间男婚女嫁,各费资均百金有奇,公成竹在胸,预为筹办,未尝有临渴掘井之叹。尤好行其德,如架桥梁,修道路,以及圆枕救婴诸善事,公皆欣然解囊……。” 另《勷友公蒸尝(注:〈辞源〉载:【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也泛指祭祀)会田租列佐》载:“一处尹家冲正斗租谷四十担正,一处江脚下洞正斗租谷十四担正,一处江脚水源冲正斗租谷四担正,一处江脚萧家正斗租谷三担正,一处鸿发岭上五弓田正斗租谷二担五斗正,一处鸿发岭上丝茅坪正斗租谷三担正。以上六处共租谷六十六担五斗正,照房轮理,各房不得擅行典卖。此批为准。”
廖国煊,字光谱,号碧禄,乾隆四十八年生,道光十七年殁。我们仅从他的善举,即可见其家底。族谱载:“丙戌(道光六年(1826)),郴宜饥馑,公以积谷三百余担,归社分籴。不济,又以金数百赴平阳,沽米散籴。亦不济,再使本境壮丁,每名按发番银四元,之粤贩运。饥稍给后,计金三百余。……至于成梁除道,修庵筑亭,诸凡善行,靡不乐助。”
这一时期,一般的富人很多,不再详述。
廖家湾古民居
2 、“一口通商”,造就了巨富廖国佩、廖国倩两兄弟。
廖国佩、廖国倩两兄弟为举人、社会名流廖成崧的儿子,良好的家庭背景让他们能够敏感地接受新事物、感受新潮流。特别是廖国倩看到了“一口通商”的机遇,率先进入商界,迅速致富。族谱载:廖国倩,字敷荣,清诰封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殁。妻陈氏,生三子三女:长学纯,次学念,三学习。三女分适陈、段、黄家。他“连不得志于有司,因出其干济大畧,经理家政,由是田连阡陌,广厦云联。不数年间,旧业大增,骎骎乎富甲一郡焉”。
其二女婿段庆年撰廖国倩夫妇《合传》曰:“翁(注:廖国倩)世居泰里(注:廖家湾)……,主家政,得陶朱术(注:‘陶朱’,即历史上的大商人范蠡,他自称‘陶朱公’,传说他后来与西施一道经商,也被称为‘商圣’。这里是指廖国倩在‘一口通商’时期学会了经商),慨然一泄其胸中之奇。数年间,钱谷丰盛,富甲一郡(注:几年之间爆富)。遂不暇复较胜负于竖子,而援例入南雍(注:明代南京的国子监,这里是比喻)。平生最笃孝敬,不事温凊定省虑文,动必先意承志。太岳翁(注:清代嘉庆举人廖成崧)素康健,怡养天和,喜酒诙谐。每杖履至止,呼邻老子姪辈,脱去形迹,鼓掌畅饮,不醉无归。仆扈入侍,多遭遣却。惟翁躬亲迎候,即欢欣而起。以故,翁虽事务忙促,断不敢一日稍懈。太岳母(注:廖成崧夫人。郴州知州朱偓,调任长沙府任知府后,得知廖成崧夫妇六旬双寿,特撰《六旬双寿》赞文从长沙邮寄祝寿)六旬西逝,翁哀毁骨立,殓葬尽礼,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后太岳翁续娶杨太岳母,翁益色养志养,囗慕若将终身焉。其待岳伯佩公(注:廖国倩哥哥廖国佩),让梨灼艾,真性相将,平居和乐且耽,析爨资财明白。蔼蔼然常春暖一堂。至若勤慎办公,正直处事。建家塾无辞劳瘁,延名师不吝重金。睦宗族,训子姪,抚孤弱,周贫乏,以及片言解曲直之纷,串钱襄好义之举,修桥路则慷慨乐施;造塔庙而善缘证果。凡彰彰在人耳目间者,更未易指屈计。德配陈孺人(注:廖国倩夫人),出自名门,夙娴囗则,事尊章以孝,相夫子以敬,睦妯娌以和,待仆婢以恩。乡党藉甚称贤,盖有曹大家之风,所不能过者。举丈夫子三:长曰纯,州同衔。次曰念,早卒;其子颂贤,以例报捐同知;为其父母,请给封诰;并为翁夫妇,请给封诰。三曰习,翰林院待诏。诸孙磊落英多,积学有待,他日光大门闾,皇封屡锡……”。段庆年的《合传》很精彩,把廖国倩得“陶朱术(注:‘陶朱’,即历史上的大商人范蠡。意即‘一口通商’时期学会了经商)”“数年间,钱谷丰盛,富甲一郡(注:几年之间爆富)”的情况作了生动描述。
其兄廖国佩,学名纫兰,勅赠承德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同治六年(1867)殁。妻黄氏(续李妣无出)有六子:学稼、学思、学昶、学志、学恕、学昌。族谱载:“先生席先人之业,已号素封,而加以生之有道,用之有节,日新月异,增其式廓,乡里称饶裕者,为公首屈一指”“纫兰公富甲一乡,家丁百口。宾朋之往来,族戚之酬答。岁时之优喜庆吊,空乏之丐贷取求,饮食若流,门庭若市”“有读书楼,楼下凿土为池,筑石为栏,深数尺许,方员数丈许,畜鱼千百头,养花千种,每年延师课读楼上”。《寿诗》云:“纫兰先生人中彦,神仙富贵人争羡……,世间亦有工会计,坐拥厚资庞自大,抑或甘作守财奴,又其甚者等市僧,先生不假陶朱术,家人一卦占大吉,仁粟义浆众共推,里党姻娅胥任䘏,不作汉上足谷翁,每逢荒岁常减籴,即如今年米价增,江东日日正沸腾,先生不忍居奇货,比岁之登旧相仍,虽无黔敖救荒策,已有庚桑畏垒称……。”
从族谱记载看,廖成崧在世时,二儿子廖国倩主持家政,家里并没有分家,上面所记的虽然是部分情况,已足以说明廖府富甲一方的景象。廖成崧道光二十二年(1842)殁,廖国倩道光二十四年(1844)殁,廖国佩同治六年(1867)殁。应该说,廖成崧去世后,子孙们开始自立门户。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廖家湾村东北隅有“姑媳双节”牌坊。是清乾隆年间为旌表廖士份夫人陈氏及儿媳廖经才夫人萧氏而建。保存较好,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廖家湾乾隆三十五年所建“姑媳双节”牌坊(旧貌)
“姑媳双节”牌坊底座3柱2门,主体为3层4顶,枋、额4横2例。通高6米,底座高3米,主体高3米。底座总长5米,坊顶4个,为仿石顶。正面镌有大字“节孝坊”三字,在节孝坊左右皆有题字,右面镌“奉政大夫前护湖广衡永郴桂道署长沙永州宝庆襄阳宜昌等府知府常德府同知摄直隶郴州事谢仲坃”,左面镌“乾隆三十五年(1770)岁次庚寅吉月谷旦”。底层有石雕双龙戏珠。
背面镌有“姑媳双节”四字。底层正面、背面均镌有“秀上里二甲故儒廖仕份之妻陈氏 子故儒廖经才之妻萧氏”字样。正面顶层上面镌有“圣旨”二字,背面镌有“恩荣”二字。此牌坊造型独特,石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
廖家湾乾隆三十五年所建“姑媳双节”牌坊(现状)
族谱载:廖士份,字彬菴,清国学。康熙三十三年(1694)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殁。妻陈氏,康熙三十八年(1699)生,乾隆五年(1740)殁,生子经才(仅四月,父去世)。经才娶妻萧氏后,陈氏殁。萧氏生子成举四岁,经才又抱恙而故,萧母如临深履薄。举(注:即成举)幸成立,克振家声。迄今,萧母寿近七旬,白璧无瑕。姑媳先后贞操“幸于乾隆戊子年(1768),州牧谢公,详请列宪,申部奏闻,以旌懿德。皇上鸿恩下贲,俾郡守建立石坊,以表姑媳双节。”“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注:牌坊镌刻时间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奉旨旌表,建姑媳双节二石坊,一在于郴州之南关,一在于本村之北。载志入祠。”
