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知识精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言实词整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实词整理
文言实词
知识精讲
学习文言文,语言的障碍主要在词汇方面。《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不少于300个。实词的特点主要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
一、古今异义
语言是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文言文中不少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就是词的古今异义现象。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传承关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词汇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如天、地、花、木、水等。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和“黄河”,现在词义扩大为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中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而现在只指“丈夫”的配偶。“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原是褒义词,指武臣,现在是贬义词,是走狗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了解一些古今异义词,可以防止望文生义和曲解文意的现象发生。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古今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丰富多义的表现。但不管一个词的义项有多么丰富,它的本义只能有一个,其他的则是围绕这个本义引申开去的意义,就是该词的引申义。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道”是本义,解释为路,而其他的解释,如“规律”、“主张”、“引导”等都是从“路”这个意义中引申而来的。
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1.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词的本义一般都是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行为,而引申义则比较抽象、一般。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中的“兵”,本义是“武器”,由此引申为“兵士”(“秦兵又至矣”),又由“兵士”引申为“战争”,如“凡用兵之法”(《非攻》)。
2.从上下文意思来确定词义。阅读文言文,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随文释义,灵活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与“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钟山记》)中的“以”,前者有“把……当作”的意思,后者是“认为”的意思。
3.学会古今意义互补。知古通今,要善于把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词义迁移到文言文中去,加强对文言词义的理解。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这里的“穷”在词典中有很多义项,如“穷尽,完结”、“穷究”、“生活困难”,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只有“不得志,不显贵”这一义项只出现在古代汉语中。
三、古今通假
在文言文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这就是通假现象。“通”即是“通用”,“假”即是“假借”。其中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1.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鸿门宴》),“倍”替代“背”。
2.声旁字替代形旁字。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岳阳楼记》),“具”替代“俱”。
3.形旁字替代声旁字。如“先生如其指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指”替代“旨”。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距”替代“拒”。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的假借具有临时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现象可以不成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生”,前句是通假字,同“性”,而后句则不是通假字,解释为“活着”。可见,通假是不具备普遍性的。
四、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其固有的语法功能,兼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军”原为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驻军”的意思。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同于一词多义,一个词固定地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在多种义项中,就有多种词性的存在,如“为”,可为动词,也可为介词、语气词、名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的临时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临时改变了它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而表示相关动作行为,从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其规则是:
(1)带有宾语或补语。如“驴不胜怒,蹄 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2)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如“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饭,吃饭。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常活用。如“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王,称王。
(4)用“而”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一端是动词,一端常活用。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葬,埋葬。
2.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可译为“像……一样”。如“一狼径去,其一犬 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 态度、方式,可译为“把……当作”,或“像对待……似的”。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
(3)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或“凭……”。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 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5)表示方位、趋向,可译为“从……”,或“向……”。如“大江东 去浪淘尽”(《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向东。
(6)表示动作的频率、时间,可译为“每……”或“时时”。如“谨食之,时 而献焉”(《捕蛇者说》),时:按时。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活用为及物动词,后带宾语。如“素善 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
(2)活用为不及物动词,后不带宾语。如“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乐:玩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 益圣,愚 益愚”(《师说》),圣:圣人。愚:愚人。
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奔:奔马。
6.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 之”(《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2)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关者王 之”(《鸿门宴》),王:让……称王。
(3)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昂 其直”(《促织》),昂:使……抬高。
7.意动用法。
(1)动词的意动用法。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2)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 之”(《促织》),劣:把……当作。
(3)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席 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席:把……当作席子。
五、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复音词根据其组成的词性,可分为复音实词、复音虚词、偏义复词。
1.复音实词(包含连绵词)。如:
须臾:一会儿 惆怅:伤感、失意 徜徉:自由自在地来往
2.复音虚词。如:
而已:罢了 则已:就罢了 庶几:差不多 若夫:就像那……
何其:多么 之谓:说的就是 谓之:把它叫做 所谓:就是人们所说的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办法用来 然而:这样,可是 虽然:虽然(即使)这样
3.偏义复词。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在这里指“入”,“出”字只是作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孔雀东 南飞》),“公姥”在这里指“姥”,“公”只是陪衬。
例题精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992年上海高考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1)既止复作_______(2)以声致人_______
2.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 ( )
A.没办法动手 B.没机会动手 C.来不及动手 D.想不到动手
3.上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两个字是 _______