此后,经才妻萧氏八十大寿时,郴州知州卫际可为其撰写《八旬寿赞》:“予自甲寅,署篆郴郡,历今数载矣。政理暇余,乐采民俗,凡地方良善之家,其礼乐诗书,忠孝节义,卓卓可纪。足以树一郡之风声者,莫不欣赏而奖励之,为其有资政教,非仅裨于民情风土也。兹嘉庆三年(1798)戊午孟春月二十一日,时太学生廖生、名成举之母萧孺人,年届八囗。先是,孺人曾与其姑氏陈孺人,均以贞节,共沐皇仁,建坊旌表,遐迩羡光荣焉。孺人系出名门,嫔于望族,四德夙娴,雅号香闺之秀。七诚素裕,争传内则之贤。顺事其姑,虔共滫㵦,敬相其夫,名噪辟雍。且也和妯娌,训子姪,喜人之喜,忧人之忧。种种懿行,未易枚述。而其尤不朽者,则青年孀居,抚孤矢志,卒以母道而兼父道。课其子学业精通,才猷迈众,虽龙门未跃,而虎观先登。嗣是兰茁其芽,四孙挺立。长孙名国钦者,早逊成均。余者励志儒业,藏器待时。至若孙曾蔚起,斑连玉笋,不殊荀氏之龙。品重琳琅,奚减谢家之凤。总之桂芳兰馥,固征化原所敦。而麟趾凤毛,无非贞德所致。如斯懿徽堪多,实属楚湘应瑞。宜乎重来圣旨之褒荣,叠荷朝廷之宠锡也。然则丈夫君子之隆称,不诚足移赠乎孺人也哉!且人生所难得者寿尔……。湖南直隶郴州正堂加二级纪录五次年家眷弟卫际可(乾隆六十年)拜撰。”
除了现存的这座“姑媳双节”牌坊,廖家湾还有一座“姑媳双节”牌坊,是为廖国瑄妻陈氏、儿媳黄氏所立,但此牌坊已毁。廖国瑄,字崑璧,乾隆五十二年(1787)生,嘉庆二十二年(1817)殁。妻陈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咸丰十年(1860)殁,高寿72岁;生二子二女,长学骞、次学伋;二女分适邓、段二家。廖国瑄仅30岁英年早逝,妻子历尽千辛万苦,守寡40多年,把儿女带大,五代同堂,孙辈大有出息,七十大寿,时任郴州知州胡镛为其撰《七秩晋一寿序》。廖国瑄的长子廖学骞,字循孝,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八年(1828)殁。妻黄氏,嘉庆十年(1805)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殁;生二子,长任贤,次遗腹子仰贤。也就是说,黄氏24岁守寡。为此,朝廷圣准建牌坊旌表。族谱载:“君(注:指廖仰贤,其为朝廷四品官员)既生于遗腹,孤苦伶俜,其先两世皆早世,致重堂以重节显,含贻者(注:廖仰贤祖母陈氏)年二十九而寡,享寿七十有二,凡守节四十有三年。和丸者(注:指廖仰贤母亲黄氏)亦二十四而寡,享年五十有一,凡守节三十有八年。同治初年阖州绅衿耆老,相率胪其苦节,因当道以上闻,钦奉上谕建坊旌表。乃卜吉于良田司南军营头,建姑媳重节坊,以答圣主褒扬之美,报重堂鬻闵之恩,而犹若匮于孝思也。”
特有意思的是,在族谱中发现王先谦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廖仰贤的续娶夫人周氏六十寿诞时撰写的《六旬寿言》,内有“……谋所以寿淑人,于其友邓茂才典谟。典谟称曰:走闻彤管旧史,扬列女之芬……”句。这说明《六旬寿言》是受邓典谟所托撰写的。邓典谟为著名烈士邓中夏的父亲,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光绪年间举人,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官府要员,返乡后主纂《宜章县志》。而王先谦,同治四年(1865)进士,清末高官,《湖南历代人名辞典》载:“1908年,其著述经岑春蓂呈送朝廷,受到嘉奖,赏内阁学士衔(从二品)。1910年(宣统二年)长沙发生抢米风潮,以‘梗议义粜’,奉旨‘降五级调用’”;此外,他还于1894任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并在这里讲学10年。在《廖氏族谱》的廖仰贤齿录后,还有同僚谢宣、郴州知州胡镛、进士黄纯垓及一些其他官员的赞词、寿文。
富裕人家,重要人物辞世,要专门买风水宝地安葬;要为在世甚至去世的人捐官捐衔;要请名人写序、作传、庆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一口通商”前后百年左右,就有十四位郴州知州如:佟国元(雍正元年)、陈邦器(康熙二十二年)、范廷谋(康熙四十九年)、胡星(乾隆二年)、陈嘉谷(乾隆九年)、谢锡佐(乾隆十三年)、赵由仁(乾隆二十九年)、侯云汉(乾隆三十九年)、卫际可(乾隆六十年)、应先烈(嘉庆六年)、朱偓(嘉庆十四年)、姚华佐(道光十二年)、胡镛(咸丰九年)、杨泰来(同治七年)等为廖家湾或廖家湾人作谱序、传记、庆寿赞文等。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进士、举人、知县、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则不胜枚举。
四、咸丰年间廖家湾抵抗太平天国、抗击广东天地会有功,也保护了家园。清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大起义。《辞源》载:“【太平天国】公元1851~1864年。清道光三十六年,洪秀全等起义于广西桂平金田村。咸丰元年,起义军入永安州城,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三年,破南京,建为国都,改称天京。秀全奉上帝教,故以天国为名。自起事至南京失陷,秀全自杀,共十四年。”
太平天国犯郴期间,有廖学志、廖学昌等组织村民保卫了家园。同治四年《重建祠堂碑记》载:“迨咸丰己未,粤匪窜境,沿村抄掠。吾族先事避匿,匪无所获,因而肆虐,纵火焚祠,寝室中堂并尽,惟余前面戏台,仅供神主。蹂躏之后,家家草创。虽托祖宗福荫,无暇骤议及此。继而贼氛未靖,风警不时,人心怠葸,势虽必为。有心者亦啻目击情伤而已。……咋值粤匪解散,西匪平息,遂慨然各兴本源之思,同肩艰巨之任,走价邀请各房老成会议。是日远近咸集,一闻建祠之举,莫不奋激踊跃……。”
在危难时刻,廖家湾人在廖国佩的第四子廖学志和第六子廖学昌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保护家园。《廖氏族谱》中廖学志的传记中载:“纫兰(廖国佩)公生子六,公次居四,累世殷盛,一切钱谷家政,俱长兄经理之。迨伯氏弃世,公堂上命公代理,凡一出一入,无不筹画尽善……。当公代理家政之年,正粤匪盘踞州城之日,城乡市井,日煽威虐。当是时也,公适在团练局筹办团务,不数月而合境告清,贼氛荡净。论者谓是役也,故当路者之力,而亦乡绅协办之功居多焉”“当咸丰建元之始,正粤寇伏莽之时。鸡羽晨弛,狼烽夕迫。翁乃拚家财以纾国难,练团勇以壮军威。由是蚩尤难肆其毒,凿齿远避其锋。此翁之大有造于一乡者也”“咸丰初,粤匪大至。豺牙宓厉,雪刃如林,虺毒潜吹。黑云压地,一时怔忪。伏者仆,遬者逃。而公捐资助饷,募勇办团,本书生慷慨。作名士指挥,激以义声。空眷皆为鸣镝,置之死地,乌合尽作囗扬。卒使铁牡常关,铜驼无恙。民之庆也,公之力也。”
《廖氏族谱》中廖学昌的传记中载:“公讳学昌,字文言……。洪逆窜境,城乡苍黄惊溃。公率其乡人,倡办团练。各团置义勇,四围堵御,洪贼不敢犯。同时办团诸公,有策仕籍者,有邀赏锡者。公守子推之节,并不以竟功名萦利为心,惟是陌之之北,阡之南,供其游赏。酒一罇,茗一盌,适吾机趣而已,何其介也。村有积谷,公尽心掌持,任怨任劳,较囗日规模大振”“咸丰中,文訾武窳,洪逆跳梁,分道犯郴,天动地岌。先生率乡人,练团兵,孝经解贼,不师曲士之迂。广武论兵,但嗤竖子之幸,围解论功不及。将军树下,非高退让之名。通德门中,唯劬训诂之业。故人动于竟,而先生镇以静……”。
太平天国时期。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陷郴州,在郴城及城郊活动频繁,造成很大破坏。此后,因廖家湾组织了团防队,太平军未敢再进攻廖家湾,使之躲过了一劫。
到咸丰五年(1855),何禄等领导的广东天地会起义一举攻占郴州。《湖南历代人名辞典》载:“何禄(?―1856),广东顺德人。1854年(咸丰四年)在东莞石龙墟率天地会众起义,活动于东江一带。1855年被清军击败,率部北上进入湘南,袭取郴州、攻占桂阳、茶陵、永兴等地。以郴州为基地,与当地天地会军焦玉晶、许月桂、萧元发、李石保等部结合,共同抗击清军。1856年被清军王錱、刘长佑击溃,会众分路散走,何被捕牺牲。”
是时,有廖家湾的廖仰贤组织团练进行反击,立了战功,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谱载:“仰贤公,字慕斋,号皆清,县丞保举通判,加捐同知,晋保盐运使司运同衔加二级诰授中议大夫(注:三品),赏戴花翎。道光九年(1829)已丑正月十八日卯时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十二月二十三日巳时殁”“咸丰乙卯(1855),粤东何贼寇郴,据城六七月,四出侵暴,空山僻野,斢㪹搜牢,环郴桂数百里间,莫不被其毒。会大府檄饬团练,西山先生,其堂伯也,念团练必练达者,事乃有济,白于州,委君筹办。办未久也,团勇已大可用。乃集各团,环城攻贼,贼势穷宵遁。纵勇逐北,斩馘不可胜计。以功保升通判。已庚辛壬之计,邻封比比告警,而我州讫以有备无患。其时郡守若戚、若颜、若马、若张,皆倚团绅作腹心,发虑出谋,动无制肘,用能相与以有成。由是累保晋盐运使司运同衔,惟其有功于州也。”
此后的廖家湾,凭借“一口通商”时期积累的财富及战功,开始全方位发展。除上属记载外,不少人还向经商、军功、学界等方向发展,如谱载:廖立秀,字瑞良,官名得胜,诰授武功将军,晋授武义将军,赏戴花翎总兵衔,特受广东增城参将,调署肇庆参将(注:三品),历任广西左右两江游击并义宁副将(注:从二品)。道光十年(1830)生,光绪十九年(1893)殁,《廖氏族谱》载:“西逆(注:太平天国)蜂起,海内沸腾,公遂奋然兴曰:大丈夫提三尺剑以効命疆场,分内事耳……,于是投忠武张(注:张国梁)麾下”“随前提督张忠武公,转战江左,迭复名城……。则有金坛之捷,拔旗先登;则有镇江之捷,随方抗御;则有扬州之捷,以至囗枪迅扫,江皖肃清……,迄乎公之升授右江镇标右营游戎也,值中外交讧之地,际越法构兵之时(注:中法战争时期)。籓篱则豕突堪虞,边境则狼奔可虑。公乃管钥频严,烽燧不惊,遂使边陲永固”“公以一﨣﨣武夫,冠盖已近极品,陛见(注:臣下谒见皇帝)者三,俱蒙隆恩”。
另有廖龙秀,字光谱,道光十五年(1835)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殁,由经商致富。《廖氏族谱》载:“……一日读致富书,慕陶公(注:‘陶朱’,即历史上的大商人范蠡,他自称‘陶朱公’,传说他后来与西施一道经商,也被称为‘商圣’。这里是指廖国倩在‘一口通商’时期学会了经商)之为人,于是寄迹鹾场,飘身江湖,跋涉之劳,风霜之苦,非所记也。及商务渐开,蝇头渐聚,仰事俯畜,差可无虑。遂日事于外,几不知岁月之变迁……,以故生意畅行,利获倍蓰。而田园因之而广,甲第因之而新矣。然世之徒知铢铢两两,身为扑满,入而不出,以遗子孙者,比比皆然。翁则谓与其敛财以厚己,上干造物怒,不如出财以益人,下符群伦心。故凡借者贷者若而人,赈者捐者若而事,莫不慷慨解囊,乐成人美。有如高云山者,仙佛胜境也,年久倾败,修葺殊难。翁首创义举,慨捐数十金,又捐田租十余担,以为诸人倡,经之营之,不踰年落成……”“适王之春(注:曾是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部属,从二品,死后追授正一品)先生,赴粤东道台任,借银于先生,先生助之资斧。他如冠婚丧祭,支用奇绌者,先生慨然与以银谷,分息不取……。”
还有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廖学聚,“拣选知县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他却选择了主要在郴州东山书院办校教学,谱载:“……主讲东山书院时,不受贽,约束之严,无异塾师,虽文数十百巻,亦必点窜涂改,故一时英俊,多出其门。所得修金,悉捐善果。有劝以置田者,即以广授之语答之,故终其身田不满百亩。饮食服御,极其朴素,鸡鸭羊豕,惟祭则杀。客于外见杀者不食,为己而杀者不食,鱼则食其大者。凡山禽水族,遇于目则买放之。尝命一人遍收字纸,设炉亲焚。又施膏药数十年。前道光年间,创设育婴堂于州城,公与诸同善立簿劝捐,计数约数千。虽兵燹之后,被人侵渔过半,然至今犹岁活数十人。凡一切种德积善、利物济人之事,靡不踊跃乐为。平日好持斋素,或有谓其非儒所宜者。公曰:尔独不观古人乎?白乐天诗曰: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羶。又陈眉公曰:西方之教,可翊经而行。吾之所以持斋者,不过假此以存吾心,非媚佛以邀福也……,着有诗文集十余卷,因匪过境,稿皆散失,士林惜之……”“咸丰乙卯,粤匪(注:何禄起义)窜入吾郴,杀戮淫虏,甚为暴虐。公日夜忧虑,首倡练团之计。幸而六城之民,莫不荷戈执殳,踊跃争先,围城月余,灭贼大半,余党向西去。郡主戚公上其功,加升司马清衔。先是良民为贼所逼降,逃出者约数百人,多为囗家所告,郡主欲尽置之法。赖公言其情得免,仅杀自愿降者数辈而已。斯时人民稍苏,恐贼复至,议设团练局于郡城。未几,郡主戚公少云去,颜公及廷代其任,凡事多委局中处之。公以惠爱为怀,偕在局诸君,从公排解,所息讼狱之事,不知凡几。故戚、颜二公,皆以廖婆婆呼之。及前后历任吾郴者,如胡公廷槐、张公雁峯等,重之亦然……”。看来,廖学聚不仅是知识渊博、很有主见的学者,也是一个很出色的行政管理人员。