4.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徒见欺 B.府吏见丁宁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5.把“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翻译成白话文。______________
6.上文与“乌在其为智也”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
【分析】 第1题是检测多义词的词义,根据文意,联想学过的知识,断定为“已经”、“招引”。 第2题检测句意的理解,答案是C。 第3题是检测词类活用的迁移能力,答题时先要将题干中的对照句作分析,判断每一个词的用法,应由具体的语言环境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决定,从这句的整个意思来考虑,此“烛”不是名词,而是表示“照”的意思。其次,“烛”前面是名词,后面是代词,这就可推出这个名词是活用为动词了。答案是:穴、役、君(三选二)。 第4题是检测被动句式,A项选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表被动;B项选自于《孔雀东南飞》,“见”表示动作接受的对象,不表被动;C项选自于《齐桓晋文之事》,“见”表被动;D项选自于《屈原列传》,“见”表被动。答案是B。 第5题检测翻译能力,按字面来翻译,答案是:没有死却装死,以装死的样子来求得逃脱。 第6题检测内容理解,但离不开文言知识,不解句意就无法答题,题干中“乌在其为智也”是倒装句,要调整好词序后才能正确翻译,调整后的词序是“其为智在乌”,既是主谓倒装,又是宾语前置,理解了这句才能找出与其相照应的一句是“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2011年上海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 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 。”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分析】 答案:(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
“劝”,勉励,在《劝学》中有此用法。其为多义词。“乐”,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即“以……为乐”。“所从”,是所字结构。“从”,根据“令初下”,可知是“听从”,而不是“跟从”什么的;“所”,助词,与“从”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做“不知”的宾语,相当于“听从什么”,“所”本身词义很虚。“顷”,书本上只学习过表示短暂时间的用法,如顷刻、少顷、有顷、顷之等。这里附着在“几何”、“三月”的后面,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有限古汉语知识推断出来。“几何”是数词,一般做定语,那么,中心词“顷”推测起来应为“时间”,也就是说由“短暂时间”泛指“时间”。
2.(2010年上海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与 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分析】 答案:(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出自300实词的有“造”(高中)、“素”(初中)、“徙”(初中)。“与”字也常见,高中第六册《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与”是“交好”、“结交”的意思。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易推断的。
3.(2009年上海春考卷)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堂之地隆然负 砖甓而起者 (2)其人鬼且禨
(3)而亡 其说 (4)其言不经见
【分析】 答案:(1)承担(顶着) (2)迷信鬼神 (3)同“无”,没有 (4)常。
“负”、“亡”两字在《考试手册·语文》附录里均可以找到,而且在初中常见词里,可见多么“常用”。“鬼”位于谓语的位置上,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虽常见,但同学们熟悉的义项放在这里均不太合适,所以需要推断。“昔之异书,有记……其言不经见”,应该是“常”的意思。作为旁证的是,现代汉语“经”与“常”经常连用。
4.(2012年上海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分析】 答案:(1)使……知道 (2)穿着布衣 (3)繁殖 (4)认为……好
5.(2010年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二十以归 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 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 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分析】 答案: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三)(2003年上海卷)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
人迹绝 矣( ) 无不绝 也( )
【分析】 “绝”是多义词。(1)动词①断、断绝,如“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停止、消失,如“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③隔绝、阻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④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2)形容词①高超、绝妙,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②陡峭,如“士大夫终不肯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3)副词①极、非常,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②完全,如“绝无踪响”(《促织》)。“人迹绝矣”的“绝”是“断”的意思,引申为“不见”。第二个“绝”可译为“横渡”。
迁移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通假字的含义。
(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_______(2)秦王不说_______
(3)后虽小差 ,犹尚殗殜_______(4)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_______
(5)距关,勿内诸侯_______(6)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_______
(7)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___(8)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
(9)疏条交映,有时见曰_______(1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将军被坚执锐,伐 无道,诛暴秦 ②因造玉清宫,伐 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愿无伐 善,无施劳
C.①此五霸之伐 也 ②其后秦伐 赵,拔石城
D.①故上兵伐 谋,其次伐交 ②近者奉辞伐 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1)例:仙之人兮列如麻
A.不与廉颇争列 B.列 缺霹雳,丘峦崩摧
C.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 D.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2)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 寡人之璧,可与否?
A.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B.采掇者,易辨识耳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 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是以古之易 财,非仁也,财多也
(3)例:会宾客大宴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会 其怒,不敢献,君为我献之
C.会 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D.会于西河外渑池
(4)例: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A.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B.履至尊而制 六合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
4.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 而事之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 之备。
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 ⑦英雄 无用武之地
⑧亦雁荡具体 而微者 ⑨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⑩初一 交战,操军不利
A.①③⑤⑦ B.②⑦⑨ C.⑤⑥⑧⑨ D.④⑧⑩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百姓闻王钟鼓 之声,皆欣欣然有喜色
B.往往死者相藉 也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C.腥臊并御,芳不得薄薄 暮冥冥,虎啸猿鸣
D.吾不能举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先帝大兴举 国之兵以伐吴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祸
②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何况 供百人乎
④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⑤不爱 天下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⑦岂可一切 拘以定月哉
⑧然而 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⑨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A.①③⑧ B.②④⑥ C.①⑤⑦ D.③⑧⑨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1)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B.今邯郸日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C.以缚 即炉火烧绝之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序八州而朝 同列
C.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 之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A.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曲终收拨 当心画 D.追亡 逐北,伏尸百万
(4)A.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B.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C.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
,