五、红色沃土廖家湾,是一片奋斗的热土。廖家湾,也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思想的开放,优良的家风,让廖家湾人骨子里多了一份血性。当国家有难时,廖家湾人不惧生死,勇敢投身革命,为国家、为民族争取胜利……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壮歌。
1、邂逅红色基因 深埋红色种子
廖家湾村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古村落。历史上,红军曾两次经过廖家湾村,在这里留下了红色基因,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据《廖氏族谱》记载,早在大革命时期,廖家湾村青年廖开早、廖子庭就参加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分别担任七师二团、三团的党代表。1994年编纂的《郴县志》革命烈士名录中介绍,廖开早生于1887年,1927年参加革命。曾担任红四军三十团参谋长,1933年在长沙市被杀害。
廖开早的亲侄子,现年87岁的廖振腾老人说:“我叔叔廖开早当年参加革命之前,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可说是文武双全,左右手都写得一手好字,很受大家喜爱,一次突患脚疾没钱诊治,便靠写字换钱医治自己的脚病,恢复不久后,他就瞒着家人投身革命了,直到1933年在长沙作战时牺牲。”
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廖家湾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湘南起义史料中,参加起义的百名领导人中,就有廖开早的名字。
1928年3、4月间,在国民党军队重兵进攻下,朱德、陈毅率起义部队撤离湘南地区,向井冈山转移。途中,起义部队一部从廖家湾村经过。村里青年在廖开早、廖子庭带领下,跟随朱德、陈毅直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分五路纵队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10日,红三军团五师迫近郴县,切断郴宜大道;红六师以第十六团为先锋,冒着大雨向宜章城前进,城内守军半夜弃城逃跑。随后,宜章城城门大开,群众结队欢迎红军进城,国民党军设在郴县、宜章间的第三道封锁线被突破。红三军第六师第十六团于1934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初五)由宜章的进入郴县良田的马家山,当晚在两湾洞、两路司、廖家湾、黄家湾、良田一带宿营。
在廖氏宗族《寻根问祖》史册中,记录了90岁老人廖慎运讲述的红军长征经过廖家湾村的故事:“红军长征到我们廖家湾是1934年农历10月,当时我七、八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书,红军刚来的时候我正好在家。首先来的是一个红军留守处,具体多少人不清楚,他们分住在老百姓家中,我们家也住了一位,还是个连长呢!当时我家有7口人,没有多余的房间给他住,他就住在我们家的厅屋里。连长负责筹集粮食,很多老百姓帮助他们去碾米,每天都有老百姓送米来。碾好的米堆在我们家的厅屋里,由连长分发给炊事员去做饭、做干粮给经过的红军吃。他们还在地主家里拿了些衣服,放在路口,要穷人自己挑选,粮食也分了些给穷人。路过的红军有的在村里住一夜,第二天吃过中饭、补充干粮就继续往西边黄茅(今永春)那边走。有下午到达的,则吃晚饭,并在村里住一晚,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出发,等我起床时早就走远了。红军吃饭大多在村里的宗祠吃,还拿米去穷人家换蔬菜,不白要穷人的……”
在2006年启动的“红军长征路图书长廊”援建活动中,组委会还专门为廖家湾村援建了“红军长征路图书室”。
如今,在廖家湾村周边,还遗留有敌人当年围堵红军时修筑的碉堡和战壕,红军住过的廖氏宗祠、红军走过的青石板古道也都还在,红色基因也在廖家湾这片热土代代传承。
廖家湾廖氏宗祠
红军走过的青石板古道
2、70多名廖氏烈士为国献身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廖家湾人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廖家湾廖氏族人廖月恒说:“(受革命先辈的影响)从廖家湾走出去参加革命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有的一家四男丁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廖家湾的儿女参加革命英勇奋战,不畏牺牲。”
前赴后继走向革命道路的廖家湾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心中坚定的爱国信念,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共产主义的赞歌。廖球秀烈士,1933年在宜章县金明汤河中被杀害,遗体领回来时,已完全变了形,无法辨认,家属只能通过他受伤的耳朵和身上打了十多层补丁的衣服才得以辨认出来;廖康烈士(原名廖振定),1950年在剿匪斗争中,被残暴的匪徒推进一个石灰窑里,用石头砸得半死后掩土活埋。当廖康生前的战友把廖康遗体从石灰窑里搬出时,只见头部碎裂,血肉模糊,牺牲时年仅23岁,令人心痛万分。
在廖家湾,像廖球秀、廖康他们这样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还有很多。据《郴县志》《宜章县志》等资料统计,从1925年到1951年间,廖氏友诚公后裔子孙就有70多人参加革命并壮烈牺牲,年龄最小的仅16岁。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是中国革命史上难以磨灭的记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畏牺牲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英勇,让人震撼,让人敬佩。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男女老少,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只要他是为人民牺牲,就了不起,就永垂不朽,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3、两块“功在人民”牌匾背后的故事:1951年廖运宣剿匪时光荣牺牲
廖家湾“功在人民”的牌匾一共有两块,这两块匾额都见证了廖家湾人为新中国革命事业的付出。
先说说1951年制作颁发的“功在人民”牌匾,现存放于湘南起义纪念馆。这块牌匾多处油漆已脱落破损,但“功在人民”四个大字却依旧清晰。两侧题有“公元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八日为郴县贤良区廖家湾乡民兵廖运宣同志在我县第一区樟桥乡吴家山剿匪光荣牺牲”“中共宜章县委会书记张学东,宜章县人民政府县长郝耀隆、副县长简载文,湖南军区独立七团团长孙士林、政治委员贾彪,湖南军区宜章县民兵支队部副支队长李鸿友、副政治委员吴深源同赠”字样。
廖运宣获颁的“功在人民”牌匾
牌匾中提到的廖运宣是苏仙区良田镇吴溪村坦下水组人(系廖家湾廖氏分枝),生于1895年,1951年2月18日在宜章县五岭镇坳背村吴家山剿匪时光荣牺牲。
1926年,农民运动在郴县兴起。廖运宣参加了当地农会组织,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当年10月,郴县成立农民协会,组建农民自卫队。廖运宣积极参加农民自卫队,成为联络员。
1928年初,湘南起义爆发,廖运宣参加了邓允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农七师,成为地下交通员。当年4月,郴县党政军随县委书记陈毅向井冈山转移,农七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5月底,三十三团在湖南省委和第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领导下,从井冈山返回郴县开展游击战争。
有一天,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廖球秀到廖运宣家通知其开会时,被敌人暗中盯梢,导致廖运宣被挨户团抓到大竹山伪乡政府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未说出游击队的机密。敌人见问不出什么信息,只得把他放出来。
廖运宣被折磨到腰断骨折,回家疗养了近4个月仍不能下床行走,但身残志坚的他仍多次为湘南游击队送信。
湘南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在五岭山脉一带经常搞破坏活动。1951年农历正月十三,国民党潜伏特务刘成英、刘华华企图反攻大陆,窝藏了一些枪支弹药,在郴县与宜章县交界处妄图策反原来当过土匪的村民。
廖运宣得知后,一边派人通知当地政府,一边组织民兵追剿特务,在搜山时不幸被特务开枪击中而牺牲,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4人。廖运宣他们的英勇牺牲,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廖运宣牺牲三天后,宜章县人民政府在沙坪乡桐子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上万名群众为烈士送行。廖运宣安葬在宜章县原沙坪乡坳背洞斋山,宜章县委、县政府当即为其家属颁发了一块“功在人民”的牌匾。2011年6月28日,廖运宣烈士的子女廖开政、廖民杰、廖献菊、廖苏英将牌匾捐赠给湘南起义纪念馆。
4、两块“功在人民”牌匾背后的故事:1949年廖家湾无偿捐献3000多棵后龙山古树支援铁路抢修
这一块“功在人民”牌匾,比廖运宣获颁的“功在人民”牌匾要早一年。就是文章开头我们所提到的廖氏宗祠中央悬挂着的“功在人民”牌匾,是1950年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铁道部衡阳铁路管理局共同颁发的。也正是这方牌匾,牵出了一段70年前廖家湾村民为抢修铁路,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的红色故事。
廖氏宗祠中央悬挂着的“功在人民”牌匾
1949年解放前夕,粤汉铁路遭到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全线被炸毁桥梁38座,其中郴州境内漳河、小溪等桥梁损毁特别严重。中央军委、铁道部要求铁道兵团二支队和衡阳铁路管理局“务必于年底前京粤路线直接通车,及时供应解放大军”。11月初,抢修队住进了廖家湾村,但他们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木材。
当时在廖家湾村的后龙山上,有3000多棵祖先遗留下的古树,被村里人视为护佑族群兴旺的风水林。对后龙山的树,廖家湾人看得比生命还重,《廖氏族谱·宗谱凡例》载:“宅后山岭树株,关系通户风龙……,亦不得分此多彼寡,生端砍伐。公载谱牒,永远垂后。”而为了守护这片树林,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守山。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把后龙山树林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廖家湾人,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得知抢修粤汉铁路缺乏木料的消息后,在村长、族长廖汉章的带领下,廖家湾村群众把后龙山数百年祖遗的3000多棵古树,自愿无偿捐献给铁路,还组织了70多人参加砍伐和运输工作。
当时村里有位青年叫廖颂秀,他手部残疾,为帮助抢修队砍树、锯树,就用毛巾将手腕捆在锯子手柄上拉锯;其他年轻力壮的青年,则将一根根枕木两头钉上大竹钉,一起抬着送到5公里外的樟河桥抢修工地;有的村民将自己家里砍柴拉货的独轮车用来拉枕木。
据村里88岁老人廖发运和87岁廖振腾老人回忆说:“我们四个人抬一根木,送到4公里外的邓家塘火车站装车,不累抬四趟,累了抬两趟。”他们还清晰记得当时大家抬枕木时喊的号子:“一根龙(枕)木三丈三,齐心合力抬下山。支援国家大建设,我们出力理应当。鼓足干劲往前走,一心抬到火车站。”大家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合着步子,干劲十足。那段时间,廖家湾的山间小道、石板路上到处可见抢修铁路的运输队伍,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在沿线群众的支持下,铁道兵团战士和铁路职工日夜奋战,1949年12月29日,粤汉铁路全线修复通车,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年内休想修复通车”的狂言。被炸毁的漳河大桥比预期提前两天半修建完工,这些在漳河大桥纪念碑上都有明确记载。
漳河大桥旧址
漳河大桥纪念碑
漳河大桥纪念碑为四方碑,位于漳河大桥东面,为纪念当年抢修漳河大桥而立。碑高约3米,基座约80厘米。我们对漳河大桥纪念碑上的文字进行了简要识读。
碑身西面:漳河大桥 铁道兵团二支队廿六线大、衡阳路局第四桥标隧 修
碑身南面:漳河大桥 全国第二高桥,桥高三十九米,钢塔六层,桥长六十六米。
碑身北面:提前二天半完成(还有开始抢修和抢修完成的具体日期,因字迹模糊,暂未识读)。
碑身东面:纪录了当时漳河大桥被毁的原因及时间,因字迹模糊,暂未识读。
为表彰廖家湾村群众爱国爱路精神,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衡阳铁路管理局局长郭维城亲笔题写了“功在人民”匾额赠与廖家湾村民。
1950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三,宁静的廖家湾村迎来了由铁道兵团、衡阳铁路局干部和职工等组成的赠匾队伍。他们从车上抬下“功在人民”牌匾,还带来一支秧歌队,热热闹闹进村授奖。廖家湾村人也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客人们的到来。90岁的廖开鸿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我正在村里,场面很热烈、隆重。”受铁道部队的影响,廖开鸿第二年就和廖振福、廖澎运一起报名参军了。
1950年2月19日送匾到廖家湾的合影
如今,这方“功在人民”的匾额仍保存在廖家湾廖氏宗祠,70余年来,廖家湾村民无比珍视这方匾额,时常维护,并以此对一代代廖家湾人进行爱国传统教育。
而廖家湾人当年爱国护路的壮举,也在沉寂70年后因为广铁集团的一次寻访而广为人知。2019年10月18日,广州铁道报刊发整版报道《为寻找70年前铁路赠送的一方匾额,牵出了一串—廖家湾的故事》《红军两次从廖家湾经过》《优良传统世代相传》。颂扬了廖家湾村民爱路爱国的奉献精神及湘南起义时期村民踊跃参军救国的感人事迹。
两个月后,2019年12月18日,70年前赠匾的热闹场面再次上演。广铁集团衡阳车务段一行再次走进廖家湾,将70年前赠匾仪式上的合影,及《铁路工人》1950年2月21日报道该事件的报纸,一并赠送给廖家湾,并在原址再次合影留念。廖家湾村民又像70年前那样,欢天喜地,杀鸡宰羊,摆酒席,热烈欢迎贵客的到来,并请村里的老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重温当年廖氏先辈爱国护路的壮举。
2019年12月18日广铁集团工作人员与廖家湾村民在“功在人民”匾额前再次合影
2021年6月15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展演活动中,以廖家湾村民爱国护路事迹创作的艺术情景剧《同心》(功在人民匾额——人民的支持)作为压轴节目隆重登场,情景再现当年那段感人事迹,让人铭刻于心。
粤汉铁路廖家湾段旧址
如今,廖家湾的老铁路已退出历史舞台,后龙山上也建起了学校、卫生院等建筑,但“功在人民”的匾额和廖家湾人爱国护路的精神,却将永远流传。
5、珍惜古迹 敬畏历史
廖家湾历史悠久,廖氏先辈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从无到有,逐步走向辉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对于廖家湾人来说,那些属于历史的记忆、承载历史的物件、古迹,都不应该被人遗忘甚至舍弃,值得好好珍藏。正如那方悬挂于祠堂中央的“功在人民”牌匾,也正如廖家湾祠堂中那些妥善保管的古碑刻。
在廖家湾祠堂,有数块从清至民国年间的古碑刻,其中有一方民国时期的石碑,还是2020年11月份,廖家湾村民抢救回来的,否则或早已被毁。碑文内容为:湖南全省公路局湘粤线郴宜段,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建。
廖家湾民国桥碑
据廖家湾村民介绍,此碑原是立在廖家湾村口的老公路桥桥旁,因修路恐遭破坏,廖氏族人将石碑抬回祠堂保管。
廖氏族人将桥碑抬回祠堂保管
廖家湾村口公路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老石拱桥,拱高约8米,宽约10米,便是碑刻所记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建,保存完好;还有一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107国道时,在老石拱桥旁加宽了一座现代拱桥,拱高约9米,宽约10米。
公路桥下是潺潺溪流,自北向南逶迤而去,到折岭汇入漳河。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初九曾游经廖家湾,并在他的《楚游日记》中,记载了廖家湾以及这条河:“乃北逾一冈,二里为歪里。先为廖氏,居人颇盛,有小水自北南去。”
廖家湾村口老公路桥
廖家湾村口公路桥桥面
据廖家湾廖氏族人廖月恒、廖细礼介绍,村口这座老公路桥历经沧桑,见证了几段重要历史。1928年、1934年,红军曾两次从廖家湾经过,在这里留下了红色基因,而这座村口老公路桥也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45年,日寇袭击郴州时,从郴县往南一路炸毁了多座桥梁,离廖家湾村2公里不到的豪口,桥就被炸毁了,唯独他们这座老公路桥在战火中得以幸存,已走过88个春秋,是廖家湾历史、红色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目前来说,湘粤古道郴州至宜章段,这是仅存的一座石拱古桥梁了。
廖家湾村口老公路桥
廖家湾村口老公路桥及桥碑都很珍贵,桥碑明确了建造年代,老公路石拱桥沿袭了我们最古老的建桥方式,即秦汉石墩石拱的建筑模式,见证了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水平、艺术,是古老造桥建筑工艺在现代交通史上最后的运用,此后造桥工艺不断进步,发展到现在世界领先的水平。可以说,廖家湾村口老公路桥及桥碑是中国南北交通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历史文化的瑰宝。郴州网曾于2021年11月3日、11月5日以《廖家湾发现民国桥碑,见证交通转折的重要历史》《聆听廖家湾故事感,考察廖家湾石拱桥感慨》为题,对廖家湾的古桥及桥碑情况进行过报道。
然而,距离郴州网报道十多天后,这座历经88年岁月的古桥因修路被拆除,消散于尘烟。一向爱护文物、古迹的廖氏族人,每每思及,难掩心痛。
廖家湾村口老公路桥被改建后
文物古迹不可再生,而在此之前,从廖家湾村前经过的107国道,就有一块记载修建湘粤公路郴宜段的石碑《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纪略》,不知去向了。所幸的是,碑刻内容被收录下来了。为了留住一些历史记忆,我们特将碑文及失踪过程摘录于下:
《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纪略》碑刻铭文:“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纪略:民国十八年一月,湖南第三汽车路局彭工程师卓丞经始建筑郴宜段,土石桥瓮同时并举。是秋,疾疫人作,工人三千非死则徙,工程无形停顿者三、四月。及十九年六月,良田以北粗砂方运入,路南至宜城路基略具规模,桥梁方在弯拱砌墙之际,而湘祸频至,长沙连失,政府明令停工。过冬,彭工程师他去,余继为郴宜段保管专员。明年十月,石工程师吉孚来郴开工。又明年,郴县、宜章既已通车,小塘以北路基约成十之七八,桥梁石料已相差无几矣!十一月,又有停工之令。廿二年四月,谢工程师接三再来宜章开工,越时八月,仅乃蒇事。其郴宜段自开工以来,唯余始终其事,余则屡易其人,共一百零四华里,而费时五年之久、死亡三百余人之多。呜呼!何其难也。方十八年之死亡相籍也。适我湖南筹备开设公路局,新旧忙于移接,当时未予抚恤,辗转变迁,政令不相衔接,请恤成为悬案。死固未归,生亦未安。余既历管廖家湾、石壁下、宜章、小塘等处工程,每过路傍荒冢,辄念孤独嫠妇。工既成,爰为纪述一二,于此后之览者有考焉! 民国廿二年十二月湘乡王震亨记。”
又记载: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纪略
纵42厘米、横154厘米、厚37厘米。
碑文竖列40行,377字,字2.5×3厘米,楷书阴刻,字迹基本清晰,少数字剥蚀,碑缘部分磨损。内容记述了郴宜段公路修建始末及工程艰难程度,时任郴宜段保管员的湘乡人王震亨撰写。碑体原立于107国道廖家湾段,1993年,107国道改造,迁移至郴州市城区107国道改建纪念公园内。2011年,纪念公园被撤除,该碑下落不明。
《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纪略》图片来源:《郴州金石录》
六、了不起的廖家湾“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肯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定能绘出美好蓝图,正如廖家湾的先辈们,在困难面前,勇敢战天斗地,求生存、求发展;在机遇来临时,紧跟潮流,求得家族大繁荣。
1 、“以农为本”,求生存、求发展。
“以农为本”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生存、延续、发展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很简单、也很现实。明代中、晚期的廖廷松,本身六兄弟,祖上能有多少财产分给他?只得到了六分田土。自己又育有五个孩子,难道不是雪上加霜?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然而,廖廷松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决不放弃,敢与天地相争。他动脑筋观察审视大自然,“探山势、度水路”,凿洞开渠引水、开恳荒地,将五个孩子养大成人,并开枝散叶。而他开凿的水渠,是廖家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廖廷松的续娶夫人艾氏于嘉靖十六年(1537)生,更是一位坚强的女性,活到了明末的祟祯十二年(注:也是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高寿107岁才离世,亲眼看到了她的后代“人分四房,丁增百户(见族谱)”。
廖廷松夫妇是廖氏家族早期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史、发家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农耕时代农村发展的缩影。
2 、“耕读传家”,追求更体面的生活。
人类首先是要生存,不能生存,什么都是空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所谓“耕读传家”实由此而来。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才追求自己在社会上的尊严、社会上的地位,追求更为广泛的知识与文化的精神需求甚至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廖廷松儿子廖孔祉说的“耕能致富”“读能致贵”正是这种追求仕途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追求中,有失意者如廖纯、廖呜陛;有成功者如廖缙、廖相才。“耕读传家”成为很多家族的祖训,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至今影响深远。
时至今日,廖家湾仍在很好的贯彻“耕读传家”祖训,专门组建了廖家湾廖氏友诚公奖(助)学基金会,对优秀学子、贫困学子进行奖学助学。
3 、“一口通商”,开放带来了惊喜。
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85年的只许广州与国外“一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大大阻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却造就了郴州甚至湖南两千多年来的空前繁荣。经郴州、湖南通往广州的各种孔道大开,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迅猛增长。湘潭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郴州至宜章的九十里大道上骡马上万匹;蓝山与广东交界的南风坳挑夫10多万;广州至临武的商品信息2天可到达;也造就了廖家湾、宜章腊园村、樟树下村等大量古村落及郴州裕后街的繁华。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写过多篇文章发表,不再赘述。
湘粤古道附近的廖家湾人抓住了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好时机,成立马帮,学习、运用所谓“陶朱术”,出现了以巨富廖国佩、廖国倩为首的一批富翁。“一口通商”不仅促进了廖家湾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促进了廖家湾人在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开放与发展,从此廖家湾人进入军界、政界、学界、商界等领域,成为生机蓬勃的一个大族群。
4、“一口通商”,造就了湖南成为全国“最有生气之省份”。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口通商”时期,实际是郴州、湖南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是几千年来的思想大开放。所谓的“一口通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来说的,其结果就是带来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开放带来了交流、学习、借鉴、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应对、研究。形成了郴州、湖南通往广州的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的“高速公路”,是现代开放的一次预演。
“一口通商”85年,为郴州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也为湖南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炸醒了郴州人,也炸醒了湖南人。从此,湖南成为全国“最有生气之省份”。岳麓书院人才辈出,门联亦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出现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言壮语。王志纲先生说:“湖南人在古代和近代的表现可谓是天差地别,在悠长的古代如漫漫长夜,偶尔才惊现星光点点;而到了近代湖南却风起云涌,气象万千,不仅有璀灿群星辉映天际,更有红太阳喷薄而出。”而其原因,人们往往归于某些古人或群体,然而人和群体均为社会之人和群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意思。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实来源于“一口通商”时期、全国的闭关锁国和湖南空前未有的大开放。为什么湖南坚决抢争粤汉铁路道经湖南,一点不肯退让?因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湖南人在“一口通商”中尝到了甜头,江西人没有这种体验。“一口通商”对郴州的影响我们已经写过多篇文章,然而对湖南的影响则少有人研究,这是一件遗憾的事。由于这是另一个课题,不再多说。顺带说一句,笔者坚信:“一口通商”时期我们仅对口一个广州开放,就为郴州、湖南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现在对口更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前途更为不可限量。
5、赤胆忠心,精忠报国。
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一口通商”政策结束,国门被外国帝国主义打开,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在这波澜壮阔的奋斗中,廖家湾从不缺席。
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精忠报国,这是中国农村闭塞的自然经济共同特点和基因,然而“一口通商”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却是中国大多数农村没有经历过的。廖家湾人却在“一口通商”的历史激流中,扬帆远航,见识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接受了更多新鲜事物,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国强民强、国弱民弱、国破家亡的道理。正因如此,当国家有难时,廖家湾人会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国内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随处可见廖家湾人为国家奉献的血胆忠心;正因如此,当国家有需要时,廖家湾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把族中视如生命的后龙山古树,全部捐献给国家抢修铁路,不遗余力支援国家解放事业。
廖家湾人了不起,了不起的廖家湾!
廖家湾
文章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总策划:郴州市瀚天云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郴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